2018年,恰逢波蘭獨立100周年,去年的「蕭邦和他的歐洲音樂節」也向此獻禮,從8月9日開幕至8月31日結束,在整整23天的時間裡,共有50場音樂會上演,本周的《947愛樂廳-歐洲現場》將為大家放送其中的七場演出。本屆音樂節的主題設為「從蕭邦到帕德雷夫斯基」,大家對蕭邦已然十分熟悉,那麼帕德雷夫斯基是誰呢?今天就讓我們認識下他,波蘭獨立進程中重要的人物之一。
帕德雷夫斯基
1792年俄波戰爭後,波蘭的疆土被俄國佔據。1860年11月,帕德雷夫斯基於俄羅斯出生,很小時候他就在家中的一臺鋼琴上開始「摸索」。帕德雷夫斯基的父親希望兒子能在音樂上接受更專業的訓練,決定送他前往華沙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除鋼琴外,也開始學作曲和音樂理論。並在1878年畢業後,留校當了一名鋼琴教師。
19世紀波蘭
1880年,他和大學同學安東妮娜·庫薩克喜結連理,自己作曲的一些作品也陸續獲得出版。只是開始步入正軌的事業和愛情在一年後就戛然而止。在誕下殘障的兒子後,安東妮娜也不幸過世。他的話曾令人無比心酸:「我在音樂學院是一位老師,並且必須非常努力的工作,從早到晚不停地教學,這一點也不有趣,事實上這是苦力。我自問為何要從事這麼辛苦的職業,因為我決心要成為一位演奏家,所以應該努力幾年以後才能擁有較自在的生活,專心致力於我所喜愛的作品」。
痛定思痛後,1882年他前往柏林繼續學習音樂,並立志成為一名鋼琴演奏家。在那裡,他結識了當時已經相當出名的波蘭作曲家、指揮家莫裡茨·莫茲可夫斯基,後者將他引薦給音樂出版商雨果·波克。借著這個契機,帕德雷夫斯基與當時歐洲一流的音樂家開始有了接觸,其中包括約阿希姆、理查·施特勞斯、薩拉薩蒂、安東·魯賓斯坦等。這些大師也對他勉勵有加,魯賓斯坦就曾稱讚他:「你有光明的未來,有與生俱來的技巧」,而這無疑堅定了他成為職業演奏家的信念。
莫茲可夫斯基(1854-1925),猶太血統的波蘭裔德國作曲家、指揮家
1884年,在波蘭著名女演員海倫娜·莫耶斯卡的賞識和幫助下,帕德雷夫斯基來到另一個他渴望許久的音樂重鎮——維也納,追隨勃拉姆斯學習作曲,並成為著名鋼琴教師萊舍蒂茨基的學生。在他門下,帕德雷夫斯基基本功不足的問題被點破並逐一解決,從車爾尼練習曲開始學起,這個過程,對他日後的職業生涯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海倫娜·莫耶斯卡(1840-1909)
1888年,他在巴黎舉行的一場演奏會取得了轟動效應,每每到了結束時聽眾仍然覺得意猶未盡,要求加演。這讓很多人將他視為「蕭邦第二」,是未來波蘭鋼琴界的領頭羊。這種待遇,在他之前的19世紀獨奏家中,只有帕格尼尼和李斯特有過似曾相識的經歷。
此後,在歐洲開展巡演的同時,一批優秀作品也同時推出,如《a小調鋼琴協奏曲》、《G大調小步舞曲》等,本周四的節目中就包括這兩部作品。
1891年,在斯坦威公司的贊助下,帕德雷夫斯基前往美國展開巡迴演出,在130天中舉辦了107場的音樂會,名利雙收。他曾在巡演中某一周的三場音樂會中,演奏六套協奏曲,這大大超過了他的準備曲目,以至於在為此準備的過程中,每天的練習時間超過了17小時,終究順利完成了音樂會。當時曾有人打趣道,在美國,不管是大城還是小鎮,「只要有鋼琴的地方,就有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奏會」。
帕德雷夫斯基1896年在美國
他的成就實至名歸。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對政治時局也時刻保持著極高的關注度。據說他每天在練習鋼琴和研究國際關係上花了同等的時間,能熟練地講七國語言,有著驚人的口才。19世紀末,他開始在紐約和萊比錫設立帕德雷夫斯基基金用以獎勵作曲家,1910年,為紀念蕭邦誕辰100周年,他在勒伏夫市出資建造了一座蕭邦紀念碑。同年,正值德波戰爭之格倫瓦爾德戰役500周年紀念,他也為紀念碑揭牌。
格倫瓦爾德戰役紀念碑
1913年,他和第二任妻子定居美國,但是也一刻不停地關心波蘭國內的政治局勢,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波蘭的復國運動也日益愈演愈烈。口才出眾、語言天賦極高的帕德雷夫斯基基於自己多年的積累,開展了一系列極具感染力的演講,並將音樂會的收入投入其中。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1918年波蘭也趁勢獨立,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1919年,帕德雷夫斯基成為波蘭第二共和國政府首位總理和外交部長,並代表波蘭出席凡爾賽會議,籤署和平條約。
帕德雷夫斯基與美國總統威爾遜
由於國內各種力量的衝突,他在不久後辭職,但依然對國家時政保持密切的關注。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79歲高齡的他擔任常駐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1939-1990,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被德國與蘇聯佔領後的流亡政府)議會議長,在各地演講,此時的身體狀況卻每況日下。
1941年,他在一場演講中受到風寒,患上肺炎,不久後在紐約逝世。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給予他最隆重的國葬,約有五千人參加葬禮,近三萬人在大街上為他送葬。按照他的遺願,他的心臟留在被他視為「第二故鄉」的美國,遺體則送回祖國波蘭安葬。
由此,在欣賞帕德雷夫斯基的作品時,我們或許可以著眼於他一生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從音樂中品味具有波蘭傳統的特質。創作於19世紀80年代《a小調鋼琴協奏曲》,是他求學於維也納、向職業演奏家發起衝擊之時所寫,在華沙進行首演後,當時的著名樂評人、鋼琴家楊·克萊琴斯基曾寫道:「作品主題優美,第一部分充滿溫情,浪漫中富有詩意;作品結尾充滿激情,管弦樂團常與鋼琴巧妙融合在一起,而鋼琴獨奏也技巧精湛」。這部作品也將在周四、周六的節目中播出。
帕德萊夫斯基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78轉黑膠唱片
由帕德萊夫斯基主編的蕭邦練習曲集
最後,從帕德雷夫斯基回到蕭邦,我們又不得不提另一部經典協奏曲——蕭邦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這是本周一、周二和周日將會放送的曲目,分別來自去年「蕭邦和他的歐洲音樂節」的開、閉幕音樂會。
蕭邦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人物,短短39年的生命中,卻留下了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而其中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均為其早期創作。事實上,「第二」早於「第一」一年創作,只是晚三年出版。1829年創作《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時,蕭邦曾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到:「我已經,這也許是我的不幸,找到了我的理想,我忠實而誠懇地崇拜著她。六個月過去了,我還沒有和我每夜夢到的人交換過一個字,當我想起她時,就創作了我協奏曲的慢板」。
康斯坦莎與蕭邦
無疑,信中的「她」成為了這個慢板樂章的靈感來源,這也正是蕭邦的初戀,他在音樂學院的同學康斯坦莎,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直至蕭邦去世,她才了解到此事,我們不如在這裡,體會作曲家對愛情的純真幻想、擔憂惆悵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音樂中有反差,有糾結,這才是生活的真實寫照。長假歸來,就讓我們用音樂來治療「節後綜合症」吧。
每天20:00,我們都會為您帶來一場空中音樂會,所有音樂會由歐洲廣播聯盟(EBU)授權提供。鎖定「947愛樂廳-歐洲現場」,就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FM94.7經典947。具體收聽辦法可參考本文底部。
2018蕭邦和他的歐洲國際音樂節系列
2019/2/11(周一)20:00放送
指揮:簡-盧克·汀
貝多芬學院管弦樂團
薩克斯:盧卡斯·迪斯科
鋼琴:西蒙·內林
潘德列茨基《波洛涅茲》
德彪西 為薩克斯和管弦樂隊而作的《狂想曲》
蕭邦《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
比才《C大調交響曲》
2018蕭邦和他的歐洲國際音樂節系列
2019/2/12(周二)20:00放送
指揮:吉安安德烈·諾薩德
歐盟青年交響樂團
鋼琴:趙成珍
阿加塔·祖貝爾《焰火》
蕭邦《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交響曲》
2018蕭邦和他的歐洲國際音樂節系列
2019/2/13(周三)20:00放送
指揮:愛德華·加德納
卑爾根愛樂樂團
鋼琴:利夫·奧韋·安茲涅斯
帕德雷夫斯基《降E大調序曲》
布裡頓《D大調鋼琴協奏曲》
西貝柳斯《D大調第二交響曲》
蕭邦《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
2018蕭邦和他的歐洲國際音樂節系列
2019/2/14(周四)20:00放送
指揮:雅切克·卡斯普契克
瓦索維亞交響樂團
鋼琴:鄧泰山
帕德雷夫斯基《降B大調悲歌》
帕德雷夫斯基《波蘭舞曲》
帕德雷夫斯基《降G大調旋律》
帕德雷夫斯基《降A大調傳說》
帕德雷夫斯基《降B大調夜曲》
帕德雷夫斯基《G大調小步舞曲》
帕德雷夫斯基《B大調克拉科維亞克幻想曲》
帕德雷夫斯基《a小調鋼琴協奏曲》
2018蕭邦和他的歐洲國際音樂節系列
2019/2/15(周五)20:00放送
指揮: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
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
小提琴:安娜·瑪利亞·斯塔斯凱維茨
米奇斯拉夫·卡洛維茨《小夜曲》
米奇斯拉夫·卡洛維茨《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米奇斯拉夫·卡洛維茨 交響詩《斯坦尼斯拉夫與安娜》
米奇斯拉夫·卡洛維茨《一個悲傷的故事》
2018蕭邦和他的歐洲國際音樂節系列
2019/2/16(周六)20:00放送
指揮:格熱戈日·諾瓦克
英國皇家愛樂樂團
鋼琴:蓋裡克·奧爾森
鋼琴:班傑明·葛羅斯文諾
埃爾加 交響前奏曲《波洛尼亞》
帕德雷夫斯基《a小調鋼琴協奏曲》
米奇斯拉夫·卡洛維茨《e小調交響曲「重生」》
埃爾加《鋼琴協奏曲》第二部分
2018蕭邦和他的歐洲國際音樂節系列
2019/2/17(周日)20:00放送
指揮:雅切克·卡斯普契克
華沙愛樂樂團
鋼琴:班傑明·葛羅斯文諾
鋼琴:雅拉·泰爾
亞歷山大·坦斯曼《波蘭狂想曲》
卡洛爾·拉特豪斯《鋼琴協奏曲》
蕭邦《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撰文:x0
編輯:應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