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看古今,人生皆戲,戲映人生。點擊標題下的藍字「大鼎豫劇」,我們將免費為您提供經典戲劇、曲藝、新聞軼事及深度哲文,為您的生活增光添彩。
豫劇《長孫皇后》 一聲娘叫得娘心碎 劉曉燕演唱
豫劇伴奏《長孫皇后》 一聲娘叫得娘心碎
淺談豫劇生行聲腔演唱藝術
作者:鮑譽
摘要:當今豫劇主要分為生、旦、淨、醜這四個行當,本文就以豫劇生行為出發點,從演唱的發聲狀態與方法、位置、咬字這幾個方面對豫劇生行聲腔演唱展開分析。
關鍵字:高位置,嘆著唱,氣息,咬字
豫劇屬於板腔體結構,其演唱特色就是高亢激昂、跌宕起伏且音域較高,那麼對於男生唱腔的要求就具有一定的難度了。對於男生來講,如何建立良好的歌唱狀態和如何把戲唱好是一個首當其衝的問題。對於豫劇生行聲腔演唱的學習,筆者有以下一些愚見。
一.豫劇生行如何樹立良好的發聲狀態與方法
對於任何一個行當門類、流派、乃至於有關聲腔藝術的專業,樹立一個良好的發聲狀態與方法尤為重要。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四大名旦之一京劇程派藝術創始人程硯秋先生說過:「氣沉丹田,頭頂虛空,全憑腰轉,兩肩放鬆。」[1]程先生的簡短的幾句話便涵蓋了發聲的狀態與方法,所謂大道至簡,道理雖然簡單,但實踐操作卻尤為不易。
那麼,學習豫劇生行聲腔如何去實踐演唱呢?筆者認為,發聲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把氣息「放」下來,這裡的「放」就是深吸一口氣逐漸吐出吐盡,使身體處於自然嘆氣的放鬆狀態,避免提氣致使上身僵硬或者架肩;「頭頂虛空」,要有感性意識,去感受頭頂有氣息的牽引;其次軟顎要打開,也就是打開口腔,舌頭平放,戲曲的演唱講究唇齒舌牙喉之間的配合,軟顎的打開要避免嘴巴的大張大合,講究的是內開,如同是嘴裡含了半口水的狀態亦或者說是微微打哈欠的狀態,以保持喉管的打開,在這個過程切忌刻意去做一些如同驚嚇一般的打哈欠或者張嘴以及壓喉頭。
二.豫劇生行發聲的位置與支點
東晉時期葛洪《抱樸子》有言:「丹田有上丹田在兩眉之間;中丹田在心下;下丹田在臍下」[2]。在這裡我認為兩眉之間的「上丹田」就是指頭腔共鳴或者說是面罩共鳴,「中丹田」是胸腔共鳴以及發聲擋氣換字的支點,「下丹田」就是指腰腹氣息。在學習發聲時要確立發聲的位置以及支點。
我認為發聲在樹立良好的狀態後,首先要確立高位置唱法,就是把「上丹田」堅決守住,無論是高音還是中低音都不能丟卻高位置,高位置的保持能夠有效地避免聲音的白(聲音沒有通道感,直白的聲音)、塌(聲音沒有位置往下栽)、窩(聲音都在嘴裡,沒有放出來)、悶(氣息一味的下沉發僵發硬,致使聲音憋悶)。
其次就是胸腔共鳴的支點問題,想像在人體第三個紐扣處有一個支點,在發聲時能夠引起支點的振動,引發胸腔的共鳴,進而起到擋氣換字的作用,這也是戲曲教學中所提到的喉下換字。
最後就是「下丹田」氣息的運用,豫劇唱腔更傾向於腹式呼吸,對於氣息的運用著名聲樂教育家武秀之先生率先強調提出:「『憋氣』既可利用腰腹部肌肉保持和控制氣息,又便於形成對所發音高相適應的氣息壓力。有了這個基礎,就能夠支持發聲器官輕鬆自如的工作。」[3]這裡憋氣是對肌肉記憶技能的一種訓練,是能夠獲得真聲色彩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是讓學員把氣息「憋死」或者憋到胸腔致使渾身僵硬。通過憋氣唱法可以獲得氣息運用的爆發力,使聲音更加凝實,更加有質感。筆者認為,氣息不能發僵發硬,氣息是不斷流動的,利用腰腹的對抗將氣息進行推動,可學習體會「吹口哨」時氣息的運動方式來進行發聲,感受氣息的推動,合理的運用氣口,掌握換氣、偷換氣的技巧,避免氣息不夠用,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
頭腔、胸腔支點、氣息這三點連成一線,把三點之間想像成一個橡皮筋,以支點為中心兩頭反向拉伸。豫劇唱腔講究腦後音、腳後跟,歸根結底就是要在良好的發聲狀態下,有一個較為通透的通道感,把字站到氣上,由氣息不斷地、反覆的推動來進行高位置的演唱。
三.豫劇生行聲腔的訓練及咬字
由於豫劇調門較高,音域要求較寬,所以豫劇生行通常分為大本腔和二本腔,也就是所謂的真聲和假聲。再近些年來的探索和發掘,筆者認為當今對於豫劇生行唱腔的界定過於絕對,對於真聲和假聲的說法有些武斷。我認為生行唱腔在音色方面應當稱之為「混聲」,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特色,但對於音色的界定應該是真聲與假聲之間的混聲比例不同。比如唐喜成大師所創立的唐派高亢激昂、剛健洪亮,唐派唱腔有別於女生唱腔在於唱腔中鏗鏘有力、陽剛蒼勁,具有鮮明的真聲色彩,難道這能是純假聲嗎?應當是混聲,只是假聲比例居多。再者劉忠河老師的劉派,在高音區明顯的假聲色彩在裡面,也並非純粹的真聲,只是混聲之中真聲比例居多。所以我認為在生行聲腔訓練方面,不能單一的區分真假聲,應該提倡以混聲練習為主,從低音到高音依次訓練。尤其是在練習真假聲混合時要避免單獨練完真聲、假聲之後再去結合,那麼就會形成兩極分化,以至於真聲和假聲之間的銜接過渡的縫隙加大,致使真假聲結合變成了兩家的拼接。進行逐漸遞進的混聲練習,真聲中有假聲色彩,假聲中有真聲色彩,才能形成整個唱腔上的同一,無明顯的過渡縫隙。
再者說咬字,俗話說唱戲不咬字如鈍刀殺人,豫劇吐字屬於中州韻,咬字需要唇齒舌牙喉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以及合理的運用噴口、尖團音。唱戲咬字如同猛虎銜子過澗,不能咬太死亦不能咬太松,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多練習繞口令以及舌頭的靈活性(彈舌、繞舌、自如伸縮等),演唱中掌握合適的度把字唱出去。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志禮老師曾說過:「字是骨,腔為肉,情是魂。唱戲咬字一定要清晰,讓人聽懂,如《轅門斬子》不提起過往事卻倒還好這一段戲中有垛子板,對於演員的咬字就有一定的要求,不僅要吐字清晰,掌握角色的心情,還要注意吐字的方式,不能由於圖快而大開大合的唱,而是要字字珠璣掌握噴口,調動氣息以及唇齒舌牙喉之間相互配合進行演唱,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小結
通過以上的贅述,我認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把「糧草」比作氣息,「兵馬」比作字、聲,嚴守高位置,運用嘆氣的感覺演唱,把字唱「出去」,不要窩在嘴裡或者咽腔裡,腰腹自然收縮氣息不斷推動,以氣帶聲,把每個字都站到氣上,每個字都在高位置演唱,這樣唱出來的聲音必然圓潤通透,必然對於豫劇生行聲腔的演唱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程硯秋.《程硯秋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1月第一版
2. 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二版,第323頁
3.武秀之、張永傑、張平編著《民族聲樂教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0頁
[1] 程硯秋.《程硯秋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1月第一版
[2] 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二版,第323頁
[3] 武秀之、張永傑、張平編著《民族聲樂教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0頁
鮑譽: 中共黨員 河南大學戲曲研究生在讀,畢業於洛陽文化藝術學校,2013年以總分第一名考入河南大學戲劇分院師從李建民副教授學習聲樂,2017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取河南大學戲劇學院研究生,跟隨戲劇分院院長王凱歌老師,著名名家李樹建老師學習。唐派再傳弟子,師從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楊志禮老師,梨園春擂主,曾兩次獲「國戲杯」一等獎,河南省首屆戲曲聲腔大賽二等獎,曾參加唐派金氏世界紀錄,在校期間多次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研究生一等學業獎學金,優秀學生稱號等。
註:【大鼎豫劇】資料庫有上千部大戲(豫劇、京劇、曲劇、越調等,包括稀有劇種),免費點戲,請朋友關注本平臺在後底部寫留言裡回復。
朋友們,喜歡本平臺請支持我們多多轉發喲!更多精彩節目和文章請在下面」閱讀原文「查看歷史信息主頁面上方搜索欄中,再搜索您喜歡的節目。
【版權聲明】視頻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我們,謝謝!
友情推薦:2018最HOT公眾號
《幽默寓言》《大鼎文藝》
讓快樂與你相伴!長按二維碼關注喲!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願快樂與您長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