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耀眼的詞,似曾相識的名字:秦觀與風花雪月

2020-12-22 蕭銘聊娛樂

導語

秦觀,這是一個似曾相識的名字,好像是一個詩人的名字,又好像是某個港臺的歌星。其實,他是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與李清照同屬於"婉約派"。大家都知道,北宋有一個著名的文人蘇軾,才學與仕途成反比,最遠貶到了海南島。而被牽連的徒弟秦觀,自己的命運也不好,常常無辜貶官,他稍微比師父好一點,貶到了廣西。

現在的電視劇黃金檔常常致敬秦觀的詩詞,像那種描寫男歡女愛、不得長久的分分合合;男女主分離時的環境氣氛,很多時候都能找到秦觀詩詞的影子。秦觀擅長於寫風花雪月的東西,他很喜歡用"飛花"、"絲雨"、等具備朦朧的憂愁、朦朧的傷感的詞,會讓人不由自主進入綿綿的憂傷。有趣的是,筆者看秦觀的畫像,與他寫出來的詩詞一樣,一股淡淡愁緒湧上心頭。

一、鍊字中的"婉約"

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們的性格、生活經歷有關,我們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往往會常用這麼幾個字,實際上自己也可能沒有意識到。生長在南方水鄉的筆者,文章中常常有意無意有關"水"的詞語,例如"浸潤"、"打溼"、"滋潤"等。而秦觀,因為長期被貶謫,詩中常有"迷"、"失"、"閉"、"孤"的字,我們也可以窺見他一生中流離失所的痛苦。

我們常說,作者的作品是了解作者這個人的關鍵,單字雖然只是一個單字,但是比多字詞更加簡練、精闢,在講究鍊字的詩詞中,單字才是詩詞細緻入微所在。不然,高考語文古詩題中,為什麼"鍊字"成為熱門考點。

圖一:《踏莎行 郴州旅舍》

我們以《踏莎行 郴州旅舍》舉例。郴州,位於湖南,南邊是廣東省韶關市,在北宋,真的是相當偏遠的地方了。這裡,我們找到了秦觀常用的"迷"、"失"、"閉"、"孤"。我們再套用回具體的詩句中。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一下子氣氛就出來了,我們可以在腦海中還原秦觀的畫面:此時的郴州旅舍,迷失在陽臺的霧,月亮在霧中也迷失了方向,對應下面的"渡桃源望無尋",不知道怎樣才能找到,後來自己找不到了,只好自己躲起來避外面的春寒。

圖二:迷惘的一代

筆者這是按字面的意思解釋,實際上,這裡描繪的是一種"想找某件東西,又找不到"的哀傷,我們也不知道作者具體在哀傷什麼。自己生活在和平盛世,自己的國家又是在華夏歷史上少有與各國外交和平共處,也沒有大災大難,於是將自己包圍在一硯臺、一書卷、一畫、一毛筆之中。

這個很像近代美利堅"迷惘的一代",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但是並沒有真正參加戰鬥,即便真的深入戰鬥現場,自己的傷勢也沒有很重,受到的打擊也沒有這麼大,這樣就對前景失望了。

圖三:略顯憂愁的秦觀

臺灣美學教授蔣勳,大學的時候參加詩社,他儘量不碰秦觀的詩詞。生怕自己寫著寫著就成了瓊瑤電視劇的味道,我們學透了"蘇軾"、"辛棄疾"、"李清照",也知道有的被貶、有的經歷南北宋交替、有的報國無門,但是我們沒有想到過,流行音樂中熱衷的"風花雪月",其實大部分借鑑了秦觀的,例如上面提到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筆者看到了端倪,歌曲《飛花》中有這樣一句"飛花舞影動/何又驚醒我的夢",這首歌被李克勤等人傳唱過。秦觀的詩詞具備別的詩人沒有的"別樣"性,還能運用在當今文娛創作上,而且永不過時。

二、 大眾化式的典故

提及典故,我們想到了李商隱、王勃。前者以絢爛華麗的典故構築了纏綿悱惻的世界,後者以壯麗的辭藻留下"江上藏風笑殺人"的佳話。我們反觀秦觀的詩詞,就這一篇來看,很多都是淺顯易懂的,比如"桃源",我們都知道這是避世、追逐心靈之鄉的地方;又比如"瀟湘",我們都知道是舜帝的兩個妃子的典故,這個詞飽含了有情人的眼淚、不能再見的辛酸,已經成為再也熟悉不過的憂愁詞語。對比李商隱"藍田日暖玉生煙",我們還要看下面的注釋,才知道是什麼意思。

圖四:藍田日暖玉生煙

李清照很不喜歡秦觀的詩詞,覺得他用的典故用得亂七八糟。先不說這句話是不是真的反映事實,這句話帶有一定自傲成分。我們知道,當時那個女性地位很低的年代,李清超已經是翹楚了,許許多多女性都不敢想過自己會有讀書的機會,李清照已經能熟讀經文,一躍成為當代文藝明星。不一樣的境遇,也造就了不一樣的人。

圖五:李清照

她甚至批評蘇軾沒有按照音律的規律寫詩,又不懂得鍊字。但是蘇軾的寫作風格就是一氣呵成,將自己醞釀的情緒傾瀉在宣紙上,這也不就是一種創作手法嗎?相同地,她說,秦觀不會用典故,其實秦觀採用了一種更高級的手法,不是將典故作為主角,是將它們融化到每一個意境中,說出他自己想說的話,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情感。

三、 耽溺中的美

從後唐李煜開始,逐漸形成這樣一種"耽溺"的氛圍,我們也可以叫他"頹廢的美學"。與悲劇美學不同,用通俗的話來說,大概率接近"無病呻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一件事情,我們想找別人傾訴情緒,但是又不知道說什麼,說傷心吧,也不是太傷心;說有什麼損失,也沒有什麼損失。但是總是籠罩在一種淡淡的憂愁中,想排解也排解不了。而要想將這種、感覺表達出來,看上去真的很難。

相比之下,有過相關經歷的,就會一氣呵成。一個徵戰沙場的將領,所見所聞多年人餘音繞梁,於是就有"沙場秋點兵";一個經過長江的遷人騷客,看見滾滾東去的長江,於是就有"大江東去,浪淘盡";一個經歷丈夫忘恩負義,就會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對比下來,秦觀的經歷真的不值一提。不可否認的是,秦觀也達到了與他們相匹配的文學地位,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以《浣溪沙》為例子。

圖六:《浣溪沙》

整句詞,都沒有說因為什麼憂愁。開頭的先是從"漫漫"、"清寒"寫出了絲絲寒冷,或許寫的是天氣的狀態,或者說是作者的狀態。文章中的作者描寫這份絲絲寒冷,像是一種人生旅途上淡淡憂愁,不同於失戀、炒股失敗、子女不聽話,沒辦法排解,只能默默走上樓。

下一句有"無賴",這不同於現今的解釋,筆者認為,這個更接近"好像什麼沒有勁一樣"。我們總有這樣的感覺,明明是安排好的計劃,真正去做的時候就沒有制定計劃的那種衝勁,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想做。

沒有一定懂得外力牽引,我們真的沒有這股勁,本來自己也沒有"建功立業"的能力,只能沉淪於"慵懶"。簡簡單單的一個詞,就將心中那種說不出來的憂愁描繪在紙上。

圖七:夢境

最著名的,莫過於筆者多次提到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句詞完美表現了作者的耽溺,坐在公園裡,看著漫天的飛花,我們只能坐在椅子上,默默盯著它,發呆,又不知怎麼形容這種感覺。感覺就像夢境吧,虛幻縹緲,真真假假中存有世間的幻象,我們真正去探求時,又無從下手。就像白居易中的"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也許宋代的大環境,在這種氛圍的秦觀,將這種思緒融進了血液中。

圖八:絲雨

雨和愁是沒有關係的,我們愁的是應該怎麼回家,但是絲和愁是有關係的,像著名的"剪不斷、理還亂",都是和"絲"有關,淡淡的愁緒不就是這種感覺嗎?後一句寫雨的,則將雨印象化,"絲"到"細"再到"愁",這句詞就像一個演化,我們先是看到一幅畫,一幅畫寫進了一句詩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步步邏輯化。三個單個漢字形成了緊密的連接。這樣就流露出了定位如此清晰的"耽溺"。

結語

眾所周知,宋代是一個注重於內部研究的朝代,它能將"理學"推向中華文化最耀眼的地方,也能拿出"四大發明其中三個閃耀世界。多民族並立並不是什麼壞事,各國之間平等相處的時候在我國古代並不多見,大環境造就了不一樣的美學。就拿宋代獨創的冰裂紋瓷器說,冰裂紋的形成,是師傅通過控制窯內不同溫度實現的,成型是很好看。然而,當我們看到第一塊釉片脫落,我們肯定會想,這個東西燒出來一定不好看。

而北宋的藝術家會在最後出來是撿起,端詳著它的美麗,想著這麼將它的美麗印刻在自己的腦子裡,或者畫一幅畫,或者寫一首詩。這種觀念就如同秦觀詩詞傳達的思想一樣,我們會掉眼淚,然後臉上會出現淚痕。描繪怎麼哭很容易,但是寫不明顯的淚痕是什麼,是很難的,寫淚痕,寫冰裂紋,更像是一種細膩的情感表達。

相關焦點

  • 秦觀:他的詞就是一部「嫖妓」簡史
    一夜之間,「蘇小妹」和「徐文美」打入百度搜索詞排行前三名,網友人肉搜索的結果表明:蘇小妹其實不是蘇軾的妹妹,而是蘇軾三個姊姊中最年幼的一個,比蘇軾大一歲,是一位才女,雖然公眾非常希望才子與才女的搭配,但所有網友不得不放棄對二位的意淫,並確信馮夢龍確實是滿嘴跑火車——所謂「蘇小妹」比秦觀足足大了十五歲,她二十一歲嫁給自己表哥時,秦觀才六歲。
  • 每日詩話:擅長寫詞的秦觀,其詩也充滿詞的情調
    有學者在分析詩與詞的區別時說,除了形式上的區別,表現在內容上,則詞之情深,詩之境闊。就拿秦觀和蘇軾作比。秦觀是情之所聚,所以感情細膩,描摹事物細緻入微,遣詞造句精雕細琢,擅長表現細微複雜的情緒,所以適合寫詞。
  • 【人物閱讀】青樓世界,佳期如夢——秦觀、晏幾道
    青樓世界  佳期如夢 涉足於女性,逍遙青樓之中,風塵中尋求紅顏知己,以麗詞來流傳千古,讓後人永遠銘記住他們的名字:周邦彥、秦少遊、
  • 秦觀:得詞心者,唯其一人,王國維也對之讚不絕口
    秦觀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卻沒有繼承蘇東坡豪放的詞風,自成一派,成為婉約派詞人的代表人物。蘇軾的詞把詞從歌辭之詞演變為詩化之詞,而秦觀的詞則把詞從詩化之詞再次演進,回歸到詞的本質。清朝的周濟在他的《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少遊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
  • 秦觀最傷心的一首詞,最後兩句堪稱千古絕唱,蘇軾讀了痛心無比(二)
    修養生息了三年,三年後,秦觀經不住科舉的誘惑,再考「賢良方正」,一口氣寫了50篇《策論》,可是考官並不覺得怎樣,覺得是牢騷之作,他的名字也再一次劃掉。秦觀這回真要瘋了,一氣之下,招呼也沒有打,離開了京都。他發誓再也不參加科舉考試。而他的老師蘇軾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四處託關係,費了好大的勁,終於為他的得意門生謀得了一個職位——秘書省正字。
  • 秦觀最著名的一首詞,韻味深長,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秦觀是北宋著名詞人,也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讀者都喜歡他的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是少遊卻也是一位悲劇人物,因為受東坡先生的牽連,加上自己柔弱的性格,很早既離開人世。與其相比,另一位北宋詞人柳永的身世也非常坎坷。他18歲就外出闖蕩,還創立了長調慢詞,為宋詞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 秦觀: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30歲的秦觀第一次入京參加科舉考試。這時的他意氣風發,大有捨我其誰的豪邁之氣,可惜開榜之時,從頭看到了尾,也沒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他大受打擊,回到家馬上斷絕了一切交往,獨自一個人看書療傷。元豐四年(1081年),秦觀第二次參加考試,依舊名落孫山。
  • 秦觀1首詞引起詞壇轟動,蘇軾等人爭相應和,卻無人能超越
    宋哲宗紹聖元年,秦觀因為監察御史劉拯讒言「秦觀浮薄小人,影附於軾」,被認定為跟蘇軾一夥,從此開始了他的一再被貶謫的政治生涯,當年便被貶往處州,監酒稅。次年春天,秦觀「遊府治南園」,寫下一首悲涼傷感的懷舊詞。宋·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
  • 秦觀最經典的一首詞,描寫民間愛情故事,堪稱愛情詞中的絕唱!
    在古詩詞中描寫七夕的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觀的這一首《鵲橋仙·纖雲弄巧》: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秦觀這首詞大膽而熱烈,與以往大不相同
    秦觀的作品我們接觸的不算少,但多半是他中後期的作品,很多充滿了悽涼與惆悵,讓人無法不將他在心目中,定位為一個為情所苦、為命運所苦,卻永遠不改作品唯美風格的男子。他被後世尊為一代詞宗,實際上秦觀自己卻是「以詩文自重」的文人,因為他的詩作要遠遠多過詞作,可誰讓他的詞太深入人心呢。
  • 秦觀在旅館隨手寫下一首詞,不想師傅蘇軾愛不釋手,還寫在扇子上
    秦觀,字少遊 ,他是蘇軾的門生,也就是蘇軾的學生,同時也是蘇軾的妹夫,關於秦觀和蘇小妹的成親之事,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相傳蘇軾有一個同樣非常有才華的妹妹叫蘇小妹,因為自己的才華吸引了大批才子,但沒有一個能入的了她的眼。所以,蘇軾便給這個已經到了婚假年紀的妹妹介紹了自己的學生秦少遊。
  • 1078 何如惠|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1991)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是由周治平作詞、周治平作曲、何如惠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她1991年發行的專輯《風花雪月》中。
  • 秦觀最傷感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蘇軾都忍不住為他點讚
    洞房花燭夜的時候,調皮的蘇小妹把房門鎖上,給秦觀出了一上聯:「閉門推出窗前月。」如果對不出下聯,就不給他開門。秦觀左右為難,思考半天都沒能對出來,不得不向蘇東坡請教,畢竟蘇東坡是對聯高手。蘇東坡莞爾一笑,沒有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向水池裡扔一塊石子。聰慧過人的秦觀,瞬間明白老師的意思,大聲說出下聯:「投石衝開水底天。」蘇小妹開心極了,果斷打開門讓丈夫秦觀進屋。
  • 秦觀在旅館寫了一首詞,最後兩句最經典,蘇軾愛不釋手寫在扇子上
    「三絕碑」所謂「三絕」即秦觀的作詞、蘇東坡的跋、米芾的書法。眾所周知,秦觀,字少遊 ,他是蘇軾的門生,相當於蘇軾的學生。秦觀寫了一首詞,老師蘇軾非常喜歡,在秦觀去世後,蘇軾將其中的句子寫在扇子上,以示不忘。
  • 秦觀:誰比他憂傷
    秦觀,秦少遊。 沒有誰比他更憂傷,傷情處,燈火已黃昏。葉夢得嘆他是「古之傷心人」,馮煦說他「他人之詞,詞才也;少遊之詞,詞心也」。他的每一首詞,都瀰漫著濃霧一樣的憂傷,他寫《江城子》:「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他寫《千秋歲》:「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 秦觀被貶謫期間寫下一首詞,被評為「思路幽絕,其妙不可思議」
    這就是秦觀的《望海潮·洛陽懷古》:梅英疏淡,冰澌溶洩,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遊,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二句寫對酒聽歌的現境。
  • 秦觀晚年寫的一首詞,字字血淚,句句悲痛,蘇軾讀後都傷感不已
    清人馮煦曾說:「淮海(秦觀)、小山(晏幾道),古之傷心人也。」不知為何,我對秦觀的印象一直停留現在那個和蘇小妹鬥智鬥勇的翩翩少年。即使後來知道蘇小妹是杜撰的,也無法想像那樣一個溫潤如玉的公子,怎會那樣悲傷?直到我讀到他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才明白:古人誠不欺我也。全詞如下: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 1100年,秦觀死後,人間寂寞五百年
    我們不知道這位痴迷於秦觀詞的追星姑娘芳齡幾何,但秦觀的詞告訴我們,「歲華一任委西風,獨有春紅留醉臉」,這個姑娘或許已經青春不再,美人遲暮。我們也可以從中讀懂詞人的自況,時年48歲的他在寫眼前風華不再的姑娘,又何嘗不是在感慨自己的老去與落魄呢?姑娘熱情款待了秦觀,到臨別時,二人都很悲傷。秦觀又寫了一闋詞,寄託傷別之情:瀟湘門外水平鋪,月寒徵棹孤。紅妝飲罷少踟躕,有人偷向隅。
  • 秦觀被貶謫期間寫下一首詞,曾讓蘇軾愛不釋手!
    宋哲宗紹聖四年,秦觀已經是舊黨的關係,在朝中屢遭挫折,一再遭貶。最後官職被削,貶謫郴州,在這種情形下,詞人作下此詞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悲苦。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王靜安先生曾贊這兩句詞曰:「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悽厲矣。」下片寫遠方友人的致意與安慰。「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由於遭到貶謫,北歸無望,親朋的書信非但不能讓他感到欣喜,反而牽動起他對往日生活的懷念和對故友的思念,使得他心中愁怨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