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黏人」「膽小」?別再給孩子貼標籤了,3招解決安全感問題

2020-12-24 蘇菲聊育兒

1.

和朋友欣欣小聚。

她的兒子浩浩一見面就躲在媽媽後面,怎麼逗也不回應。

朋友忍不住吐槽:就是家裡橫,一到外面就膽小了。愁人。

女兒拿玩具給他他也不要,所以女兒也小聲地跟我說:這個弟弟這麼害羞呀?

我對欣欣說:別這麼說,孩子遇到不太熟悉的人,不願意打招呼、一起玩也是正常的。不要急著給孩子貼標籤。

我們先去了公園散步。女兒拿著泡泡器一路在前,一串串晶瑩的泡泡隨風飄來,一伸手瞬間就無聲地消失了。

看女兒玩的開心,浩浩有點心動,但還是非要和媽媽拉著手,欣欣又想推他出去,我眨眨眼示意她不要這樣。

走到一處低洼地,裡面有剛下過雨留下的積水。女兒穿著涼鞋踩過去後又折回來,啪啪地踩著玩起來。

一邊踩,還一邊咯咯地笑,喜歡玩水的確是孩子的天性。

牽著媽媽的浩浩,看著在水坑裡樂不可支的女兒,不知不覺地鬆開了拉著媽媽的那隻手。

欣欣看他還是沒有行動起來,剛要催,我拉了下她,小聲說:鼓勵。

欣欣領會地笑了笑,對浩浩說:你看小姐姐玩的多開心啊。你也喜歡玩水吧,在家裡最喜歡的就是洗澡的時候玩水槍了。

浩浩小聲說:是呀,我喜歡玩水。

我也說:小豬佩奇裡佩奇和喬治最喜歡的就是跳泥坑了,不過咱們這是水坑,跳起來更好玩。

你看姐姐像不像佩奇?

浩浩這下終於放開了:我也喜歡跳水坑。

說完,他就跑了過去和女兒一起跳了起來。2個人邊跳邊大笑起來。

2.

欣欣看著孩子大膽玩起來,也樂得嘴角咧起來:這孩子,就是慢熱啊。

我告訴她:浩浩這是安全感不足,你呀,平時多注意點。

欣欣著急地說:那該怎麼辦?

我:這種情況也很常見。但是家長要重視起來。

孩子主要你帶,你要情緒穩定,不能高興時順著孩子,不高興時就衝孩子發脾氣。

還有,你和浩浩爸不能老吵架,父母的關係對孩子的安全感也很重要。

另外,就是浩浩能做的事情就讓自己做,哪怕沒做好,也不要抱怨不催促。

孩子會從失敗、經歷中去學習、積累經驗,獲得自信。

欣欣很不好意思地說:這幾點我都中招了。以前老覺得是孩子太膽小,沒有男子漢的氣概,沒想到是我平時的問題啊。

我:其實給孩子安全感也沒那麼複雜。

你有情緒時,先消化下再面對孩子,別把氣、不開心都釋放到孩子身上。不然孩子覺得是他犯了錯。

父母關係好,孩子心裡才會覺得心安。

你放開手,讓他去做主穿什麼衣服、買什麼顏色的鞋等,這對他來說都是慢慢建立安全感的過程。

欣欣看著笑著跳的浩浩,重重地點了點頭:我是要改變了,很久沒見過他在外面這麼開心了。

3.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黏人、不願分離、咬手指等都是孩子安全感不足的表現。

小時候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長大了也會一直在尋覓、直到找到滿足的方式。

提醒作為父母的我們,當發現孩子有上面的行為時,不要著急批評、指責孩子,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的問題,通常是父母的問題。

審視自己,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保持情緒穩定、和愛人關係親密、鼓勵孩子自己做事是讓孩子獲取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林文採博士在《心理營養》中說到: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一,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伴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開心成長,但有時我們的做法卻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變得黏人、膽小等,別指責孩子,從改變自我開始,給孩子滿滿的愛,讓他帶著愛自信地向前衝吧。

相關焦點

  • 孩子膽小、懦弱?這個標籤不要隨便貼,危害你想不到
    孩子媽媽脾氣不好,小女孩不小心做錯事情,總會害怕的看著媽媽,擔心被媽媽責罵。出門在外,還總是被媽媽說膽小、懦弱。這樣的情景其實發生在大部分家庭中,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交流,不願意當眾進行表演,甚至都不敢一個人睡覺的時候,家長就會給孩子貼上「膽小,懦弱」的標籤。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不願意主動和別人交流,對什麼事情都畏首畏尾呢?要先了解一下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 別再給孩子貼標籤了,危害有多大你根本想不到!
    所以,當你的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或者表現得有點膽怯時,完全不需要急忙去指責孩子,當著別人的面用諸如「膽小、怕事、害羞」之類的負面詞語來形容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厭倦和害怕與別人打招呼,會讓他覺得,與人打招呼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 孩子膽小、黏人還怕生?其實這都不叫事兒,父母真正要重視的是它
    這真是應了老一輩人常說的那句話——「長大就好了」。其實,若要我以過來人的身份來說:「孩子在小時候50%以上曾讓你感到焦頭爛額的行為問題,都可以用『長大就好了』簡單粗暴來解決」。曾經那些讓你頭疼不已、焦慮不安的問題,現在看來可能連問題都算不上是了,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什麼都不用做,只需時間流逝、稍後花便會開。
  • 孩子膽小懦弱,家長先別著急,4個小辦法幫孩子解決膽小問題!
    1.孩子缺乏陪伴孩子們年紀還小,而這個時代的家長們都很忙,基本沒有很多的時間用來陪他們。在假期時,很多家長都是把他們丟給在老家的父母,要不然就是把孩子反鎖在家,讓他們一個人獨處一室。時間短,還不能看出什麼,從長遠來看,他們會變得不善言辭,不會與人打交道,看見陌生人會害怕……就像我那個表姐的孩子,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聊天。
  • 孩子不敢嘗試一切?利用馬太效應,三招解決孩子畏懼的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孩子的膽子的確是比較小的。當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他們不會選擇通過一系列手段去解決問題,而是會選擇後退。有很多時候父母也表示無奈,為什麼孩子就不能嘗試一下呢?1.家長過度保護孩子之所以在面臨問題的時候,展現出膽小的樣子,就是因為父母保護得實在是太多了。現如今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多,父母則會對孩子各種溺愛,不論什麼事情都是一手包辦,使得孩子根本就沒有辦法通過自己的雙手去解決問題。時間長了他們自然會感覺到被動,而且做事會非常害怕。
  • 孩子太黏人怎麼辦?培養獨立從「安全感」入手
    最後那位媽媽無奈,只能抱起孩子,自己走到沙池裡和女兒一起玩。有位做全職媽媽的朋友,也這樣向我抱怨:「我真的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孩子總是纏著我。」好像她根本就不會自己玩一樣,搞得我連上廁所都提心弔膽。寶寶特別粘人,真的是性格原因導致的嗎?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幫他們學會自己玩耍,解放媽媽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這個問題。
  • 孩子膽小、抗拒,可能是安全感不足了
    想起我家孩子看牙的一個故事。當時他大概6、7歲吧,牙齒有問題,但他不想去看牙。因為之前去醫院,會被要求做抽血等各類檢查,他很抗拒,不想去。最後他疼的很厲害了,到了不去不行的地步,但他還是堅持不去。我就問他:「為什麼不去呢?你不去就會疼的更厲害呢!」他說:「媽媽,我怕醫生,不知道他會幹嘛?」
  • 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變得內向膽小?3招修復法你應該要知道
    我們很快可以恢復正常,但孩子卻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吼叫中,輕則變得內向膽小、安全感缺失;重則身心受損,引發心理疾病。作為父母,我們對此要負全責。一、大吼大叫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對孩子大吼大叫,不過是父母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根本沒有任何教育意義。
  • 孫儷吐槽兒子戳中無數媽媽:孩子哭鬧黏人,這樣做比吼他更管用
    有人問:孩子太黏人,到底是因為他不乖,還是媽媽太溺愛?答案其實有點暖,又有點心酸。1、為什麼孩子總黏著媽媽?弗洛伊德說過:「幼兒最初的焦慮,莫過於他感到將會失去他所愛的人。」對3歲以前的孩子而言,這一階段又被稱為「個體分離時期」。
  • 孩子膽小、怕事,多半與父母這四個行為有關
    很多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勇敢大方,看到他膽小、恐懼就十分來氣:帶他出去玩水,在池邊遲遲不敢下去,哄他兇他都不行;遇見陌生人就躲在家裡人身後,讓他打聲招呼比登天還難;孩子晚上睡覺一定要媽媽哄,關燈就說怕怪獸;.父母常常感到疑惑,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膽子大,而我們家孩子這麼膽小呢?這是性格使然嗎?
  • 孩子不願自己睡,是黏人還是膽小?父母做好3點,孩子越來越勇敢
    父母明白孩子怕分房睡的原因之後,就給孩子安上了適合夜晚的小燈給孩子夜晚照明,可結果還是效果不盡如人意。 小叮噹今年已經快五歲了,每次分房睡這個問題困擾這他的父母,媽媽問了好幾次原因,小叮噹都說不出個具體的原因來。
  • 詛咒敏感期,三招解決孩子「罵人」問題
    到了小番茄3歲半之後,我們發現他在生氣的時候開始喜歡放出各種狠話。最初的版本是,「你這個大笨蛋!」「你這個臭粑粑!」 然後,狠話升級了,當我們不能滿足他的願望時,他會說:「那我就把你打死!」再後來,發展出更多很有創造力的版本,比如:「我要把你撕碎!」「我要把你扔進垃圾桶裡!」「我要把你扔到馬路上去!」
  • 孩子突然哭鬧、煩躁,害羞又黏人,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家長別忽視!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自己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建立了一種很強烈的相互依賴關係。當有一天要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環境,獨自一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例如去幼兒園),可能會突然變得膽小、黏人、不安、煩躁,甚至哭鬧,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正在經歷分離焦慮。
  • 你給孩子貼的標籤正在悄悄毀掉你的孩子
    很多時候只是孩子發生了某種行為,但是你非要貼個標籤給他一個心理暗示:你就是這樣的人。貼標籤這種行為其實就是讓孩子從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變成一個固定思維的人,因為貼標籤就是限制了孩子的思維,他會為了迎合標籤而刻意讓自己朝這個方向發展。
  • 寶寶黏人、沒有安全感,父母該如何引導?
    寶寶也從一個乖寶寶變成了黏人寶寶…為什麼寶寶會黏人呢?一方面是小朋友認知和情感的發展,和家長的親子關係越來越密切。另一方面頻繁的更換照顧者可能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的缺乏。安全感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有愛的、穩定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擁有持久而真實的安全感。如果照顧者經常更換、或者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忽冷忽熱、用暴力、冷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時,孩子的安全感就會缺失。
  • 孩子膽小、懦弱怎麼辦?5個方法幫孩子克服膽小心理,變得自信
    這種心理還有可能延至到長大成人,也就是我們說的社恐的一類人,不善與人交流,不敢在陌生場合表達自己,這都是從小的膽小、懦弱心理發展來的。二、父母如何積極引導孩子戰勝自己內心的膽小、懦弱呢?3.父母要多鼓勵、少打擊孩子年齡小,不懂的還有很多,怕事、不敢面對是正常的,如果孩子懦弱、膽小,一定要不用惡語去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樣會打擊孩子的勇氣和信心,孩子更容易養成自卑心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積極的正面鼓勵孩子,身後有父母的支持才會有信心去面對。
  • 孩子黏人?是有求必應,還是延遲滿足?如何應對孩子的依賴行為
    在生活中, 我們會發現,某些孩子可以自如地表現攻擊行為,卻無法表現出依賴行為。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小嬰兒特別需要人時反而會轉開視線。而大一點的孩子雖然已經能夠設計打仗的遊戲,卻永遠不會有體現親密關係的遊戲。他們可能幾乎從不撒嬌,也不會讓人幫忙。你需要耐心地讓孩子知道你一直在她身邊。
  • 孩子膽小懦弱?原因可能在父母,再不知道就晚了
    媽媽這麼愛她,難道還是缺乏安全感嗎?是的,愛孩子和幫孩子建立安全感是兩碼事,何況愛也要有度,對孩子過度的愛過於保護,往往是孩子膽小怯懦的根源。孩子膽小懦弱?原因可能在父母,再不知道就晚了!不要把孩子溺「愛」成溫室裡的花朵讓孩子與膽小怯懦說不,需要從小做起,從你意識到安全感重要性的那一刻做起。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一個人內在的精神需求。
  • 如何分齡補足孩子的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會有以下問題:要麼非常粘人,要麼太過獨立;過度追求完美,不能接受失敗;特別乖巧,很小就會察言觀色,討好大人;在社交過程中,膽小退縮,對小朋友多是防備的態度;非常在乎他人的認可與評價
  • 愛哭鬧,分離焦慮,膽小怕生的孩子,是不是沒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一旦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譬如說脾氣暴躁,敏感膽小,分離焦慮之類的問題,父母就會擔心是孩子安全感不夠,責怪自己陪伴得太少。就好像陪得多抱得多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似的。我覺很多父母對安全感誤會得相當大啊!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到底什麼樣的狀態的孩子,才算沒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