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不語怪力亂神?儒道兩家治學又有何不同?關鍵在這裡!

2021-01-17 啊文說世界

儒家和道家的理論對於中國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兩家的思想也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哪怕是傳承千年,依舊對現在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很多人應該都聽到過「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而在對比儒道兩家時,大家應該也都會好奇,為什麼道家能夠衍生出天庭這樣奇幻的神仙世界,可儒家卻從來都不曾涉及過這些鬼神吧。究其根本,還是兩家的治學重點有所不同。

務實事,輕玄想,重實用,戒空談,看實效,重實績,主張經世致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個重要傳統。學術界將這種實用傾向稱為「實用理性」或「實踐理性」。中國古代文化以「補偏救弊」,即以解決社會、人生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多數學者熱衷於對政治、倫理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問題的研究與探索,只有極少數人對抽象的思辨感興趣。

中國古代學者也研究宇宙和自然,他們稱之為「天」。只有少數人研究天道運行的規律和神秘的鬼神世界,多數學者主要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們如何適應「天」,如何利用「天」為人類服務。這就是著名的「天人合一」論。而對於鬼神則是「敬而遠之」,即使談到鬼神也是利用他們實現自己的主張,歷史上稱為「神道設教」。而對於宇宙的本源、天體運行的規律等問題,除少數天文學家進行過深入研究外,古代的儒、法大師一般都是「存而不論」。

孔、孟、荀等三位儒學大師在講到自己的治學重點時,對這一問題做出過自己的解釋:有的學生向孔子請教鬼神之事,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有的學生問孔子人們死後的狀況,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因此他的弟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這說明,孔子著重研究的是與人生密切相關的問題,對於那些玄妙難知的鬼神世界不感興趣。孟子則說:「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像堯舜那樣大智大慧的人,還不普遍研究所有問題呢,何況其他凡夫俗子了。因此人們的研究應該採取「急先務」的方法,也就是後人說的「急用先學」,「當務為急」,「立竿見影」。

荀子在《天論》一文中也說:「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萬物之怪,《書》不說。無用之辯,不爭之察,棄而不治。」孔、孟、荀子的這種治學重點和治學態度,對他們的弟子和後人發生了重大影響,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老子、莊子主張「法自然」,曾經研究過不少抽象的理論,他們的辯證法思想、邏輯學說、相對主義理論等對於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而有關修身養性有關真人、神人的論述等,則成為道教長生不老、成仙、成神的理論先鑑。這與孔孟的實用學說應該說是大相逕庭,大異其趣。但老子關心的重點依然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著重研究的還是「君人南面之術」,包括以退為進、柔能克剛等為人處世之道。他們的後學弟子研究的黃老刑名之學,其實用性比起儒家學說來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儒家重視現實、重視實用;而道家不僅重視實用,對於那些人們「不可知」的東西,同樣也會進行思考與探索。這種治學重點的不同,讓儒道兩家都給後世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給我們的現在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
    人性交織,愛情友情,兩隊家庭,6個人的人性考驗,誰才是正義的一方,早已不重要!遊標卡尺子不語怪力亂神!鬼神要敬而遠之,君子當正道在心!其實孔子這句話本身就承認了鬼神之說的存在,因為我看不見,也不想去研究,所以我敬而遠之,多麼樸素的原始唯物辯證主義。
  • 子不語怪力亂神到底是什麼意思
    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謝氏曰:「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 這一章有乾貨哈。先說「語」這個字。在孔子的時代,「語」和「言」不一樣,不能亂用的。
  • 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有一天,孟子的一個弟子徐子好奇的跑來問孟子:「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讚嘆水,水有什麼好讚嘆呢?孟子回答他:「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 子不語:怪力亂神!
    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謝氏曰:「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怪力亂神的意思,就是那些不能傳播,不能複製的內容。 怪,就是跟大多數人不一樣的,其實就是某種天賦。包括沒有用的天賦和有壞處的天賦。比如說,色盲就是怪異於常人,就是天賦。當然這種天賦應用的範圍極窄。
  • 世間有沒有鬼神,孔子為什麼不說「怪力亂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鬼神之事孔子從不願意多想多談,子路既然觸碰了這一個問題,孔子接不接?當然孔子接了,只是很勉強,孔子似乎帶有慍色,答道:「人都還未能事奉好,哪能談事奉鬼呢?」這等於是沒有回答。見孔子不答,子路索性也就問到底了,說:「敢問死?」
  • 學習孔子常讀《易經》,有4點好處,窺探古人智慧永遠不晚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學,而哲學的核心又是儒道,而追本溯源儒道的淵源就是《易經》。儒道兩家都推崇這本書,都把它奉為兩家學說的經典,並且會通過《周易》裡的學說裡汲取營養,各取所需。連當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南懷瑾老師都提到:「姑且認為《易經》的《系詞》上下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易經系傳別講》)孔子研究《易經》非常刻苦,後人比喻「韋編三絕」。古今中外,很多偉人對《易經》推崇備至。
  • 精挑細選五本玄幻儒道流小說,儒道修煉成為至聖強者,完本強推
    本期推薦有儒道流開山作《儒道至聖》等其餘三本小說,都是代入儒道元素,從中體現文人與玄幻的結合趣味,不失為玄幻小說的精品分類,希望大家喜歡!《儒道至聖》永恆之火 768萬字完本這是一個讀書人掌握天地之力的世界。才氣在身,詩可殺敵,詞能滅軍,文章安天下。秀才提筆,紙上談兵;舉人殺敵,出口成章;進士一怒,唇槍舌劍。
  • 美術研究|無聲之樂和儒道關係下的徐復觀及其《中國藝術精神》
    【內容提要】被視為20世紀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復觀,其《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主體部分的十章內容中,只有第一章是「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其餘九章主要是結合繪畫來論證中國藝術精神是由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所導出。對此,學界有不同的解讀乃至批評。
  • 「怪力亂神」裡的歷史與超現實——論蘇煒的長篇小說《迷谷》| 胡傳吉
    孔子的創見在於,他把「怪力亂神」合為一體,且深深意識到「怪力亂神」對他理想的秩序可能造成的巨大衝擊——後世解經者未能就「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句讀及意義達成一致的結論,本文傾向於「怪力亂神」為一體的判斷。「不語」即「語」,《迷谷》是奇特且罕見的文例,其高妙的地方在於,作者既寫出了「不語」的狀態,也寫出了「語」所指向的賓語,並呈現出「怪力亂神」的整體性,歷史與超現實因而互證互喻。
  • 《儒道至聖》大結局,皇天已破,新世界已經開啟
    當宗聖最終選擇犧牲自己,在妖界引爆自己,保得人間暫時太平時,我雙眼充盈著淚水……當發現孔子化為一道光,始終照耀著人族,當孔子發現方運足以帶領人族攀登更高的山峰,孔子選擇「道不毀我,我自毀」時,我身體每一個毛細血管都為孔子的無私大愛瘋狂共鳴;當小說的結尾講到80大聖,隨著方運一起,啟開「萬書之界」;當小說揭示了人族之於其他種族之所以攀登迅速的核心原因在於,人族眾聖一直善於犧牲
  • 什麼是「命」,何為「天命」,孔子是如何看待「天命」的?
    其實天、命、天命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幾千年來,有關解讀傳統典籍的著述汗牛充棟,但往往在對這三組字做注的時候避而不譯,原因也許正如楊伯峻先生所言,分歧大、難度大是主因。此外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天」、「天命」、「命」表達的同一個意思,對於這些,不論是避而不譯,還是三詞同義的看法都不太能使人信服。
  • 儒道至聖紅包福利版下載
    儒道至聖紅包福利版下載官方介紹: 儒道至聖紅包版是一款採用最新具有人氣的玄幻小說為背景打造的遊戲,在遊戲中也是高度還原聖元大陸中的個性人物以及小說的劇情,給玩家們帶來一場場逼真的遊戲享受,而且劇情也是採用經典的書山,虛境,天樹等場景。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八
    孔子去魯,命途多舛,弟子追隨而不棄;孔子之死,弟子哀甚,追問其因,蓋根於孔子的思想學問和人格魅力。追隨孔子修德治學是每個弟子的自願選擇;教授弟子成人成才是孔子的一生追求。在孔子看來,「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在弟子眼裡,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的思想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孔子之賢,如日月「無得而逾焉」「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孔子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弟子,弟子以敬仰的心情崇拜孔子。他們師徒之間,有欣賞,有敬仰。這敬仰和欣賞皆發自內心,並非虛應故事,巧言令色。
  • 南子和孔子有多曖昧?孔子和南子見面發生了什麼?南子為何而死?
    實際上,子見南子是衛靈公欲用孔子與孔子欲在衛國出仕實現"道"的必然結果,而雙方最後無果而終也是由於雙方最基本的政治立場所決定的。至於子路如此憤怒以至於需要孔子在其面前發誓的原因,筆者認為大概有以下幾點:首先,子路為性情直率之人,不怎麼懂得"權變"之理,這一點在孔子欲應公山不狃、佛肸之召時可見一斑。
  • 非人哉:龍女向孔子許願升官發財,哪吒表示英語太難。紅孩兒無語
    各位小夥伴大家好,在這個風和日麗的天氣小編又再次與你遇見,可能有緣,謝謝大家的一路支持。今天依舊給大家帶來搞笑漫畫非人哉,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多多支持哦。也希望大家每天能有個簡單開心的心情。畢竟活著開心就好,我在等風在等你,廢話不多說,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許願這種事會經常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那是對未來的期望。
  • 儒道流制霸網文圈!《儒道至聖》一書逆襲封神!
    儒道流含義以讀書顯聖作為正統,練武或修道斥為邪魔外道,與傳統玄幻小說不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主角往往都是由地球穿越過去,一般的身份為儒生,熟讀諸子百家和唐詩宋詞,口中常常引用論語或者李白的詩歌。儒道流的特點儒道流小說,一般更加考驗的是作者對主角的描寫,對背景的構築,因為儒道流小說主角一般都是儒生,所以要對主角的嘴開光(口誅筆伐)。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古義為「同門、同學」,引申為弟子。所以孔子這句千古流傳的金句是歡迎遠方學子時講的。那麼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的孔子為何興學辦校?先秦時期信息閉塞,他老人家何以能吸引到遠方的弟子?孔老夫子又為何「樂乎」?
  • 《論語》導讀之228:孔子讚賞子路不嫉妒不貪求,又常常提醒教誨
    《子罕》(27)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衣,衣服,這裡是動詞,穿衣。敝,破舊。縕袍,用亂麻襯在裡面的袍子。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 傳說中的「妖精鬼怪」,其實是四種不同的存在,這裡究竟有何區別
    現在的人都喜歡看cosplay動漫展,原因各有不同。有一次,張雲在一個動漫展上看到一群中國少年,扮稱天狗、饕餮、姑獲鳥等等中國古典妖怪形象,還興衝衝向旁人講解——這是某某妖、此乃某某怪,皆源自日本,我等在此裝扮,詩乃日本之妖怪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