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跑全馬仿佛成為了跑友們是否達標的一個標準。跑步「成風「從當下的潮流看來,跑完全馬似乎是天下最牛逼的事情。完成全馬似乎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而新手跑完全馬更是朋友圈最大的熱點。
而這些「大神」級別的人物引起跑友和媒體的高度關注,被大家所佩服。但同時也讓很多跑友迷失了自己,在「距離歧視」的潮流下漸行漸遠、背離了自己跑步的初衷。
提到「距離歧視」,就不得不提目前半馬的尷尬地位。目前各地興起的路跑賽事絕大多數都是半馬。因為對組織者來說,半馬的比賽時間比全馬更短,路線範圍更小,組織難度比全馬低;對參賽選手來說,半馬完賽的難度和門檻比全馬低,對備戰時間、訓練年限的要求也更少。同時,半馬21.0975公裡的距離也不是沒有挑戰性,可以讓廣大跑友跑得基本「過癮」。所以無論從辦賽還是參賽角度,半馬都是一個受歡迎的項目。
半馬的距離是21.0975公裡。其實,這是個尷尬的距離。不只是因為它「距離是全馬的一半」這麼簡單!
首先在專業層面上講,半馬不是奧運會項目,不管是奧運會還是國內的全運會,都只有10000米和全馬。所以很少有著名中長跑運動員以半馬為主項的,一般只是作為馬拉松或者5000米、10000米運動員的副項,或者是參加半馬當作訓練。例如「長跑皇帝」格布雷西拉西耶在開啟馬拉松鼎盛時代之前,也刷新過兩次半馬世界紀錄,最好成績58分55秒。北京奧運馬拉松冠軍萬吉魯,在2007年2度刷新男子半馬世界紀錄,最好成績58分33秒。但他們只在半馬賽場短暫停留,便將精力轉向全馬。
而業餘層面上講,半馬的地位可能還要更加尷尬一些。因為,現在業餘跑圈內形成了一種「距離至上」的風氣,誰跑得長、誰就是英雄。參加全馬的朋友看著半馬大軍,難免會有一種「你只跑了我的一半,你比我低一等」這樣的想法。入門跑友以「短時間進階全馬」為榮。與此同時,距離更短的半馬、10公裡以及10公裡以下的田徑中長跑,就受到輕視。即使曾經的體育特長生,1500、5000米達國家二級甚至一級,如今也因為沒跑過全馬而被「鄙視」。
半馬項目被「鄙視」,主要歸於以下幾個方面:
1、比賽距離,完成了全馬或者百公裡,固然是值得傾佩,但是「以距離論英雄」,從而產生「距離歧視」就有點不應該了。從專業角度上講,全馬與半馬都屬於超長距離的競賽項目。所有,半馬絕對不是業餘跑友們經常說的「短距離」,只是因為業餘跑圈把全馬吹的太過了。所有的距離、所有的項目都是應該公平的。每個項目都會有它的難點,需要練好都要付出過人的汗水和心血。對於業餘選手來說1500米和全馬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的,全馬可能還是所有田徑項目最容易提高和突破的。
2、乳酸閾值,全馬和半馬的比賽強度,都是比較接近乳酸閾值(在有氧狀態下的最大運動強度,產生乳酸的臨界點)。這也是跑圈所說的「撞牆」,這是任何距離項目如果全力奔跑,都會感受到的,只是不同的人生理機制有所區別。全馬和半馬比賽中有氧供能都可以接近95%,只有少部分的無氧代謝。但是相比之下,半馬的強度明顯更接近甚至要超過乳酸閾,造成體內的乳酸濃度遠高於全馬比賽(跑全馬你可能幾乎感覺不到)。換句話說,跑半馬不撞牆,很可能是你沒盡力跑。半馬也並不是「全馬的前半程」這麼簡單。
所以半馬比賽中,會出現更多的肌肉發酸、發沉、呼吸急促、意識和視野變模糊等身體反應,對很多業餘跑友來說,這種「高強度」的疲勞比「長時間」的疲勞更難承受,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資深跑友喜歡全馬、反而比較抗拒半馬,曾有位跑友表示「我寧可受3小時全馬的罪、也不要受1個半小時半馬的罪」。
3、相對全馬而言,半馬對速度和耐力要求更高,這也是大部分業餘跑友們的弱項,這需要的是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訓練,有紮實的功底才可以。大多數業餘跑友因為前期速度訓練基礎較差,「速度瓶頸」很明顯(比如一些男子全馬2小時30分的業餘高手,半馬也就在1小時12-14分左右),突破比較困難。所以,業餘跑友要想在半馬取得突破,難度毫不亞於全馬。
並且國內半馬賽場競爭可能比全馬還要激烈,爭奪名次的難度一點都不遜於全馬。一些體校、體工隊、學校運動隊的專業、半專業中長跑運動員,尤其是人數最多的800米、1500米運動員,絕大多數會參加半馬而不是全馬,使得國內半馬的整體水平比全馬高出很多。而且,半馬比賽距離短、選手之間的距離差更小,衝刺和爭奪必然更加激烈。
輕視半馬不僅跑不出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容易出問題,造成受傷、甚至猝死。近年來馬拉松賽場的猝死事故引起高度關注,而這些事故具有幾個明顯特徵:1、半馬 2、臨近終點 3、年輕男子。悲劇接連不斷地複製,是對跑友們長鳴的警鐘。總之,無論參加半馬還是全馬,當要出成績、奪名次,都是在挑戰身體極限,只是兩者的極限有所不同而已。
當你真正的去對待一個比賽項目,而不是「完賽即可」的時候,你會發現:無論哪個項目,想要跑出好成績都不容易。需要長期的堅持,付出更多汗水和心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