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秦觀,這是一個似曾相識的名字,好像是一個詩人的名字,又好像是某個港臺的歌星。其實,他是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與李清照同屬於"婉約派"。大家都知道,北宋有一個著名的文人蘇軾,才學與仕途成反比,最遠貶到了海南島。而被牽連的徒弟秦觀,自己的命運也不好,常常無辜貶官,他稍微比師父好一點,貶到了廣西。
現在的電視劇黃金檔常常致敬秦觀的詩詞,像那種描寫男歡女愛、不得長久的分分合合;男女主分離時的環境氣氛,很多時候都能找到秦觀詩詞的影子。秦觀擅長於寫風花雪月的東西,他很喜歡用"飛花"、"絲雨"、等具備朦朧的憂愁、朦朧的傷感的詞,會讓人不由自主進入綿綿的憂傷。有趣的是,筆者看秦觀的畫像,與他寫出來的詩詞一樣,一股淡淡愁緒湧上心頭。
一、鍊字中的"婉約"
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們的性格、生活經歷有關,我們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往往會常用這麼幾個字,實際上自己也可能沒有意識到。生長在南方水鄉的筆者,文章中常常有意無意有關"水"的詞語,例如"浸潤"、"打溼"、"滋潤"等。而秦觀,因為長期被貶謫,詩中常有"迷"、"失"、"閉"、"孤"的字,我們也可以窺見他一生中流離失所的痛苦。
我們常說,作者的作品是了解作者這個人的關鍵,單字雖然只是一個單字,但是比多字詞更加簡練、精闢,在講究鍊字的詩詞中,單字才是詩詞細緻入微所在。不然,高考語文古詩題中,為什麼"鍊字"成為熱門考點。
我們以《踏莎行 郴州旅舍》舉例。郴州,位於湖南,南邊是廣東省韶關市,在北宋,真的是相當偏遠的地方了。這裡,我們找到了秦觀常用的"迷"、"失"、"閉"、"孤"。我們再套用回具體的詩句中。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一下子氣氛就出來了,我們可以在腦海中還原秦觀的畫面:此時的郴州旅舍,迷失在陽臺的霧,月亮在霧中也迷失了方向,對應下面的"渡桃源望無尋",不知道怎樣才能找到,後來自己找不到了,只好自己躲起來避外面的春寒。
筆者這是按字面的意思解釋,實際上,這裡描繪的是一種"想找某件東西,又找不到"的哀傷,我們也不知道作者具體在哀傷什麼。自己生活在和平盛世,自己的國家又是在華夏歷史上少有與各國外交和平共處,也沒有大災大難,於是將自己包圍在一硯臺、一書卷、一畫、一毛筆之中。
這個很像近代美利堅"迷惘的一代",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但是並沒有真正參加戰鬥,即便真的深入戰鬥現場,自己的傷勢也沒有很重,受到的打擊也沒有這麼大,這樣就對前景失望了。
臺灣美學教授蔣勳,大學的時候參加詩社,他儘量不碰秦觀的詩詞。生怕自己寫著寫著就成了瓊瑤電視劇的味道,我們學透了"蘇軾"、"辛棄疾"、"李清照",也知道有的被貶、有的經歷南北宋交替、有的報國無門,但是我們沒有想到過,流行音樂中熱衷的"風花雪月",其實大部分借鑑了秦觀的,例如上面提到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筆者看到了端倪,歌曲《飛花》中有這樣一句"飛花舞影動/何又驚醒我的夢",這首歌被李克勤等人傳唱過。秦觀的詩詞具備別的詩人沒有的"別樣"性,還能運用在當今文娛創作上,而且永不過時。
二、 大眾化式的典故
提及典故,我們想到了李商隱、王勃。前者以絢爛華麗的典故構築了纏綿悱惻的世界,後者以壯麗的辭藻留下"江上藏風笑殺人"的佳話。我們反觀秦觀的詩詞,就這一篇來看,很多都是淺顯易懂的,比如"桃源",我們都知道這是避世、追逐心靈之鄉的地方;又比如"瀟湘",我們都知道是舜帝的兩個妃子的典故,這個詞飽含了有情人的眼淚、不能再見的辛酸,已經成為再也熟悉不過的憂愁詞語。對比李商隱"藍田日暖玉生煙",我們還要看下面的注釋,才知道是什麼意思。
李清照很不喜歡秦觀的詩詞,覺得他用的典故用得亂七八糟。先不說這句話是不是真的反映事實,這句話帶有一定自傲成分。我們知道,當時那個女性地位很低的年代,李清超已經是翹楚了,許許多多女性都不敢想過自己會有讀書的機會,李清照已經能熟讀經文,一躍成為當代文藝明星。不一樣的境遇,也造就了不一樣的人。
她甚至批評蘇軾沒有按照音律的規律寫詩,又不懂得鍊字。但是蘇軾的寫作風格就是一氣呵成,將自己醞釀的情緒傾瀉在宣紙上,這也不就是一種創作手法嗎?相同地,她說,秦觀不會用典故,其實秦觀採用了一種更高級的手法,不是將典故作為主角,是將它們融化到每一個意境中,說出他自己想說的話,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情感。
三、 耽溺中的美
從後唐李煜開始,逐漸形成這樣一種"耽溺"的氛圍,我們也可以叫他"頹廢的美學"。與悲劇美學不同,用通俗的話來說,大概率接近"無病呻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一件事情,我們想找別人傾訴情緒,但是又不知道說什麼,說傷心吧,也不是太傷心;說有什麼損失,也沒有什麼損失。但是總是籠罩在一種淡淡的憂愁中,想排解也排解不了。而要想將這種、感覺表達出來,看上去真的很難。
相比之下,有過相關經歷的,就會一氣呵成。一個徵戰沙場的將領,所見所聞多年人餘音繞梁,於是就有"沙場秋點兵";一個經過長江的遷人騷客,看見滾滾東去的長江,於是就有"大江東去,浪淘盡";一個經歷丈夫忘恩負義,就會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對比下來,秦觀的經歷真的不值一提。不可否認的是,秦觀也達到了與他們相匹配的文學地位,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以《浣溪沙》為例子。
整句詞,都沒有說因為什麼憂愁。開頭的先是從"漫漫"、"清寒"寫出了絲絲寒冷,或許寫的是天氣的狀態,或者說是作者的狀態。文章中的作者描寫這份絲絲寒冷,像是一種人生旅途上淡淡憂愁,不同於失戀、炒股失敗、子女不聽話,沒辦法排解,只能默默走上樓。
下一句有"無賴",這不同於現今的解釋,筆者認為,這個更接近"好像什麼沒有勁一樣"。我們總有這樣的感覺,明明是安排好的計劃,真正去做的時候就沒有制定計劃的那種衝勁,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想做。
沒有一定懂得外力牽引,我們真的沒有這股勁,本來自己也沒有"建功立業"的能力,只能沉淪於"慵懶"。簡簡單單的一個詞,就將心中那種說不出來的憂愁描繪在紙上。
最著名的,莫過於筆者多次提到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句詞完美表現了作者的耽溺,坐在公園裡,看著漫天的飛花,我們只能坐在椅子上,默默盯著它,發呆,又不知怎麼形容這種感覺。感覺就像夢境吧,虛幻縹緲,真真假假中存有世間的幻象,我們真正去探求時,又無從下手。就像白居易中的"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也許宋代的大環境,在這種氛圍的秦觀,將這種思緒融進了血液中。
雨和愁是沒有關係的,我們愁的是應該怎麼回家,但是絲和愁是有關係的,像著名的"剪不斷、理還亂",都是和"絲"有關,淡淡的愁緒不就是這種感覺嗎?後一句寫雨的,則將雨印象化,"絲"到"細"再到"愁",這句詞就像一個演化,我們先是看到一幅畫,一幅畫寫進了一句詩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步步邏輯化。三個單個漢字形成了緊密的連接。這樣就流露出了定位如此清晰的"耽溺"。
結語
眾所周知,宋代是一個注重於內部研究的朝代,它能將"理學"推向中華文化最耀眼的地方,也能拿出"四大發明其中三個閃耀世界。多民族並立並不是什麼壞事,各國之間平等相處的時候在我國古代並不多見,大環境造就了不一樣的美學。就拿宋代獨創的冰裂紋瓷器說,冰裂紋的形成,是師傅通過控制窯內不同溫度實現的,成型是很好看。然而,當我們看到第一塊釉片脫落,我們肯定會想,這個東西燒出來一定不好看。
而北宋的藝術家會在最後出來是撿起,端詳著它的美麗,想著這麼將它的美麗印刻在自己的腦子裡,或者畫一幅畫,或者寫一首詩。這種觀念就如同秦觀詩詞傳達的思想一樣,我們會掉眼淚,然後臉上會出現淚痕。描繪怎麼哭很容易,但是寫不明顯的淚痕是什麼,是很難的,寫淚痕,寫冰裂紋,更像是一種細膩的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