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辯論
臺灣2016「大選」投票之前,三組候選人將展開三場的電視辯論,國民黨主張依循慣例先由「公共電視」辦理,民進黨卻堅持要「三立電視」。國民黨方面強調,「四報一社」加公視,是包含所有媒體在內的共識,為何要從單獨特定媒體開始?導致辯論陷入僵局。
▲2004年辯論
自從2004年開始,此後的2008年和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都照慣例舉辦電視辯論會,並都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臺灣「中央通訊社」(「四報一社」)以及公共電視作為公共傳播平臺,讓民眾全面了解辯論的內容。即使在2004年的陳水扁也不例外,不過,今年的蔡英文卻要打破這一慣例,要求由「三立電視」作為主辦方進行電視直播。
朱立倫質疑蔡英文堅持先從「三立」開始辯論,「為何要從單獨特定媒體開始?」他說,應該先辦完「四報一社」的第一場辯論,接下來再分別接受個別媒體舉行的辯論。針對辯論大家應該都有共識,從「四報一社」加公視,這可能是包含所有媒體在內的共識。
有關「三立」電視臺邀約辦電視辯論的問題,國民黨發言人林奕華就表示,國民黨希望第一場電視辯論由公視與及「四報一社」聯合規劃主辦的原因,是因為一,過去皆以此為慣例;二,公視沒有同業競爭的問題;三,這次公視及「四報一社」也是最早來邀約;公視及「四報一社」辦完第一場之後,第二場可以再考慮參加「三立」舉辦的電視辯論。
蔡英文則是在出席臺南同鄉會活動時受訪表示,想要主辦的單位非常多,但時間畢竟有限,所以會先考慮邀約的先後順序,還有邀約者過去主辦的情形與規劃;主辦單位後續如何跟各方協調,就尊重主辦單位說法。
因為各有堅持,目前朱立倫尚未籤署「三立」電視臺的辯論同意書,「公視」也獨缺蔡英文辯論同意書。
為何蔡英文鍾情於「三立電視」,有島內資深媒體人分析,「三立」立場偏綠是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的秘密,長期擔任綠營無形的「打手」,對藍營進行抹黑以及負面報導。據臺灣媒體披露,「三立」電視臺的幕後主子是謝長廷,這也是島內公開的秘密。該電視臺董事長林昆海,原為無黨籍人士,2002年7月在謝長廷推薦下,林宣布加入民進黨。
▲三立電視臺截圖
儘管「三立」電視臺是民營電視臺,並不具備公共電視臺的資格,但在謝長廷擔任「行政院長」時,「三立」就被「新聞局」包養起來。在臺灣經濟不景氣、廣告市場萎縮的情況之下,「三立」卻能包攬臺當局要製作的電視節目,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除了打擊藍營,「三立」還負責為主子打擊黨內對手。曾經為了讓謝長廷拿下2008年 「大選」提名人資格,「三立」不惜攻擊蘇貞昌等人。當原本呼聲很高的蘇貞昌敗下陣來後,民進黨內就曾說,是「三立」打敗了蘇貞昌。
有島內人士就分析,蔡英文長期受益於「三立」,這次選擇「三立」算是對「三立」的一種回饋,一方面可以增加「三立」的知名度,另一面,算是回到主場作戰,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2012年辯論
政治性的電視辯論能夠影響選民多少?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有趣議題,一般認為作用並不大,除非有一方在電視上犯了大錯。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江岷欽就曾表示,電視辯論會往往不在於影響選擇,而在於營造氣氛。「也許你會承認你的支持者表現不好,但不會改變對他的支持」。
例如:
2004年兩位臺灣「大選」候選人連戰與陳水扁的首次電視辯論時,據統計當天下午收看電視的觀眾約達四百五十萬人,創下收視人數的最高記錄。觀看辯論達四十五分鐘以上的觀眾有一百九十萬人以上。當年《中國時報》的民調結果,約有百分之四的觀眾看了電視辯論之後,說是要改變他們的投票傾向,但是沒有說明投向何方,估計雙方得失相近。當年臺灣頗負盛名的蓋洛普公司,也做了一次民意調查,顯示男性選民之中約37%選連宋,34%支援陳呂,相差不多。女性選民有39.6%偏向連宋,29.1%要投陳呂,顯示辯論之後兩黨參選的人支持度基本沒有改變。不過最後陳水扁因為民調落後出了險招,「兩顆子彈」讓他扳回落後的局勢,最終當選。
▲2012年辯論候選人表現
不過在2012年「大選」的辯論中,當時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臺灣也跟著受影響,導致馬英九民調也不高,而整場辯論內容的主軸,馬英九鎖定兩岸政策。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不統、不獨、不武」,是馬蔡宋三人中最具體系架構者,馬英九甚至提及,連臺灣的電影業都受惠於ECFA。兩岸政策儼然是「馬英九城堡」的主結構,蔡英文顯然攻不進去,而宋楚瑜甚至多次肯定馬英九的兩岸作為 。最終民進黨敗選,蔡英文也坦承敗在「最後一裡路」,即兩岸政策。
可見過去幾屆大選電視辯論,對於藍營來說且不論加分多少,但至少不會失分。這次蔡英文要換主場辯論,到底是有失敗的陰影,還是因為高民調耍大牌,恐怕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原創版權,歡迎轉載分享,誠請註明出處「今日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