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半載,《紅樓夢》閱讀接近尾聲,紅樓夢裡的人物也一個一個走向命運安排給他們的結局。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總共遊歷過太虛幻境兩次,而這兩次的亦真亦幻的體驗,賈寶玉分別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讓我們看看這兩次遊歷太虛幻境,對於賈寶玉的影響。
第一次遊太虛幻境
第一次誤入太虛幻境 ,是在秦可卿房中午休之時,警幻仙子受寧榮二公所託,以情慾之事警其頑痴,使他跳出迷人圈子,歸於正路。
彼時,寶玉未經情事,未曾體驗過愛情的悲,也未歷家破人亡。心中一派天真無邪。猶如白紙一張,但也有遐想萬千。
不過這一次警幻仙子的心思白費了,她先讓賈寶玉看了金陵十二釵手冊,可是賈寶玉看了之後只覺迷迷糊糊,接著又讓他欣賞紅樓夢十二曲,歷飲饌聲色之幻。
可是賈寶玉心不在焉的樣子,又怎能聽到心裡去呢?警幻仙子也忍不住嘆息:痴兒竟尚未悟。
這一次的太虛幻境一遊以和秦可卿雲雨為結局。在這個時候,跟他說讓他摒棄紅塵走空空大道,估計他只會嗤之以鼻,硬要他做也是勉強。
第二次遊歷太虛幻境,是在黛玉身死,賈府衰敗,身邊的紅樓女兒夢走的走,散的散,他想要和她們永遠在一起的願望徹底破裂的,就連陪伴自己幾十年的玉也徹底失去。他經歷過精神和身體的雙重痛苦。對寶玉而言,他是在不斷的失去。直到最後失無可失。
和尚要寶玉還玉,要的不是玉,因為很長一段時間,玉連接著寶玉的心,因此失了玉的寶玉就像得了失心瘋,整個人也變得痴痴傻傻。當和尚找到寶玉,向他要玉,寶玉瞬間就明白了,他要的是他的心。
沒有了通靈寶玉的賈寶玉,還是賈寶玉嗎?這是讀者的困惑,更是賈寶玉的困惑。不過,經由麝月的口中說:「真是寶貝,才看了一會兒就好了,虧得當初沒有砸破」,這話一出,寶玉身子往後一倒。眼睛一閉,又昏死過去。
重遊太虛幻境
但是其實寶玉再一次來到了太虛幻境。這一次來到太虛幻境,寶玉的心境和之前大不相同。
他看到對聯:喜笑悲哀都是假,貪求思慕總因痴。看了之後,心裡一陣嘆息。
當他再一次打開金陵十二釵的冊子。讀到紅樓女兒們的判詞。看到了她們每一個人的不幸的命運和結局,到最後竟然傷心得痛哭起來。
從太虛幻境中歸來,再經和尚點化,寶玉竟然復原了,也不再痴傻。
再看到別人在紅塵中浮沉,為了名利、金錢、美色等身外之物而使出渾身解數去爭搶,或守著自己的執念而不放手,他的心中全是對別人的慈悲和憐憫。
原來他也是和他們一樣,勘不破紅塵之苦,心存執念,於紅塵中輾轉浮沉,不得解脫。原來他也不過是一個可憐人。
寶玉的選擇
寶玉從前痴傻是因為心迷,此刻,他頓悟了,自然也就清醒了,他知道自己的選擇了,他此後的每一天都在為離開做準備。
他順從父母的心意,打算好好考一次功名。也算是回報父母的一番養育之恩,除此之外,他與寶釵襲人也成了路人,既然不能志同道合,那麼只好話不投機半句多。
這期間經歷了惜春出家,寶玉把惜春的判詞念給她聽:
勘破三景並不長,緇衣頓改惜年妝。
可憐繡戶候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本來扭不過惜春,只好讓她帶髮修行。這已經是很勉為其難的接受了,沒想到寶玉竟然也句句不離阿彌陀佛。府裡的公子小姐,一個個看破紅塵,要出家修行,王夫人天都塌了。就連寶釵也很難接受。
王夫人以退為進:等我合上眼。你再幹什麼有也管不著。
潛臺詞是:想要出家修行,你想都別想,只要我活一天,你就死了這條心。你只管好好考個功名,光耀門楣就是。
寶玉知道,光明正大地出家是行不通了,只好零尋他法。
在府裡,他唯一願意說話的就是惜春,他們兩個在一起還可以論禪,這個時候,只他們兩人還能說得上話。
雖說寶玉看起來也是刻苦的讀書,把以前最不喜歡最討厭的四書五經都撿起來看。但是他說的那些話算是進了寶釵心裡,她一門心思想要讓寶玉改變主意,她一見到寶玉就說什麼功名,什麼當官,殊不知寶玉是打從心底裡厭煩這些虛偽應酬之道。她越這樣說,寶玉越是不想理她。
我想,如果寶釵不和他父母一起逼著她做學問,考功名,也許她們的關係也不會那麼僵,也許他在離開的時候也會不忍心。
到了科舉考試那一天,寶玉給王夫人磕頭跪拜:母親生我養我一世,我無以為報,只好用心做一篇文章,考個舉人出來,也好讓母親歡喜。
然後寶玉又對李紈說:只要有個好兒子接續祖基,便是大哥哥不能見,也算是他的後事完了。
這話名義上是安慰李紈,實際上是說給寶釵聽的:以後你有你的兒子替你實現願望,我在不在又有什麼干係?你就等著我的喜信吧。
他覺得父母和寶釵都只在乎他是否有功名,那麼,他回報他們的方式就是中舉,這樣他們就算兩不相欠。
寶釵聽懂了他的弦外之音,知道寶玉這是在跟他們告別,他知道這一別就再無再見之日。她流著眼淚,也說不出話。
結語
寶玉兩次遊歷太虛幻境的經歷,讓他一朝頓悟,明晰自己的歸宿,堅定了脫離紅塵的信念。
寶玉的可貴之處,在於痴,他對紅樓女兒們的憐惜同情,也是因著痴。但是讓他沉迷紅塵不得徹悟的也正是這一份痴。
太虛幻境一遊,見著了每一位姐妹的判詞,明白了他們每一個人的結局,是早已前定。也不過是自作自受罷了。他也就收起了對她們的同情和憐憫,不過是各自還各自的債,各自走各自的路。
寶玉不痴,黛玉無情,就不會有紅樓夢裡的一場歷練。歷練結束之後,自然是各歸其位,各復其職。
說到底,林黛玉就是賈寶玉的一場情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