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笑員」羅永浩
羅永浩去參加《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啦!
不過羅粉們還是不要高興太早,畢竟這次只是作為飛行嘉賓擔當了本季的「領笑員」,應該是看不到什麼真正的「脫口秀表演」的。
與其說老羅此番是「進軍」脫口秀,倒不如說是蹭了一把脫口秀的熱度,相當於是既賺了一筆通告費的「外快」,又為暴跌的慘澹直播打了一波或許已經「為時已晚」的廣而告之。
如果不是直播帶貨的成績如此&34;的話,小編覺得老羅應該是沒有什麼心思試水「娛樂圈」來參加什麼《脫口秀大會》的。
但這也正是小編對於老羅比較欽佩的地方——越挫越勇、「老而彌堅」。
雖然個人對於老羅「生命在於折騰」的中年奮鬥史充滿了敬佩之情,但是作為一個理智的消費者,或許小編永遠也不太可能去購買他「錘系」的任何科技產品。每次發布會,小編雖然也會去看,但是更多地是作為一種脫口秀的娛樂消遣,而非對於某款產品的追捧與期待。
因為手機這種3C產品,並不像中性筆、便籤紙那樣的辦公用品的耗材,除了手機外觀與系統的設計之外,它在製造過程中的品控以及後期穩定的相關服務都更加影響著購買者的選擇,而這些因素又都取決於一個公司的資本與實力。如果一家公司本身就給人一種風雨飄搖的感覺,那麼無論它當初設計的某款產品「看起來」有多麼完美,在購買這件事情上,也不太可能會吸引多少潛在購買者的興趣的。
這是大勢所趨的必然結局,小品牌註定難以翻身,只能苟延殘喘、耗以時日的。
於其個人來說,老羅性格裡的某些特質,也在不經意中增加了他的夢想得以實現的難度。比如經常跟網友對嗆的「睚眥必報」,比如經常發表一些個人之於友商或社會諸般評論的「觀感情懷」等等……雖然這些東西對於個人來說都尚可算作是好的品質,但是對於一個企業家來說,絕非什麼讚譽之詞。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如果想要成為一個作家,那麼他就必須要放棄評論家的喜好。
如果他想要去做成一件事情,那麼他就必須不能「大嘴巴」。因為他所有的評論(尤其是批評),到頭來都會反噬回他所正在努力使之成功的事情,這相當於是他以一己之力的「個人喜好」,在其成功的道路上,為自己設置了許多無形的阻力與障礙。
一個明顯的「反例」:韓寒在決定要去拍電影的時候,他就基本上不再發表什麼社會熱點與時事的評論了——所以後來他成為了一個比較成功的「導演」韓寒。
如果羅永浩能夠一心撲在自己的事業上,而不是三天兩頭地去「品評」友商或者「互懟」網友,那麼他可能早就創業成功了。
這是小編一直以來的一種觀點。
「性格決定命運」,其實真的挺有道理的。
羅永浩直播帶貨成績單
老羅的直播,小編去看了第一場。
短短幾分鐘,小編就失去了繼續觀看的興致。打那以後,再也沒有關注過。
一個最直觀的印象就是,這個團隊明顯缺乏對於直播行業的深度了解——無論是專業程度,還是敬畏態度,都是如此。一個中年大叔,如果對於直播賣貨這種新興行業沒有出於內心的熱情,而只有想要儘快償還欠債的焦慮,那麼首先他的情緒就不足以打動別人,也無法激起普通大眾的購買興趣。儘管他或許可以做到滔滔不絕,但是幾乎不太可能產生什麼期待的共鳴。更何況老羅團隊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滔滔不絕」,甚至還接二連三的「總是翻車」——一如他每次手機發布會現場總會在PPT上出現幾處明顯的錯誤一樣,這種細節上的負面觀感,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排斥的心理,並且「一貫性」地陷入懷疑與觀望的情緒。
當時就覺得老羅「沒戲」。
當然,以老羅的實力,對於償還債務來說可能難度應該不大。但是在直播這條路上,老羅同樣應該也沒有什麼值得大幹一場的機會。因為但凡你看過薇婭或者李佳琦們的直播,你就會知道,專業領航者與毛燥的跨界者之間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而這樣的差距,又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扭轉的,甚至連改觀的可能性也不太可能會出現,因為這就是「隔行如隔山」的「基因差異」。如果連馬雲與馬化騰傾盡心力都搞不好對方的優勢產品,那麼我們更不要指望一個創業失敗的「企業家」病急亂投醫似的冒然闖入直播行業能夠有所建樹了。
「三個月帶貨量下降97%」的結果,對於老羅來說,可能又是一次必然的「造化弄人」,但是對於直播行業本身,對於因為專業和熱情而建立起絕對優勢的薇婭和李佳琦們,則體現了絕對的公平。
如果你看過魯豫對於他們的採訪,你就會明白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的某些必然:那種對於直播帶貨近於天生的敏感、身心全部投入的熱情以及幕後團隊的專業選品與系統性的支持,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促使他們最終形成「頭部」的品牌效應。
而老羅進入直播行業,最大的動力,就是為了還債。除此之外,幾乎可以說是別無優勢可言。
結局其實往往在一開始就已經早早埋下。
對於老羅這次在李誕的《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上的首秀表現,小編我還是比較認可的。
既可以坦然面對別人對於自己「創業失敗」的調侃與打趣(雖然反應總是有點慢半拍),也能夠屢屢拋出思路清奇的笑點。
但是小編還是更加期望能夠在《吐槽大會》上看到他的「獨舞片段」,而不是以「領笑員」這樣的旁觀者視角來欣賞或者點評別人的脫口秀表演。
如果仔細比較一下羅永浩與張雨綺的拍燈「流水」以及拍燈「理由」,兩個人的差距也是比較明顯的。顯然「不太了解這一行業」的羅永浩在「資深脫口秀愛好者」張雨綺的面前,是明顯處於下風的。儘管老羅貢獻了更多的笑點,但是從境界與大局觀上考量的話,張雨綺明顯更勝一籌。
周奇墨 PK 呼蘭
老羅拍燈,多是出於個人的喜好與品味。而張雨綺拍燈,看似有點參差不齊的感覺,但是她更加為節目效果的大局著想,並且有為脫口秀行業應該更加多元化的具體實踐——既有明確的原則性,又有大局觀的不俗眼界。正是因為張雨綺故意沒有拍燈,才有了節目第一期就出現了周奇墨與呼蘭PK這種本該在半決賽乃至決賽中才能碰到的「高光時刻」。而且張雨綺還拍了一些雖然不那麼好笑,但是可以為這個舞臺輸入「新鮮血液」的參賽者,這跟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她力排眾議強推張含韻去做個人solo的出發點,如出一轍。而老羅則更加關注「個體」,顯然還沒有達到張雨綺這樣的「層次」與「境界」。
而且在與參賽者的互動上,老羅也比張雨綺表現得更加「木訥」與「矜持」。
通過兩位「領笑員」 不經意間的對比,小編竟然對於張雨綺又多了幾分的敬重。這是完全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老羅又一次成為了「炮灰」,哈哈。
張雨綺 羅永浩 尬舞
儘管老羅的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不過既然來了,就應該放開了去玩兒。從張雨綺與羅永浩的尬舞片段就能夠看出,老羅還是不太適應娛樂圈這種說來就來的「現掛」玩法的。
如果貴為「脫口秀一代前輩」的老羅能夠在脫口秀的舞臺上學習學習「放得開」、「豁出去」這樣寶貴的表演經驗,或許能夠為他多半已經涼了的直播事業帶來些許的起色吧。
「匠人」羅永浩
至於脫口秀,老羅還是算了吧。
畢竟對於一個一心想要成為賈伯斯繼承人的企業家來說,脫口秀這樣的舞臺,多少還是有些「不太體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