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希區柯克之後在好萊塢發展最成功的英國導演之一,克里斯多福·諾蘭,延續了《追隨》、《記憶碎片》中非線性敘事、錯置時空的特點,在2006年推出了鮮明緊湊的謎題電影《致命魔術》,2007年初獲得了1.1億美元的票房,將近成本的三倍,而這部兼具票房與口碑的電影,改編自克里斯多福•普瑞斯特的同名小說。
當初,諾蘭是帶著自己的處女作《追隨》去拜訪克里斯多福•普瑞斯特,最後原作者被打動,籤下了改編的版權,普瑞斯特也成為本片的編劇之一。普瑞斯特是英國的科幻名家,深受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影響,真實、記憶和虛構是他貫穿的主題。也曾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一同入選「英國二十位傑出青年小說家」。
電影講述的是在十九世紀魔術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出現兩位極具天賦的年輕魔術師,博登和安吉爾。
起初博登是在小酒館表演的鄉野匹夫,做些騙人的小把戲;安吉爾是隱姓埋名的貴族,有漂亮性感的助手和劇院舞臺。兩人曾為相識,卻因為博登使得安吉爾的妻子意外死亡,開始了仇恨的追逐。龍與虎的相互較量,從低劣的彼此拆穿技法上升到人身攻擊,從喪失至親的痛上升到對秘密的著魔。
「秘密是魔術師的生命所在」,圍繞著它的,是表演、欺騙、陷阱、犧牲的角力場。博登逼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安吉爾成為將靈魂賣給魔鬼的浮士德,從克制的人淪為全然的瘋癲,不瘋魔不成活。在扮假作真的魔術世界裡,已然模糊了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殊不知,人們並不是真的想知道真相,他們選擇被愚弄。
而真正被魔術愚弄的,是博登和安吉爾。博登和安吉爾在「瞬間移動」這一魔術問題上的斡旋纏鬥,正是兩個人在魔術義理上產生的分歧體現,也促成了一個足以辨認為精神功能障礙的情境。
博登兄弟兩人合成一人,共享了名字與妻子,一個成為另一個的影子,彼此互為他者;而安吉爾是在一次次對自己的謀殺裡完成一人兩面。前者是從外部合併,而後者是人格的撕裂。安吉爾和博登又互為鏡像,我們看到安吉爾所遭受的替身的反叛、博登所遭受的主體人格情愛關係的混亂,而安吉爾最終以自殺的方式來確保主體人格的在位,也互相成為彼此共同的問題。這也應了安吉爾的技師老卡特用雙鳥魔術演示的魔術要領——「虛實相生」,雙生之鳥,必將以一個的隕落去成就另一個的榮耀。
雙生之鳥
這就是諾蘭的風格,局中設局,套中有套。謎一般的敘事加劇故事的懸疑,更傾向於使用「不可靠敘事者」的視點,使得觀者如同主角一樣身陷迷途,每一個轉角都是欺騙,最終的出口依舊隱晦不明。
「迷局」不僅是觀眾所面臨的,更是人物角色所處的精神困局:《追隨》本身就是關於欺騙的故事,作家跟蹤他人只為滿足窺視欲,卻不料被取而代之淪為替罪羊;《記憶碎片》同樣也是以破碎的記憶去拼湊人生,但實則事實的真相不斷遠離;《盜夢空間》的造夢者陷入自造的夢境,真實與虛幻模糊了邊界。《致命魔術》在諾蘭的體系裡,是一場關於多個「我」的主體廝殺,博登們和安吉爾們,終究只能存活一個。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類將永遠著迷於一個從他自身異化出來的形象上。」
這一點在小說裡尤為明顯。
小說分為清晰明了的五個章節,
第一章
博登的後代收到一本自己魔術師祖先寫的自傳,發現謎題;
第二章
魔術師博登的自傳,結束於來自安吉爾鬼魂的復仇;
第三章
安吉爾的後代向博登講述自己童年關於機器的可怕回憶;
第四章
魔術師安吉爾的日記,這時出現鬼魂安吉爾;
第五章
後代們發現最後的真相。
有如《羅生門》,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兩個家族延續了一百年的悲劇。魔術師博登的自傳和魔術師安吉爾的日記本裡,一共出現了四個「我」,而這四個「我」都沒有說實話,這成為小說最為出彩的內容。真假虛妄間,一切文字都喪失了真實性,我們不能太相信敘述者,他們在進行語言的魔術。
博登們、安吉爾們,像《百年孤獨》裡子子孫孫都分享著同一個名字,在鏡子城裡,兩個家族的第一代彼此殘殺,最後一代終將結束怨恨。而小說的最後,也給了魔術師安吉爾和電影裡不一樣的結局,一個比死亡更可怕的結局——成為幽魂。這個結局讓人想起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科學產生不朽的怪人。
普瑞斯特製造懸疑的方式和諾蘭是相仿的,他將所有質料完完整整地呈現於觀者面前,自傳和日記,兩個彼此重複和補充的文本,而所有關於真相的邏輯需要讀者去參與構築。除非看到故事最後,讀者將拼湊不起全貌。
電影和小說之間的區別還是存在的。
諾蘭重新組接了故事結構;
砍掉了博登和安吉爾後代們的故事;
更改了魔術師們結仇的契機(小說的動機更為合理);
重塑和區分了博登(更為市井、更為熱愛魔術)和安吉爾(去掉小說裡的寬恕,進行強勢復仇)的性格;
增加了技師卡特和博登分身法隆的戲份;
將雙生子的秘密作為最後的梗來鋪陳;
去掉了靈魂出竅等太過玄幻的部分;
去掉了安吉爾用機器製造財富的事;
也更改了博登和安吉爾的結局
……
而最為重要的,原著以兩位魔術師「秘密」的守護與拆穿、人的逐漸異化作為主題立意,而諾蘭加入了事業與家庭的對抗,使得故事更貼近人情,還深刻探討了扮真與作假、替身與主體分裂這樣的深層議題。
諾蘭130分鐘的電影會帶來解密的快感與令人膽寒的結局,而普瑞斯特386頁的小說在娓娓道來之下,有更多的解讀、更多的線索鋪陳,以其獨特的文本形式回味無窮。這兩位創作的魔術師,也在互相參照較量之下完成了各自的「化腐朽為神奇」(The Prestige)。
這是一部對未來科技大膽設想的小說。偉大的美國發明家、電學天才尼古拉·特斯拉在故事中擔綱重要人物。普瑞斯特嫻熟地將主流小說與科幻小說融合,《致命魔術》是他目前最棒的作品。
——《新科學家》
《致命魔術》完全是一部不可思議的驚悚小說,它結尾處的揭秘簡直是近些年來小說中最嚇人的片段。一定不要錯過這本魔術般的小說!
——《奇幻國度》雜誌
一場令人目眩神迷的魔術秀,充滿維多利亞時代傑出小說的所有元素。
——《華盛頓郵報》
對於這本精妙詭譎、天才幻想的小說,無論你如何做足準備,它都會讓你出乎意料。
——《星期日泰晤士報》
複雜交錯的敘事線、到最後一刻仍令人震顫不已……普瑞斯特展現了驚人的想像力與寫作技巧。
——《出版人周刊》
一部情節緊張、懸念迭起的獲獎作品。小說融合了奇異的科學和魔術技法,出人意料的結尾讓讀者欲罷不能。
——《科克斯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