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 |終審:袁麗娜 圖文編輯:潘存英 |林芳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孩子們被憋在家裡不能出門,剛開始可能對不能出門很鬱悶,對疫情也會恐慌,因為他們的人生經驗還沒有那麼豐富,這也是難免的,不僅是孩子,我們成人也有各種反應。
我家孩子在這期間一個多月沒有出門,偶爾咳嗽了兩聲,就如臨大敵,壓根沒有被傳染的條件,可他還是有擔心。他12歲,似懂非懂的年齡,看起來好像啥都明白了,卻忍不住害怕,我作為媽媽,去安撫他的情緒。後來一想,這不就是孩子的正常反應嘛。
孩子在面對未知的時候,會有擔心,這很正常。可是,我們父母此時要做什麼,才能讓他繼續勇敢地面對這個世界呢?
想起我家孩子看牙的一個故事。當時他大概6、7歲吧,牙齒有問題,但他不想去看牙。因為之前去醫院,會被要求做抽血等各類檢查,他很抗拒,不想去。最後他疼的很厲害了,到了不去不行的地步,但他還是堅持不去。
我就問他:「為什麼不去呢?你不去就會疼的更厲害呢!」
他說:「媽媽,我怕醫生,不知道他會幹嘛?」
我說:「他就是看看你的牙,沒問題就不看了,有問題就治療一下。」
他說:「我不知道他幹嗎,我就害怕。」
我明白了,雖然孩子沒有完全表達出來,但其實他就是對未知的一種恐懼,不知道醫生如何對待他,並且他也沒有控制權,也就是他在這件事上的安全感不足了。
於是我就和他說:「寶貝,媽媽明白你的害怕,其實媽媽看牙的時候也很害怕。」這個話一說,孩子就驚奇地看著我,我繼續說:「是的,大人也會害怕,因為不知道究竟會面對什麼,並且自己也沒辦法控制。」孩子鬆了口氣,起碼他覺得自己害怕是正常的,然後我繼續說了一些看牙可能面對的情況,會張口了,拿東西檢查什麼的。孩子了解了一點,雖然還是不想去,但感覺是已經知道了一些,不再是全然未知的狀態了。
這個時候我對他說:「寶貝,雖然看牙對你來說是第一次,但是媽媽會陪在你身邊,如果你一旦需要停止,告訴媽媽,媽媽一定會讓醫生停止的。」孩子的眼睛亮了一下,看著我,我重複了一次:「是的,媽媽肯定能做到這一點。」之後,我想了一個看牙醫的遊戲,我假裝醫生給他檢查,我說:「你說停,我就停哦。」孩子一說停,我就停,玩得還很開心。
第二天我們去醫院看牙,孩子還是有擔心和害怕,我一直陪著他。見了醫生我趕緊和醫生說:「醫生,我們家孩子第一次看牙,他比較緊張和害怕。」醫生一聽,覺得很正常,說:「哦,孩子們都這樣,沒事的。」轉頭對我家孩子說:「寶貝,不怕,就是檢查一下。」孩子點點頭,我又對醫生說:「醫生,如果我家孩子需要停的時候,你能停嗎?」醫生可能第一次聽到這種要求,愣了一下,說:「可以呀,他不舒服就可以停,可以。」我看到孩子躺在治療椅上的身體明顯放鬆了。
醫生開始檢查,我家孩子喊了一次停,醫生也停止了,之後繼續檢查。我覺得這次時間挺長的,並且孩子有點忍不住想動,我就說:「寶貝,需要停嗎?」孩子擺擺手,就這樣,他忍著不舒服檢查完了,醫生都誇他特別配合。
通過這件事情,我想到很多孩子都會面臨同樣的情境。當孩子膽小、抗拒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維護孩子的安全感。因為安全感至關重要,他要是覺得自己的安全感不夠,那是什麼都沒法去做的,並且那種恐懼也不是話語可以消除的。維護了孩子的安全感,他就可以帶著恐懼去面對未知的世界,從而長出自己的力量。
現在疫情已進入一個新階段,好多學校已經複課了,我們需要給孩子預備再次出門的勇氣,此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告知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二就是維護孩子安定的心。當孩子確信無論如何父母都在他身邊保護他、支持他,他就可以做好自己的預備了。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要是第二位,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生理需求(比如食物和水),現在已經不是那麼缺乏了,所以安全需求就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父母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如果孩子的安全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那麼他可能就會固著在這裡,沒辦法很好地去實現他自己,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父母需要給到孩子的,但是其實好多父母的安全感並不足夠,所以也無法去支持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這個部分可能和自己的成長經歷相關,如果想對這部分做功課,要求大家來聽海文穎的荔枝微課,逐步認識自己和拓展自己,或許你和孩子兩代人的安全感都會得到提升。
請轉發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
大家來幫助大家,
一起輕鬆育兒。
- 作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