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或許註定是首悲歌,大明的悲歌。
在明朝建立之初,之所以叫「明朝」,傳說是朱元璋採納謀士,一句「日月齊天為明」的話。本想著老朱家的江山,皇運久遠,一代代傳承下去,誰也沒想到,一切卻在1644這一年,嘎然而止。
無可奈何花落去。
如果說,勤政是一個好皇帝的先決條件,崇禎帝朱由檢,絕對算得上一個好皇帝。細數歷史上所有的皇帝,恐怕也沒有幾個比他更勤政的了。
據王世德《崇禎遺錄》:上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從無宴樂事。
可惜,即便如此,崇禎帝還是免不了悽慘離世的結局。原因有二:一是祖上留下的一個爛攤子,二則自己生性多疑,自身能力亦有限。
1644年的元旦,大明朝紫禁城內,一向勤政的崇禎帝,早早地來到了朝堂之上。他或許都沒想到,這將是他人生中最後的時刻,大明的時光,如同掛在樹上的殘陽血紅,將很快地降落了。
其實,一切在冥冥之中已經註定了。他來到朝堂,以往熟悉的一切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偌大的朝堂之上,除了近身侍衛和太監外,文武百官竟然沒有一個上朝的?
看到了他的尷尬,一個執事的禮官,還在假說曰:「大臣們以為聖駕還沒出來,所以遲到了。」可是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應該知道,即便皇帝沒到場,做臣子的也應該先到場等候。
謊言就是謊言,所以後來敲破了上朝的金鐘,文武大臣依舊沒有一個人到場。
既然早朝不成,那就去太廟吧,這是每年元旦必行的禮節。可是,崇禎帝要挪動金身去太廟之際,又得知他出行所需的馬匹,還在馬廄裡吃草,一切根本就沒準備好。
事事不順,事事不對。這是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而不久後的一天,發生的一切更是徹底擊碎了崇禎帝的最後一線希望。
李自成大軍壓城,崇禎帝一個人上朝,親自撞鐘很久,文武大臣又玩起了躲貓貓,至始至終,都沒有一個人現身。這時候,他才知道自己有多麼悲哀。所有的大臣都將他拋棄。
其實,或許他本來還有一個選擇,如果不是那麼消沉,不是那麼極度的自尊,不是那麼優柔寡斷。果斷調兵遼東鐵騎,或果斷南遷,如南宋那般,或許也不至於,披頭散髮吊死在北京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下。
追贓助餉亡闖王。
公元1644年,在專制黯淡的大明帝國氣數將盡時,在陝西蒼茫大地,一個呼喚時代的英雄來了,他就是當時百姓高聲傳唱的:「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李自成。
這支農民起義軍,在闖王李自成的帶領下,紀律嚴明,愛民如子。在持續的進攻中,步步驚心,節節勝利,正可謂所過無堅城,所遇無勁敵。取得了大明江山西北的大部分地區,並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與大明分庭抗禮。
1644年,大明即將土崩瓦解,已成王者之師的闖王李自成,已經不再滿足偏安一隅,率領大軍直搗大明的心臟——北京城。
就在許多人都以為,闖王換新天的時代來了的時候,表面祥和一片的義軍,實則一場危機正悄然無聲地產生了。
因為李自成對老百姓對百姓秋毫無犯;對地主官僚,實行追贓助餉。這下可動了那些地主官僚的利益奶酪。原本已經臣服於他的地主官僚老爺們,紛紛反抗易幟,投奔到友好的清軍旗下。
這其中危機最大的人,就是吳三桂,一個原本已經歸順義軍的大將,因為李自成的追贓助餉太重,加之吳三桂聽到了其父被義軍殺害的讒言,遂反叛,改投清軍麾下。並以5萬精兵強將對抗李自成的10萬大軍,如果是這樣,李自成也不至於輸得那麼悽慘。不幸從清軍的多爾袞率領的數萬大軍,從義軍兩翼包抄而來,
李自成的義軍,雖說打擊明軍勢如破竹,可終究還沒真正地成長為,一支可以抵抗一切外來力量的強軍。頃刻之間,力量的天平失重了,前有吳三桂的人,左右有清軍,李自成慌亂了,帶領所剩不多的殘部返回了北京城。
也就是在這時候,形勢急轉而下,闖王李自成還沒坐穩北京城,急匆匆退回西京他的老窩。但是清軍並沒有打算放過他,必將他置於死地。
以多爾袞所部及大批降清的明軍,追逐著義軍,步步緊逼,尚有20萬大軍的闖王,已經亂了陣腳,漸漸不敵,潼關失守,武昌失守……
終於,清軍攻破大順軍老營,主將劉宗敏、軍師宋獻策,李自成叔父以及大量家屬被俘,丞相牛金星出走離去。原本打算順江南下的近萬隻船也被清軍燒毀,曾經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闖王李自成時代,隨著他被殘部殺害而結束了。
這是他大順朝建立的第一年,也是壯志未酬,滅亡的一年,屈指算來,他才在大明朝的寶殿上坐了一天的皇帝,就轟然倒下。
6歲娃娃成贏家。
1644年,中國大地上,除了心灰意冷的崇禎帝,還有意氣風發的大順皇帝,以及偏隅東北的盛京,大清朝的第二個皇帝順治。
這時候的順治皇帝,其實還只是個六歲的娃娃,他的粉墨登場,其實有很大的運氣在其中,正如他的名字「福臨」。
當時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猝死,由於事先沒有立皇太子,而引起皇位的紛爭。其中當以其長子豪格及弟弟多爾袞最為甚,兩個人勢力相當,互不相讓。
最終折衷的方案,多爾袞提出讓當時年幼無知的順治繼位,這樣做的好處是,總比選一個羽翼豐滿、野心勃勃,又與自己為敵的對方好過百倍。當然這其中,也有孝莊及其他大臣的聯手支持的結果。
於是乎,僅僅六歲的福臨當上了大清的第二個皇帝,即順治。只是這個六歲的小皇帝,做夢都沒想到,他隨後成為了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
雖說之前,明清之間的戰爭,略有進退,但是一場決定性的「松錦之戰」,不僅把大明朝的數十萬大軍,以及數百萬糧餉搞光,而且大明的總督洪承疇、祖大壽等諸多能臣勇將盡降,錦州、松山等諸多重鎮失守,大明朝基本就剩一座孤城了。
隨後的吳三桂投降,更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也瓦解了西部貌似強勁的大順王朝。其實這時候,大清朝高層還沒想好以後的戰略,一顆勝利的果實就掉到自己嘴裡了。
1644年9月,順治皇帝正式遷都北京,他成了大明、大順、大清,三個皇帝中最大的贏家。
結束語。
1644年,是歷史上極其不平凡的一年,也可以說是天崩地裂的一年。
它是大明朝統治中國276年,灰飛煙滅的一年;是大順王朝建立的第一年,也是根基未穩就轟然倒塌的一年;更是大清王朝,逐鹿中原268年的第一年。
在這一年裡,可謂「三個皇帝一臺戲」,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明皇帝崇禎帝黯然退出,吊死在煤山之上;大順皇帝李自成,決策失誤,敗走北京城;只有僅僅6歲的小皇帝順治,牢牢地坐穩了江山。
這一年,感慨太多,或許,對明恨之;對順憐之,對清,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