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比的維度來看,6月份至今豆粕消費表現強勁,2020年以來,6月是個分水嶺。1-5月豆粕表觀消費同比僅0.6%的增幅。6月份豆粕表觀消費量同比實現18%的增長,預計7月份表觀消費同比將達到35%,從同比這個維度來看,需要考慮2019年同期基數低這個因素,因為2019年4~7月以及10~12月是非洲豬瘟疫情比較嚴重的階段,對豆粕消費造成衝擊正好是從6月份開始體現的,2019年三、四季度的豆粕表觀消費同比分別下滑9%和4%。
從環比這個維度來看,豆粕年內消費本身有一定的季節性規律。通常豆粕消費春節後進入淡季,3、4月份開始環比有較大的增幅,2013年至2017年(以下的平均都是指2013年至2017年平均)二季度環比增速平均為18%。三季度豆粕消費繼續環比增加,平均增幅是8%,中秋、國慶節前備貨需求是亮點。四季度通常是年內豆粕消費最旺季,環比增速平均為3%,春節前備貨需求是亮點。下半年環比上半年的平均增速18%。豆粕下半年的需求是明顯好於上半年的,但是具體到三、四季度的節奏,每年的差異其實很大,這也是比較難套用歷史的平均增速來預判未來的原因。2020年二季度豆粕表觀消費環比增速為17%,是比較符合歷史平均表現的,其中5-6-7月分別是16%-9%-5%,好於歷史平均表現,1-4月弱於歷史平均表現。
(備註:豆粕表觀消費的定義是豆粕的產量加上豆粕的淨進口減去油廠期末與期初的庫存變化,由於未考慮飼料廠豆粕庫存變化,因此和實際豆粕消費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飼料廠豆粕庫存增加,將會造成豆粕表觀消費高估。)
2020年二季度豆粕表觀消費量絕對值超過2017年,達到1809萬噸,2017年為1789萬噸。2017年創下我國豆粕表觀消費量最高記錄,2018年爆發非洲豬瘟,2019年10月開始我國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實現正增長,才標誌著我國生豬基礎產能進入修復階段。2020年二季度的豆粕表觀消費如此強勁超出筆者的預期,筆者認為一方面需要思考是否低估了生豬產能修復的進度,第二假設下半年的豆粕表觀消費超過2017年,是否存在原料大豆短缺的問題。
和2019年不同,2019年我國蛋禽和肉禽養殖利潤豐厚,禽料需求增長迅猛,根據我國工業飼料產量數據測算,2019年肉禽料增加21%,蛋禽料增加10%,豬料下滑27%,工業飼料總產量僅下滑3.7%。但2020年整體上分析,禽料和水產料難以貢獻增量,主要看點在豬料。從官方的數據來看,我國生豬產能持續修復,從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能繁母豬存欄連續9個月環比增長,並且6月數據同比增長3.6%,是自2018年4月以來首次同比增長。筆者根據官方數據、三元母豬方面的草根數據和生豬繁育周期測算6-7-8-9月我國生豬出欄量會保持持續增加、增幅較大的趨勢(未考慮壓欄、拋售等因素,圖表參見文章《豆粕研究員看豬料需求(二):2020年生豬出欄和豬料需求探討》),對應生豬供應量增加,利空生豬價格,但實際上我國生豬價格自5月下旬以來持續上漲。因此豆粕表觀消費、能繁母豬存欄和生豬出欄、生豬價格這三者的表現難以互相完美的解釋。要解釋豆粕表觀消費為什麼好,可能是生豬存欄量增加、壓欄、飼料企業增加豆粕庫存天數這些方面來解釋。
假設2020年下半年豆粕表觀消費超過2017年,三季度、四季度分別是1968萬噸和1920萬噸,2017年同期分別是1938萬噸和1916萬噸。三季度、四季度同比和環比增速分別是13%、13%、9%、(-3%),下半年同比和環比增速分別是13%、16%。由此倒推我國下半年進口大豆壓榨量需要達到4950萬噸。根據天下糧倉的進口大豆到港預估,7-8-9-10-11-12月進口大豆到港預估分別是1032-1010-840-730-740-800萬噸,合計5152萬噸,實際採購能否實現還要觀察四季度到港的買船節奏,按照正常年份的進口來看,四季度天下糧倉的到港預估並不高,接下來關鍵影響因素是美國大豆產量和中美貿易關係。
來源: 中糧期貨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