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人活一輩子,就應該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是我觀察了身邊很多的人,他們大多數都在做著當前不喜歡的事。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理由是現實條件還不滿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面臨的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和風險,甚至是一種破釜沉舟的狀態了。但是每日的柴米油鹽都需要思考,想想就退縮了。
有一個來訪者說自己要開一家書店,也沒有打算能夠賺多少錢,能夠維持正常運營就可以。但是這個開書店的想法已經想了很多年,都還沒有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去,還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因為考慮到自己的資金有限,考慮到自己的精力有限,考慮到自己的時間有限。所以就暫時擱置,等以後有時間有錢有精力了就去弄。
還有一個來訪者說自己很想去雲南旅遊,自己長這麼大還沒有去過雲南呢。這個想法自己已經想了三年了,在這三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最終去實現它。來訪者其實是有錢的,來訪者其實也是有時間的,來訪者其實也是有機會去的。但是最後的最後,可能就因為某一個原因把計劃擱置了,沒有成行。
其實無論是開書店也好,還是去雲南旅遊也好,這都是自己想要去做的,也是能夠很輕鬆做到的。但是會發現,自己沒有去做到,自己就這麼一直拖著,一直拖著,拖到今天還沒有完成這個心願。這就是大多數人的通病。總覺得所有的天時地利人和滿足之後,就能夠實現自己的心願,就能夠幹自己喜歡幹的事情。當這樣想的時候,往往就很難去實現。
其實人有一個毛病,就是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就會形成依賴性,就會想要一直呆下去,這樣就會很有熟悉感,自己也能夠有掌控感。但是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經被溫水煮青蛙了。
如果想要開一個書店,雖然現在還不能達到開書店的要求,但是完全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呀。比如說:一個月發工資了,有閒錢了,就可以買幾本新書籍或者二手書籍。這些書籍就是為了以後自己開書店做好鋪墊呀。不知不覺購買了幾千本書籍,那幾本就滿足了一個小書店的存書量了。那麼第一步書的問題自己就解決了。到時候歸歸類就好。
想要去雲南旅行,那就查查機票,看看什麼時候機票價格自己能夠接受,再看看自己的年假或者休假時間,兩個方面吻合了,那就可以開始敲定這件事了。並不覺得是一件特別難以實現的事。
我們總喜歡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麼前提是自己有沒有努力去實現自己喜歡的事情呢?還是說幹著自己不喜歡的活,顱內構想自己喜歡的事。結果一直構想,就沒有去實現它,從而讓自己的狀態沉浸在不喜歡的事情上,影響著自己的心情和情緒。那麼這樣就是溫水煮青蛙的情景再現了,自己雖然很痛苦,但也是樂在其中。
如果能夠把自己喜歡的事情一件件幹成了,那麼底層自信就會建立起來。明面幹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內心裡把自己喜歡的事情一件件實現了,從而具備了一種「登峰體驗」。
人最大的能力是什麼?就是能夠控制自己去幹那些不喜歡的事情,而且能夠把不喜歡的事情幹得特別漂亮、特別精彩,這就牛逼了。每一份付出都有回報,雖然不喜歡幹這件事,但是能夠給自己帶來金錢或者自由或者舒適生活,從而為了以後有更多時間去幹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是心無旁貸去做,那麼人生的樂趣感又在急速上升了。
對於此時此刻的你來說:你是幹著喜歡的事情還是幹著不喜歡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