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愛國者」們通過報紙向民眾宣傳他們的觀念,並且試圖將各地的民兵組織轉變成代表民眾意願的工具,最後迫使奧倫治家族及其攝政團將政治權力交出,實現地方自治。他們組織的新的民兵團體被稱為「自由軍團」。
該組織與以前的民兵團體有很大 的不同:首先,它們不屬於攝政團的控制,而是由各城鎮的防務委員會管理,軍官是選舉出來的;其次,其加爾文派的色彩少了許多,吸收不同宗教派別的人士參加,甚至有天主教徒;再次,它們直接參與地方政治,支持「愛國者」運動;最後,它們的成員強化軍事訓練,並且使用最新式的武器。在必要的情況之下,它們可以與政府軍或者外國軍隊對抗。1783年1月,多德雷赫特成為第一個建立新的「自由軍團」的城市,該軍團大約有1000人。 烏特勒支是另一個「愛國者」運動的中心,該城有一份「愛國者」辦的報紙,還建立最大規模 的「自由軍團」的組織。在此期間,烏特勒支享有「民主的駕座」的稱號。
烏特勒支的「愛國者」報紙呼籲市民請願,要在各省建立新的憲法制度,他們聲稱奧倫治家族以及攝政團的統治是不符合憲法的,也就是非法的,因為他們違反人民的意願,凡事不與人民商量。1748年,「愛國者」運動蔓延到許多城鎮,人們分發傳單,張貼告示。許多「自由軍團」的成 員帶著武器參加到群眾性的抗議運動中去。1784年,坎培倫以及「愛國者」運動的主要領導 人編輯了一本匿名出版的兩卷本的書籍《憲法的復興》,被認為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前歐洲最重要的啟蒙著 作之一。它不是向攝政團、貴族和執政官提出呼籲,而是向「市民同胞們」提出呼籲。
這本書籍的思想既體現了反抗西班牙暴政的「烏特勒支同盟」的北方尼德蘭獨立的精神,也反映了後來聯省共和國的歷史發展脈絡。書中表達了當時的荷蘭人民——主要是行會、民兵以 及各地的市政廳的議員們想要恢復「尼德蘭反叛」的時代精神,廢除執政官以及攝政團的腐 敗的權力的強烈願望。其中談到要以美國革命中的武裝民兵為武力,迫使執政官和攝政團 尊重中產階級即擁有財產和技術的專業人士的利益和權利,還要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宗 教派別。總而言之,就是要促進人民行使主權。在這些激進的思想影響之下,從烏特勒支開始,群眾運動風起雲湧。
「愛國者」的支持 者們身披黑色的羽衣,佩戴黑色的絲帶並且結成「V」字形,以象徵荷蘭文中的「Vrijheid」,與那些身披橘色羽衣的奧倫治家族的支持者們對峙。抗議 者們採取有秩序的和非暴力的手段,最後迫使該市的市政廳屈服,交出權力。在荷蘭省, 革命的進程比較慢,同時也比較無序。從1784年以後,「愛國者」與奧倫治家族的支持者爆 發了一系列街頭衝突。奧倫治家族的支持者往往是文化水平較低的社會底層人士,還有一 些是婦女。他們高喊:「支持奧倫治!打倒愛國者!」這年4月8日,鹿特丹的「自由軍團」民兵向奧倫治的支持者們開槍,打死四人,打傷了一些人。接著,許多城市的「自由軍團」開始鎮壓奧倫治家族的支持者。
1785年9月4日,海牙市鎮壓了奧倫治家族支持者的暴動。這些有組織的群眾運動有增無減,在發生兩派衝突的地方,共和國的行政機構就處於癱瘓的狀態。1786年,烏特勒支的省議會放棄了對於本城的控制,撤退到阿默斯福德,那裡有荷蘭正規軍的要塞。烏特勒支的市民實現了荷蘭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人民自己舉行的市政廳議員的選舉,這些議員中大部分是店主和零售商人,他們中有阿明尼烏派的信徒,也有門諾派的信徒,還有兩名天主教徒。同年8月,烏特勒支的「自由軍團」舉行了大聚集,其人數達到13517名,這是當時荷蘭共和國「愛國者」「自由軍團」人數的一半。
1786年夏 天,「愛國者」似乎已經取得了勝利,他們在烏特勒支省、荷蘭省、上埃瑟爾省、海爾德蘭省、布拉班特北方以及格羅寧根都佔了上風;在澤蘭省、弗裡斯蘭以及海爾德蘭的部分地 區還在奧倫治家族支持者的手中。不過在荷蘭省,雖然大部分市政廳機構都被「愛國者」及其支持者所控制,但是社會上兩派的對立和紛爭卻非常嚴重,城市中的許多無產階級、農村中的許多農民以及漁民都支持奧倫治家族的統治。尤其在農村,許多鄉政府的首領和加爾文派教堂的牧師都是強烈擁護奧倫治家族的。
1786年8月,雙方的衝突達到了最為激烈的階段。海爾德蘭的奧倫治家族的支持者要 求聯省共和國的執政官派軍隊恢復阿納姆區的兩個小鎮的地方秩序。他們的動議受到 由「愛國者」佔主導地位的阿納姆以及聚特芬市民的反對。最後,軍隊還是佔領了這兩個小鎮。整個聯省共和國的「愛國者」運動的報刊都對執政官發出激烈的抨擊,國家已經面臨內戰的邊緣。「愛國者」俱樂部以及「自由軍團」開始組建防衛區,收集武器彈藥以及軍需物資,特別是烏特勒支已經成為一座武裝的兵營。1787年3月,「愛國者」民兵以及正規軍已 經在阿默斯福德附近爆發正式的戰鬥,有80名士兵被打死。但是,隨著衝突的加劇,「愛國者」運動中的溫和派即少數有影響的寡頭議員們的決心開始動搖,他們不認同由新聞記者、律師以及其他專業人士所倡導的民主思想,害怕過度激進的群眾運動會危及自身的利益。
當「愛國者」們在積極準備軍事鬥爭的時候,他們則準備與執政官妥協。同年4月,阿姆斯特丹的一些市政廳的議員尋求與執政官威廉五世的合作,以共同對付「愛國者」,他們動員了一批碼頭工人、木匠以及貿易中介人試圖與「愛國者」對抗。「愛國者」們組織了聲勢浩大的公眾抗議活動,將阿姆斯特丹置於他們的控制之下。城市中許多富裕的商人以及銀行家都從他們的鄉間別墅裡逃走了。同年8月,鹿特丹的市政廳也被「愛國者」們所控制。 另一方面,大批親奧倫治家族的民兵也在澤蘭省集結,他們主要由海員以及漁民組成,足 以阻止「愛國者」運動在該省的發展。該省還擁有許多正規部隊的要塞。
1787年1月,他們攻下了阿納姆以及聚特芬,鎮壓了當地的「自由軍團」。威廉五世是一位受傳統貴族教育長大的執政官,個性優柔寡斷,沒有遠見,拘泥於瑣 碎之事。他對洶湧澎湃的革命浪潮感到畏懼,退到奈梅亨。他最後只得藉助於外國的幹涉 解決內政的問題。威廉五世的妻子威廉米娜的兄長 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他一向仇視 和厭惡民主思想,決意幹涉荷蘭革命。與此同時,威廉米娜也同時向英國漢諾瓦王室公主 的安妮尋求支持,因為漢諾 威的安妮是英國國王喬治二世的女兒,也即威廉五世的 母親。英國方面則答應給予威廉五世以金錢方面的幫助。
1787年8月,腓特烈·威廉二世派遣了一支2.6萬人的大軍越過邊界兵分兩路向海牙以及阿姆斯特丹進發,攻擊「愛國者」的「自由軍團」,後者終於不敵訓練有素的普魯士大軍,不久,烏特勒支沒有抵抗就陷落了。「愛國者」革命運動趨於土崩瓦解。依仗著普魯士的軍隊以及英國的金錢,威廉五世以凱旋者的姿態回到了海牙。「愛國 者」們辦的報紙被關閉了,政治集會被禁止了,「愛國者」俱樂部以及「自由軍團」也被解散了。舊式的民兵組織恢復了,它們是在市政廳的管轄之下的,也是由親奧倫治家族的人士控制的。它們的人員在街上攻擊「愛國者」運動主要領導人的家宅,經常是搶劫這些家庭。
在當時荷蘭的政治傳統下,雖然沒有「愛國者」遭受殺害或者故意被傷害,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受到恐嚇與威脅。數以千計的「愛國者」逃離荷蘭去外國避難,他們中許多人去往奧 地利統治下的尼德蘭南部,還有許多人去法國躲避,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對這些人表示歡迎。1787年12月,威廉五世任命了勞倫斯·皮特·凡·德 ·斯佩格爾為荷蘭省的大法議長來收拾殘局。 斯佩格爾是一位精力充沛的能幹的政治家,一向支持奧倫治家族的統治。在18世紀70年代,他寫作和出版了一些博學的歷史研究著作以及政治講演錄。他對於荷蘭共和國的歷史和現實有著廣博的知識。
他堅信必須對荷蘭共和國以前的具有封建割據特徵的政治結構加以改革,促使各省走向統一的整合體。他的政治理念與奧倫治家族的集權思想是不謀而合 的。斯佩格爾在實際主持政務以後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修訂了各省在對共和國總體財政上 負擔的配額,增加了荷蘭省的配額,海爾德蘭省的配額也略有增加,而澤蘭省、烏特勒支省以及弗裡斯蘭省則略有減少。他對於東印度公司控制地區以外的海外殖民地也做了一些 改革。在第四次英荷戰爭期間,西印度公司在保衛荷蘭海外殖民地方面表現不佳,反應遲鈍,戰績甚差。從1792年1月開始,荷蘭共和國政府將西印度公司在蓋亞那的包括蘇利南、埃塞奎博、德梅拉拉、波莫隆以及西非沿海地區的諸多要塞都被置於聯省議會的直接管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