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的理論對於中國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兩家的思想也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哪怕是傳承千年,依舊對現在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很多人應該都聽到過「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而在對比儒道兩家時,大家應該也都會好奇,為什麼道家能夠衍生出天庭這樣奇幻的神仙世界,可儒家卻從來都不曾涉及過這些鬼神吧。究其根本,還是兩家的治學重點有所不同。
務實事,輕玄想,重實用,戒空談,看實效,重實績,主張經世致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個重要傳統。學術界將這種實用傾向稱為「實用理性」或「實踐理性」。中國古代文化以「補偏救弊」,即以解決社會、人生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多數學者熱衷於對政治、倫理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問題的研究與探索,只有極少數人對抽象的思辨感興趣。
中國古代學者也研究宇宙和自然,他們稱之為「天」。只有少數人研究天道運行的規律和神秘的鬼神世界,多數學者主要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們如何適應「天」,如何利用「天」為人類服務。這就是著名的「天人合一」論。而對於鬼神則是「敬而遠之」,即使談到鬼神也是利用他們實現自己的主張,歷史上稱為「神道設教」。而對於宇宙的本源、天體運行的規律等問題,除少數天文學家進行過深入研究外,古代的儒、法大師一般都是「存而不論」。
孔、孟、荀等三位儒學大師在講到自己的治學重點時,對這一問題做出過自己的解釋:有的學生向孔子請教鬼神之事,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有的學生問孔子人們死後的狀況,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因此他的弟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這說明,孔子著重研究的是與人生密切相關的問題,對於那些玄妙難知的鬼神世界不感興趣。孟子則說:「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像堯舜那樣大智大慧的人,還不普遍研究所有問題呢,何況其他凡夫俗子了。因此人們的研究應該採取「急先務」的方法,也就是後人說的「急用先學」,「當務為急」,「立竿見影」。
荀子在《天論》一文中也說:「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萬物之怪,《書》不說。無用之辯,不爭之察,棄而不治。」孔、孟、荀子的這種治學重點和治學態度,對他們的弟子和後人發生了重大影響,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老子、莊子主張「法自然」,曾經研究過不少抽象的理論,他們的辯證法思想、邏輯學說、相對主義理論等對於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而有關修身養性有關真人、神人的論述等,則成為道教長生不老、成仙、成神的理論先鑑。這與孔孟的實用學說應該說是大相逕庭,大異其趣。但老子關心的重點依然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著重研究的還是「君人南面之術」,包括以退為進、柔能克剛等為人處世之道。他們的後學弟子研究的黃老刑名之學,其實用性比起儒家學說來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儒家重視現實、重視實用;而道家不僅重視實用,對於那些人們「不可知」的東西,同樣也會進行思考與探索。這種治學重點的不同,讓儒道兩家都給後世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給我們的現在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