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是人類在大自然中最親密的朋友,花卉可以淨化空氣、美化和改善自然環境,有利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們在欣賞花卉的色、香、姿、韻的同時,陶冶了性情,獲得了美的享受,也增進了健康。特別是許多花卉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服用後能治療疾病、改善體質、延緩衰老。因此,花木園藝是種特別而有效的休閒養生方式。
魯迅先生一生喜愛花木,即使沒有栽種的地方,也愛在書桌上擺盆綠色的生命。少年時,魯迅就讀了許多有關花木的書籍,像《花鏡》、《蘭惠同心錄》、《廣群芳譜》等。中年的魯迅最愛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 年,魯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條胡同一個四合院,就種了好幾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當夜深人靜,他獨自徘徊在花下,聞著略帶苦澀的香氣,以求解除疲勞。1924年秋天,魯迅在西安講學時,下榻處窗外有一叢盛開的白木槿花,他對花凝視良久想構思一部《楊貴妃》的劇本。晚年,魯迅定居 在上海大陸新村9 號時,還特地在前院種上了夾竹桃、石榴、紫荊、桃花等花木。
陸遊曾經有詩句「花氣襲人知驟暖」,這表明各種花木的生長、盛開或凋謝常因時令的變化而更迭,因而,隨著各色花木的盛開或凋謝便不期而然地反映出季節和時令的變化,這些,在古典園林中都能夠化為詩的意境而深深地感染著人們。
古典園林不單是種視覺藝術,還涉及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此外,春、夏、秋、冬等時令變化都會改變空間的意境而深深地影響到人們的感受。而園林植物恰恰是這些因素髮揮作用的重要媒介。例如,拙政園的聽雨軒就是借雨打芭蕉的聲響效果來渲染雨景的氣氛。又如留聽閣,也是以觀賞雨景為主的,建築物東、南兩側均臨水池,池中遍植荷蓮, "留聽閣」之名即取自李義山「留得殘荷聽而聲」的詩句。
花卉給人的第一印象, 是它那豐富而變幻的豔麗色彩。可以說,世上有多少種顏色,就會有多少始顏色的花。花瓣中的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和葉中的葉綠素,隨著植物細胞組織液中的酸鹼度不同,思現出千變萬化的色彩。
由於花瓣中所含的花青素、胡蘿蔔素和葉綠素,隨植物細胞組織液中的酸鹼濃度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色彩。當人們看到顏色之後,眼睛後的細胞就將信號傳人大腦。這些信號會在體內產生某些化學物質。據專家研究,不同的花色能產生不同的光能,並能影響大腦及體內那些把信息從神經傳到神經,以及從神經傳到肌肉內細胞的一些化學物質的產生。不同的花色由此通過影響體內產生的這些化學物質 來調節人的情緒。如紅豔似大的石榴花、橙紅色的凌霄花、金燦燦的油菜花等,能實託一種熱烈興奮的氣氛。雪白的茉莉、梔子給人以清涼素雅之感。
一般說來, 紅、橙、黃給人以熱烈、溫暖、興奮的感覺,能增加人的食慾,有益於低血壓患者。紅色充滿活力,能令人精神振奮,信心倍增。青、白、粉紅、藍、綠色花,給人清涼、恬靜、嫻雅的感覺,對發燒、高血壓、神經衰弱患者有鎮靜作用。據說,國外不少監獄的房間都刷成粉紅色。
有關人員發現:一個狂暴的人在粉紅色調的房間裡,不到十分鐘,就能安靜下來。綠色,是大多數植物枝葉的顏色,是自然界的基色,是保護眼睛,調節精神的最佳底色和基調,有安定神經系統的作用。
馬克思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擺脫疲憊和痛楚。」讓我們通過領略花卉之神韻,煥發出樂觀、自信、祥和、希望、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等積極向上的精神,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水遠保持有一種美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