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磊之前,或許沒有人想過,把手抓餅賣到紐約去。
那個時候,手抓餅還存在於臺灣士林的夜市上,買的人行色匆匆,用一個小袋子打包,甚至來不及看上一眼,就從攤位前一閃而過,去趕已經到站的公交車。
當然,在柴磊之前,沒有人為了烙一張餅花費1年去研究,也沒有人用10年時間一直烙一張餅。
2005年,柴磊把臺灣蔥抓餅帶回了大陸,並改名為手抓餅,之後,他開了數千家手抓餅店,還去紐約闖了一把。或許你以為這小小一張餅不值得高看,大紅的好聲音導師周杰倫卻也樂於為它代言。
標準化,在7月28日舉行的「中國餐飲新爆點峰會」上,柴磊多次提及這一詞語。這是糧全其美創美國最大的收穫,也是10年發展中一直倚賴的法寶。
意外的商機
2005年,在一位臺灣食客的邀請下,柴磊到了臺北。彼時的柴磊在上海經營一家麵館,不過生意不太好,很快賠進了100萬。
在士林閒逛時,他買了一款名為蔥抓餅的小吃,一口咬下去,那種香脆可口又具嚼勁的口感,立即讓他欲罷不能。
當時他很疑惑,口感極佳的蔥抓餅,為什麼只能在臺北夜市的手推車上銷售呢?如果帶回大陸銷售會如何?如果開闢專賣店銷售,形成連鎖化經營……柴磊發了一個小時的呆,之後就決定,把這種蔥抓餅帶回來。
他召集了一批食品行業科班人士,無數次試驗之後,結合更本土化的原材料,改良了原有配方,開發出獨家調味,並制定了麵粉精度、吸水度,油脂起酥等一系列標準……一年多的摸索與調整之後,「臺灣手抓餅」出爐了。
之所以將「蔥」字改為「手」字,是因為產品嫁接了煎制技術,薄如層紙,能用手一片片地把麵筋撕下來吃。「抓」字不僅取意於產品製作本身,還從消費體驗層面詮釋了它的內涵,更接地氣,與中國傳統的燒餅、煎餅、烙餅和蔥餅劃清了界限,細分出一個新的市場,生意火爆順理成章。
「單店作坊難以適應波譎雲詭的市場環境,只有連鎖加盟才能聚集資源建立品牌。」柴磊在上海的幾家店大獲成功之後,萌生了做連鎖加盟的念頭,並迅速成立了糧全其美臺灣手抓餅中國推廣中心。
不到兩年,1000多家店遍布全國各大中城市。當時還不滿30歲的柴磊,把一張幾元錢的手抓餅,做成了年銷售額數億元的一個大「餅」。
紐約,紐約
2008年,柴磊已經在全國擁有三四千家連鎖店。
柴磊認為自己的手抓餅已經非常成熟成熟,自信心爆棚,萌生了帶著手抓餅走向世界的念頭。「在這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它著名的小吃,但沒有人把中國的小吃帶到世界,為何不做一次嘗試?我不想讓外國人知道中國只有快餐、盒飯,甚至只有餃子。」
2009年7月,糧全其美的手抓餅店,在紐約唐人街開業了。他特意將手抓餅改名為「功夫餅」,配上以一隻練功夫的熊貓為造型的Logo,希望借美國人眼裡最神秘的中國功夫為賣點,來吸引顧客打開市場。
開始時,柴磊的手抓餅在華人區賣得非常好。看形勢不錯,柴磊緊接著開了第二家、第三家。「那裡的人都是在全球視野上做生意,開口閉口都是亞太地區或南美北非。」
實際上,在國際大都市紐約,餐飲生意並不是只憑「一款新品加一種套路」就能玩得轉,更重要的是,支撐前端後臺的標準化與工業化體系。
柴磊計劃圍繞功夫餅做幾款鮮湯產品,他發現周圍幾家快餐廳都是從供應商處採購湯料包,而非自己採購食材燉製。讓他吃驚的是,湯料包就像方便麵的配料一樣,每個湯料包裡都有幾近苛刻的標準化配料,自己只需要將湯料倒入鍋中,再加以相應比例的熱水,就成了一鍋香氣四溢的美味熱湯。
「這就是標準化和工業化帶來的商業進化!」彼時的柴磊對於標準化還沒有清晰的概念,美國之行讓他認清了道路。兩年的運作之後,手抓餅在紐約失敗了,這也算是此次失敗最大的收穫。
標準化之路
從美國回來之後,柴磊在不斷思索,為什麼在國內做的風生水起,國外卻不能大規模運作。「究其原因是我們沒有做好在世界上打好一個中國品牌的準備,缺乏標準化。」
2014年,根據公開的數據,全國餐飲收入達到27860億元。
「遠遠比我們想的還高,至少沒把小吃羅列進去。」柴磊認為,小吃在整個中國餐飲消費中佔取的比重還是很大,沙縣小吃、蘭州拉麵、麻辣燙、重慶雞公煲這幾個品類,在中國的餐飲市場中佔據著很大的份額,但卻沒有一個固定的盟主來統一。
傳統中餐的標準化,一直受制於廚師因素。且不說廚師一旦帶著他的團隊走了,整個餐飲店都會陷入困境。即便是保持廚師隊伍的穩定,中餐講究的「適量」、「小火」等模糊性詞語,都增加了產品統一的難度。
難道這樣的局面真的無法改變?「今天,我們看到日本有他享譽全世界的拉麵、義大利有他的披薩,美國有熱狗、漢堡、三明治等等,他們都可以用小小的食物做到全世界,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我們如何來去製作健康安全的食品,如何快速實現產業擴張,如何把行業成功的經驗傳給別人?答案是標準化。」
柴磊確信,中國的快餐業是可以改變這一局面的。「如果沒有標準化的支撐,手抓餅只能說可以開三家,可以開五家,數量越多難度越大。未來,餐飲連鎖要去經營長久,在全國各地複製,必須要考慮的就是標準化問題。」
糧全其美最早在上海建了工廠,後來在山東青島、四川成都也都建了工廠,按照已經制定好的配料比,以及時間步驟,三個工廠日以繼日生產處統一規格的手抓餅,之後發往全國各地的加盟店。
「廚房標準化設計,產品標準化,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開店都可以進行有效的複製,開的越多越輕鬆。用最簡單的流程去做最大的事情,簡單到極致的時候就可以把你的產品發展到極致。」在上海舉行的中國餐飲新爆點峰會上,標準化是柴磊提及最多的詞語。
走向家庭
2012年,正本清源後的糧全其美年增長超過60%。但柴磊卻陷入了困惑:這是手抓餅市場的極限嗎?
在美國時,柴磊發現披薩、漢堡甚至牛排等食物不僅出現在餐廳裡,還大量以半成品的形式出現在超市裡,消費者買回家只需簡單加工就可以食用了。「其實在中國,湯圓和水餃等傳統小吃也以冷凍半成品的形式出現在超市裡,且孕育出了一個超過百億元的大市場,以及思念和三全等業界巨頭。」
那麼,手抓餅為何不能以半成品的形式進軍超市和家庭市場呢?「尤其標準化與工業化的糧全其美手抓餅,原本就是以半成品麵餅的形式,在家裡只需要把麵餅放進鍋裡加熱煎制即可,甚至連油鹽都不用加。」
柴磊告訴加盟商,未來手抓餅會像包子、湯圓、餃子一樣,成為一個快速消費品進入家庭市場。「整個中國,沒有一個企業可以把冷凍的手抓餅賣給加盟市場,糧全其美將是第一個。」
2012年,柴磊和上海歐尚和樂購等超市籤約,糧全其美手抓餅推出5片家庭裝,進軍超市冷櫃貨架。隨後又推出20片家庭分享裝,進駐天貓和一號店等電商平臺。市場很快有了:進駐超市渠道的最初三個月內,糧全其美手抓餅就創下了近千萬元的銷售奇蹟,而電商渠道更是擁有每月上千件貨的銷量。
調查顯示,截至到2014年,我國手抓餅進入家庭的數量已達20億,然而,任何機會都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柴磊看準了家庭市場,但同時也出現了競爭對手,2013--2015年,思念、三全都來了。「即使有競爭,只要是跟老百姓吃有關的,糧全其美都會用心去經營。」
加上網際網路之後
2013年,一則由周杰倫主演的廣告開始在各網絡平臺上播放,視頻中,周杰倫教影視新星孟麗做手抓餅,一時引發了更大的手抓餅熱。
柴磊最初聯繫上周杰倫時,周杰倫覺得手抓餅檔次似乎較低,並沒有答應代言。後來他品嘗了糧全其美的手抓餅,立刻被其美味吸引,當即籤下了代言合約。
如今周杰倫每次開演唱會,都會在後臺請專人為他煎制手抓餅,以供他在演唱會間歇時充飢。2014年貴陽演唱會時,由於種種原因糧全其美沒有及時把餅送到,周杰倫後來還為此向柴磊抱怨。
今年,國家提出了網際網路+,很多人都在談,餐飲要跟網際網路對接。餐飲真的一定要與網際網路捆綁嗎?柴磊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做的應該不是網際網路+,而是+網際網路,在餐飲的基礎上,加上網際網路,可以讓我們如虎添翼。」
在明星的影響力下,糧全其美手抓餅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粉絲們的追捧。柴磊隨即趁熱打鐵,利用社交媒體,推出了一場名為「煎餅大師」的社會化營銷,即邀請消費者將自己在家煎餅的過程,用視頻和照片的方式記錄下來,並發送微博和微信與大家分享,由糧全其美來評出「煎餅大師」並予以獎勵。
柴磊預計,2015年,手抓餅全國銷量將達40億,糧全其美將佔據其中四分之一,他也明白,所有的營銷都如同網際網路一樣,是一種錦上添花。「任何強大的宣傳手段都不一定能救活你的企業,企業存活的根本是我們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
紅餐網,超過40萬餐飲人共同關注!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