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朋友欣欣小聚。
她的兒子浩浩一見面就躲在媽媽後面,怎麼逗也不回應。
朋友忍不住吐槽:就是家裡橫,一到外面就膽小了。愁人。
女兒拿玩具給他他也不要,所以女兒也小聲地跟我說:這個弟弟這麼害羞呀?
我對欣欣說:別這麼說,孩子遇到不太熟悉的人,不願意打招呼、一起玩也是正常的。不要急著給孩子貼標籤。
我們先去了公園散步。女兒拿著泡泡器一路在前,一串串晶瑩的泡泡隨風飄來,一伸手瞬間就無聲地消失了。
看女兒玩的開心,浩浩有點心動,但還是非要和媽媽拉著手,欣欣又想推他出去,我眨眨眼示意她不要這樣。
走到一處低洼地,裡面有剛下過雨留下的積水。女兒穿著涼鞋踩過去後又折回來,啪啪地踩著玩起來。
一邊踩,還一邊咯咯地笑,喜歡玩水的確是孩子的天性。
牽著媽媽的浩浩,看著在水坑裡樂不可支的女兒,不知不覺地鬆開了拉著媽媽的那隻手。
欣欣看他還是沒有行動起來,剛要催,我拉了下她,小聲說:鼓勵。
欣欣領會地笑了笑,對浩浩說:你看小姐姐玩的多開心啊。你也喜歡玩水吧,在家裡最喜歡的就是洗澡的時候玩水槍了。
浩浩小聲說:是呀,我喜歡玩水。
我也說:小豬佩奇裡佩奇和喬治最喜歡的就是跳泥坑了,不過咱們這是水坑,跳起來更好玩。
你看姐姐像不像佩奇?
浩浩這下終於放開了:我也喜歡跳水坑。
說完,他就跑了過去和女兒一起跳了起來。2個人邊跳邊大笑起來。
2.
欣欣看著孩子大膽玩起來,也樂得嘴角咧起來:這孩子,就是慢熱啊。
我告訴她:浩浩這是安全感不足,你呀,平時多注意點。
欣欣著急地說:那該怎麼辦?
我:這種情況也很常見。但是家長要重視起來。
孩子主要你帶,你要情緒穩定,不能高興時順著孩子,不高興時就衝孩子發脾氣。
還有,你和浩浩爸不能老吵架,父母的關係對孩子的安全感也很重要。
另外,就是浩浩能做的事情就讓自己做,哪怕沒做好,也不要抱怨不催促。
孩子會從失敗、經歷中去學習、積累經驗,獲得自信。
欣欣很不好意思地說:這幾點我都中招了。以前老覺得是孩子太膽小,沒有男子漢的氣概,沒想到是我平時的問題啊。
我:其實給孩子安全感也沒那麼複雜。
你有情緒時,先消化下再面對孩子,別把氣、不開心都釋放到孩子身上。不然孩子覺得是他犯了錯。
父母關係好,孩子心裡才會覺得心安。
你放開手,讓他去做主穿什麼衣服、買什麼顏色的鞋等,這對他來說都是慢慢建立安全感的過程。
欣欣看著笑著跳的浩浩,重重地點了點頭:我是要改變了,很久沒見過他在外面這麼開心了。
3.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黏人、不願分離、咬手指等都是孩子安全感不足的表現。
小時候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長大了也會一直在尋覓、直到找到滿足的方式。
提醒作為父母的我們,當發現孩子有上面的行為時,不要著急批評、指責孩子,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的問題,通常是父母的問題。
審視自己,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保持情緒穩定、和愛人關係親密、鼓勵孩子自己做事是讓孩子獲取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林文採博士在《心理營養》中說到: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一,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伴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開心成長,但有時我們的做法卻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變得黏人、膽小等,別指責孩子,從改變自我開始,給孩子滿滿的愛,讓他帶著愛自信地向前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