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崇安寺」——洗盡鉛華的吳會聖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悠久而古老的詩句將那個風雨激蕩的年代中佛教盛極一時的樣子完整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是一個美妙而又獨特的時代,兼容並包,將這個西域傳來的外來宗教逐漸演化成為本土的宗教;然而那個時代又是盛極轉衰的時刻,皇帝一人的喜好可以將都城周圍建滿寺廟和塔剎,也可以因為自己的厭惡將天下的寺廟和佛像損毀,被迫還俗的僧尼流離失所,窮困潦倒,宗教界哀鴻遍野。如今在煙雨朦朧的無錫市站在高高的樓臺上憑欄遠望,似乎已經看不到這些林立的寺廟塔剎,但是很多在那個時候留下的寺廟依舊佇立在這個古城之中。我們今天要去尋訪的崇安寺就是從南北朝時期遺留下來的聖剎,宛如一顆璀璨的滄海明珠,在無錫市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激蕩起伏。那麼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顆懷古感今的心情,帶上發現美麗的眼睛,一起踏上尋訪崇安寺的旅程,一起在這個充滿著韻味和歷史的土地上探尋千年的歷史和文明。
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洗盡鉛華,極盡華美,這個古樸而又莊嚴的崇安寺在無錫市建立之時就已經是梁溪首剎,吳會地區的最繁華最著名的聖寺。在崇安寺屹立的地段,一直都是無錫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古時候的人在選擇都會和寺廟的地方都是經過縝密的風水研究的,如今我們雖然不在檯面上說起風水,但是這種觀念一直流傳至今,那麼崇安寺從古至今能夠一直保持這樣的繁華與中心地位,與它的選址和風水都有非常重要而且密切的聯繫。無錫市因寺成市,繁華喧鬧的原因就是這個被譽為「華夏第一公園」的崇安寺。所以我們不得不懷著一種敬畏和崇敬的心情去拜謁崇安寺,這個歷經千年繁盛依舊的吳會聖剎。
崇安寺位於無錫市市中心,也是無錫市繁華與市中心的代名詞,這裡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不改分毫的繁華與繁盛。由於歷史的興衰往復,梁朝時期的崇安寺已經被損毀,抗戰時期崇安寺周圍的建築也被日軍毀壞,寺廟也不再存在,但是當地政府在崇安寺的遺蹟之上恢復了不少建築和亭臺樓閣,我們今日也能在繁華喧鬧的都市街區尋找到關於古剎的風貌和韻味。在無錫市乘地鐵就能很方便快捷地到達崇安寺,這裡人聲鼎沸,商場雲集,我在這裡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崇安寺。這是一個屹立在步行街中央的一個類似於牌樓的寺廟大門,雖然簡單但是依舊保持著最正式的規制和布局。這是一個有點北方風情和構造的四角飛翹的金黃色屋簷,上面整齊地貼飾著金黃色的琉璃瓦,兩層嶙峋的屋簷依次整齊地排列下來,四周整齊的廊柱都被漆成了中國最推崇也是最經典的朱紅色,代表著一種氣勢,一種威嚴,顯示出當時崇安寺恢弘的氣勢和精美的構局,寺廟的大門周圍圍繞著潔白的圍欄,將這精美的崇安寺嚴嚴實實的圍繞起來,高高供奉在這裡。當初南北朝時期的崇安寺如何繁盛,如何香火不斷梵音嫋嫋,我們今人已經南有福氣一看,但是駐足在今日的崇安寺遺址上依舊能感受在這裡威嚴的氣勢和源源不斷的靈氣以及力量,這大概就是一千多年來的積澱,是文化和宗教的浸染和薰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兼容並包的博大胸襟,是中華大地幾千年來的繁榮往復。
崇安寺不復原來的樣子,但是在崇安寺的旁邊重新恢復了洞虛宮。這是一個始建於梁朝大同二年的道教宮觀,在之後的歲月裡經歷了三次被大火焚毀的歷史,又在明朝時期因為原因不明而導致全部宮殿被毀壞,經歷了太多次的沉浮,最終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地林業局在原址上復建了洞虛宮的三清殿,成為了無錫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崇安寺左走大概幾百米的距離,就能看見復建的洞虛宮了,這還是一個充滿著江南地區風情的建築,青黛色的小青瓦在屋簷上整齊地排列著,潔白色的院牆將江南地區的風貌盡情地展現出來。洞虛宮的正門緊靠著一個小屋,這是非常典型的江南建築的風貌,這個面朝街市的廂房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辦公室,既能即使地保護洞虛宮的文物和建築,還能很快捷地為遊覽的遊客提供服務和幫助。洞虛宮的正門採用的是道教非常注重的鉚釘木門,上面兩個扣門環還是非常精美的祥雲樣式,門前兩隻石獅子氣勢凌然,威嚴莊重。走進洞虛宮的大門就能看見一個整齊乾淨的小院子,裡面放置著一個巨大的鼎形狀的香爐,很多善男信女在這裡就開始敬香禱告祈福,我也非常虔誠的繞過香爐,往正殿的方向去。三清殿這個正殿隱藏在樹林茵茵之中,營造出一種清淨雅致的氛圍,這個三清殿雖然是不久前建造復原的,但是依舊能夠感受到一種古樸的風貌。大殿內的橫梁、廊柱、匾額和窗欞都是文物保護人員在研究了很多歷史記載和典籍岸原樣復原建造出來的,所以非常具有觀賞價值。正殿內供奉的太乙真君、玉皇、雷尊、七元、真武等眾位神靈威嚴莊重,嫋嫋的香火盈滿了整個道觀,讓人肅然起敬。
走出洞虛宮的大門,我看到的是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喧鬧繁華的商鋪,這是今日的無錫市,是從一千六百多年前一步步走來的無錫市,崇安寺就如同一位無言的守護者和見證者,在這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洗盡鉛華,歷經千般艱難險阻,經歷了多少沉浮往事,終於在這個新的時代見證了美好生活的到來。崇安寺這個千年聖剎與無錫市繁華富麗的景觀,共同奏出了美好的新時代的和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