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抗拒,可能是安全感不足了

2021-02-07 父母接納力

總編 |終審:袁麗娜   圖文編輯:潘存英 |林芳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孩子們被憋在家裡不能出門,剛開始可能對不能出門很鬱悶,對疫情也會恐慌,因為他們的人生經驗還沒有那麼豐富,這也是難免的,不僅是孩子,我們成人也有各種反應。

 

我家孩子在這期間一個多月沒有出門,偶爾咳嗽了兩聲,就如臨大敵,壓根沒有被傳染的條件,可他還是有擔心。他12歲,似懂非懂的年齡,看起來好像啥都明白了,卻忍不住害怕,我作為媽媽,去安撫他的情緒。後來一想,這不就是孩子的正常反應嘛。

 

孩子在面對未知的時候,會有擔心,這很正常。可是,我們父母此時要做什麼,才能讓他繼續勇敢地面對這個世界呢?

 

想起我家孩子看牙的一個故事。當時他大概6、7歲吧,牙齒有問題,但他不想去看牙。因為之前去醫院,會被要求做抽血等各類檢查,他很抗拒,不想去。最後他疼的很厲害了,到了不去不行的地步,但他還是堅持不去。

我就問他:「為什麼不去呢?你不去就會疼的更厲害呢!」

他說:「媽媽,我怕醫生,不知道他會幹嘛?」

我說:「他就是看看你的牙,沒問題就不看了,有問題就治療一下。」

他說:「我不知道他幹嗎,我就害怕。」

我明白了,雖然孩子沒有完全表達出來,但其實他就是對未知的一種恐懼,不知道醫生如何對待他,並且他也沒有控制權,也就是他在這件事上的安全感不足了。

 

於是我就和他說:「寶貝,媽媽明白你的害怕,其實媽媽看牙的時候也很害怕。」這個話一說,孩子就驚奇地看著我,我繼續說:「是的,大人也會害怕,因為不知道究竟會面對什麼,並且自己也沒辦法控制。」孩子鬆了口氣,起碼他覺得自己害怕是正常的,然後我繼續說了一些看牙可能面對的情況,會張口了,拿東西檢查什麼的。孩子了解了一點,雖然還是不想去,但感覺是已經知道了一些,不再是全然未知的狀態了。

 

這個時候我對他說:「寶貝,雖然看牙對你來說是第一次,但是媽媽會陪在你身邊,如果你一旦需要停止,告訴媽媽,媽媽一定會讓醫生停止的。」孩子的眼睛亮了一下,看著我,我重複了一次:「是的,媽媽肯定能做到這一點。」之後,我想了一個看牙醫的遊戲,我假裝醫生給他檢查,我說:「你說停,我就停哦。」孩子一說停,我就停,玩得還很開心。

 

第二天我們去醫院看牙,孩子還是有擔心和害怕,我一直陪著他。見了醫生我趕緊和醫生說:「醫生,我們家孩子第一次看牙,他比較緊張和害怕。」醫生一聽,覺得很正常,說:「哦,孩子們都這樣,沒事的。」轉頭對我家孩子說:「寶貝,不怕,就是檢查一下。」孩子點點頭,我又對醫生說:「醫生,如果我家孩子需要停的時候,你能停嗎?」醫生可能第一次聽到這種要求,愣了一下,說:「可以呀,他不舒服就可以停,可以。」我看到孩子躺在治療椅上的身體明顯放鬆了。

 

醫生開始檢查,我家孩子喊了一次停,醫生也停止了,之後繼續檢查。我覺得這次時間挺長的,並且孩子有點忍不住想動,我就說:「寶貝,需要停嗎?」孩子擺擺手,就這樣,他忍著不舒服檢查完了,醫生都誇他特別配合。

通過這件事情,我想到很多孩子都會面臨同樣的情境。當孩子膽小、抗拒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維護孩子的安全感。因為安全感至關重要,他要是覺得自己的安全感不夠,那是什麼都沒法去做的,並且那種恐懼也不是話語可以消除的。維護了孩子的安全感,他就可以帶著恐懼去面對未知的世界,從而長出自己的力量。

 

現在疫情已進入一個新階段,好多學校已經複課了,我們需要給孩子預備再次出門的勇氣,此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告知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二就是維護孩子安定的心。當孩子確信無論如何父母都在他身邊保護他、支持他,他就可以做好自己的預備了。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要是第二位,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生理需求(比如食物和水),現在已經不是那麼缺乏了,所以安全需求就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父母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如果孩子的安全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那麼他可能就會固著在這裡,沒辦法很好地去實現他自己,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父母需要給到孩子的,但是其實好多父母的安全感並不足夠,所以也無法去支持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這個部分可能和自己的成長經歷相關,如果想對這部分做功課,要求大家來聽海文穎的荔枝微課,逐步認識自己和拓展自己,或許你和孩子兩代人的安全感都會得到提升。 




請轉發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

大家來幫助大家,

一起輕鬆育兒。

- 作者介紹 -  

相關焦點

  • 孩子「黏人」「膽小」?別再給孩子貼標籤了,3招解決安全感問題
    朋友忍不住吐槽:就是家裡橫,一到外面就膽小了。愁人。女兒拿玩具給他他也不要,所以女兒也小聲地跟我說:這個弟弟這麼害羞呀?我對欣欣說:別這麼說,孩子遇到不太熟悉的人,不願意打招呼、一起玩也是正常的。不要急著給孩子貼標籤。我們先去了公園散步。
  • 孩子膽小懦弱?原因可能在父母,再不知道就晚了
    媽媽這麼愛她,難道還是缺乏安全感嗎?是的,愛孩子和幫孩子建立安全感是兩碼事,何況愛也要有度,對孩子過度的愛過於保護,往往是孩子膽小怯懦的根源。孩子膽小懦弱?原因可能在父母,再不知道就晚了!不要把孩子溺「愛」成溫室裡的花朵讓孩子與膽小怯懦說不,需要從小做起,從你意識到安全感重要性的那一刻做起。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一個人內在的精神需求。
  • 孩子愛哭、膽小、粘人、害羞,可能是觸覺敏感惹的禍!
    看過《不可思議的媽媽》節目的網友一定對節目中小貝拉的印象很深刻:愛哭、膽小、粘人、害羞。有個環節是T臺秀,小貝拉一直哭鬧、不願配合,緊抓媽媽的手,不敢像別的小朋友一樣獨立表演,這讓小貝拉的媽媽很頭疼。其實,孩子這些膽小、粘人、孤僻、害羞,討厭別人觸摸、偏食,脾氣暴躁、咬指甲等行為,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感覺統合中的觸覺敏感。觸覺是指分布於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對於孩子而言,觸覺是寶寶身體觸碰的感覺刺激,這個刺激包括外界給予的和自己發覺的。
  • 孩子膽小、懦弱怎麼辦?5個方法幫孩子克服膽小心理,變得自信
    除了不敢面對外面的朋友,在家有時也很膽小,比如怕黑不敢獨睡、有打雷和閃電也會嚇哭,很多家長為孩子膽小犯愁,這樣的心理素質,怎麼去上學,怎麼能自己面對外面的大環境呢?一、有哪些原因導致孩子膽小、害怕?做的任何事都是在極度安全的情況,孩子很少有自己去嘗試的機會,故而遇到陌生的人和事,就會從心底產生抗拒。
  • 愛哭鬧,分離焦慮,膽小怕生的孩子,是不是沒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一旦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譬如說脾氣暴躁,敏感膽小,分離焦慮之類的問題,父母就會擔心是孩子安全感不夠,責怪自己陪伴得太少。就好像陪得多抱得多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似的。我覺很多父母對安全感誤會得相當大啊!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到底什麼樣的狀態的孩子,才算沒有安全感。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而現在很多孩子不願意交往、害羞、膽小、逃避,就是出現了「迴避型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是對全面的社交抑制、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的一種性格。這種行為影響了孩子的認知,問題不斷被孩子放大,導致孩子產生了自卑心理。如果孩子問過你「媽媽,我是多餘的嗎?」這樣的問題,就要警惕了。其次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現迴避型人格。因為沒有體會到足夠的愛,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沒有意義的,在得到一些愛時就會害怕這些愛會從自己身邊溜走,所以乾脆就把這些拒之門外。也因為缺少愛而變得脆弱不堪。
  • 成人無法體會,孩子被關室內的恐懼,可能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三、被獨自關在家裡,成人無法體會孩子的恐懼和害怕,孩子可能要用一生為安全感買單孩子從母體分娩出來後,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父母是孩子唯一的生存依賴。特別是年齡較小、客體關係沒有發展起來的孩子,離開父母,將他獨自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孩子心裡是極度害怕,甚至是崩潰的,往往會被父母拋棄的恐懼感。
  • 孩子膽小、懦弱?這個標籤不要隨便貼,危害你想不到
    2.交往過少,對陌生環境不適應有一些孩子經常待在家裡不出門,和同齡人交往過少,這樣就會導致孩子的社交能力得不到鍛鍊,出門在外不敢說話,害怕陌生人。3.父母言語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很可能就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 孩子愛撒嬌?心理專家認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孩子撒嬌,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心理學家曾經對200多個家庭進行過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愛撒嬌的重大動機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孩子感受到的愛並不充足,他還需要更多來自於父母的關愛。不過父母的愛和孩子需要的愛並不是同一個意義,有些愛撒嬌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是經常在一起的,父母覺得已經給了孩子很多的關心了,但是孩子卻還是很愛撒嬌,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他們通過撒嬌,來尋求父母的關注,以求得到更多的安全感。比如孩子自己犯錯了,撒嬌讓媽媽抱一抱自己,如果媽媽答應了,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還是被愛的,對安全感的需要導致孩子需要向媽媽或者爸爸撒嬌來確定自己是被愛的。
  • 孩子膽小懦弱,家長先別著急,4個小辦法幫孩子解決膽小問題!
    導語:我有個表姐,她的孩子已經五歲了。可能是因為我很少去她家,孩子見我也很少,每次見我,表姐讓他和我問個好,他都是扭捏著,很小聲地說話。我主動和他聊天,他也很小聲,家裡人只說他這是膽子小。仔細觀察了,他在熟悉的人前,處事自然,而在陌生人前,只會躲在父母身後。
  • 孩子膽小又不敢說話,單鼓勵是不夠的,三個技巧讓他們變得有勇氣
    生活中,跟這個小孩子性格相類似的人,數不勝數,他們不敢說話,害怕見到陌生人,害怕出現在陌生的場合,特別是有些孩子,在白天的時候看著是個安靜不愛說話的孩子,但是到了晚上就是一個"小惡魔",哭鬧不止,很多家長都會認為這是因為孩子膽小,所以就鼓勵孩子勇敢點,可是盲目地鼓勵,讓孩子大膽點,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膽小。
  • 孩子觸覺敏感的「高危信號」,超過兩條就要引起重視!
    孩子依賴父母,膽小怕生,排除先天氣質、敏感期和教育不當等幾個方面的原因,很可能與觸覺敏感有著直接關係。 嬰幼兒期的皮膚觸覺非常敏感。孩子在出生時就要經過產道的擠壓,受到特殊的觸覺刺激;在成長過程中,吸吮乳頭、受到母親的愛撫和兄弟姐妹玩鬧等活動,進行充分的觸覺學習。
  • 如何分齡補足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個常常被我們提及的字眼。現在的很多父母都知道從小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但對於具體如何培養,不少父母又感到很迷茫。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會有以下問題:要麼非常粘人,要麼太過獨立;過度追求完美,不能接受失敗;特別乖巧,很小就會察言觀色,討好大人;在社交過程中,膽小退縮,對小朋友多是防備的態度;非常在乎他人的認可與評價
  • 孩子對零食上癮,很可能是睡眠不足
    眾所周知,睡眠不足往往會令人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打哈欠,很容易犯錯甚至會因此引發意外事故。但很多人不知道,睡眠不足和飲食也有很大關係。有關研究表明,與睡眠充足的孩子相比,缺覺的孩子往往更愛吃零食!
  • 培養孩子安全感,應滿足孩子的「戀懷」,培養安全型依戀是目標
    朋友感覺孩子每天都陷入在各種不安中,擔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自己也不禁焦慮起來。這種行為說明孩子在尋求安全感。對孩子來說,與父母建立了一種親密安全的依戀關係,心裡感覺到了穩定和放鬆就屬於安全感。依戀關係有三種,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
  • 心理學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可能有一個「受害者思維」的母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安全感」這個詞如今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但往往提及它的人都非常缺乏安全感。就像意識到健康很重要的人,通常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安全感」究竟是什麼?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曾提出,孩子一出生就會在心理上依賴身邊重要的、獨一無二的成人,這個人通常是媽媽。通過與這個人的關係,可以發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動的方式,以此來探索這個世界。
  • 可能留下心理陰影,膽小的就不要考慮了
    每個孕媽媽對於分娩都是即期待,又恐懼的,有些孕媽媽想要增加安全感,會讓老公進產房陪產,但讓老公進產房真的好嗎?不僅不能給寶媽帶來安全感,還會給醫生護士添麻煩。是否讓寶爸陪產,需要考慮哪些方面?因為這樣的準爸爸,可以讓準媽媽在冰冷陌生的產房裡更有安全感。當生產的時候,出現什麼突發情況的時候,能夠理智的做選擇,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確保準媽媽和孩子的安全。
  • 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變得內向膽小?3招修復法你應該要知道
    我們很快可以恢復正常,但孩子卻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吼叫中,輕則變得內向膽小、安全感缺失;重則身心受損,引發心理疾病。作為父母,我們對此要負全責。一、大吼大叫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對孩子大吼大叫,不過是父母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根本沒有任何教育意義。
  • 孩子總摸著媽媽的胸入睡,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媽媽別不當回事
    然而,孩子的這一舉動正是缺乏安全感的有力證明,需要媽媽們引起注意。擁有安全感,不僅可以讓孩子輕鬆安穩的入睡,還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勇敢,變得堅強樂觀。而很多孩子不管是受到外界因素,還是父母撫養過程中形成的原因,以及自身性格導致,都會存在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並且,當孩子缺乏安全感後,不僅睡覺不安穩,還會膽小,不敢與人主動交流,怕生,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差。
  • 親密關係中的這些行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這種行為的根源是來自內心的不安全感,需要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肯定來獲得滿足和撫慰,因此,這類人會企圖一味地討好來彌補內心缺失的安全感;故意讓對方吃醋或生氣:這類人喜歡在關係中不斷的試探,來引起對方的注意,一旦對方吃醋,那麼自己心底裡會很開心,因為這樣就表明「Ta是在乎我的」,從而讓安全感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