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任何一個疾病的發生,都會經歷一定的過程。
身體有小小的異常變化,必須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立即去醫院檢查治療,是明智之舉。
曼哈頓的夏天儘管不是醫學科班出身,但經過長期的觀察與分析,發現很多人的病都是日積月累或疏忽大意而造成的。
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書上曾經這樣說,小病不治等於得大病。
編輯搜圖
今天,曼哈頓的夏天結合近日發生在河南省魯山縣的一個女研究生與疾病做鬥爭的案例,一起與大家分享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性。
下面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從患病,到入院治療,到康復出院,所經歷的心路歷程,也許能給大家防病治病帶來一定的啟示。
二、初次發作
1月16日,武漢大學醫學專業研究生李霖琳跟幾個同學聚餐完,很快就感覺不舒服,一量體溫,37.2℃,當時沒在意,以為是喝多了紅酒,或者飯吃的過多而造成的。當時的武漢新冠肺炎患者還不是很多,李琳琳認為自己並沒有到過華南海鮮市場,染病的可能性不大,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她繼續忙自己的畢業論文和課題研究工作。
在曼哈頓的夏天看來,其實這個時候,在武漢市的一些媒體不時有關肺炎的報導,部分醫院已經開始有很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的病例在救治。
只不過此時的李琳琳都是按照一般人的觀點,認為沒有到過華南海鮮市場,是比較安全的。
殊不知,此時,病毒已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開來。
但我們也可以理解,畢竟在那個時候,由於檢測的試劑盒,還沒有大批量投入使用,是不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
畢竟任何事情的發生都需要有一個過程。
之後幾天,女研究生李琳琳再未出現任何異常症狀。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種冠狀病毒,它有一定的發作期和潛伏期。
如果人的免疫系統抵抗能力比較強,此時也許對病毒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抑制畢竟是抑制,如果身體裡沒有抗體,對病毒不會產生威脅,那麼病毒還會捲土重來。
1月19日,李琳琳從武漢乘高鐵,轉普鐵,再乘其他交通工具,回到了河南魯山的農村老家過年。
在這裡說明一下,李琳琳乘坐高鐵返回的過程中,有關部門,還沒有完全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做發言和表態,此時在武漢求學的李琳琳回家度過新年,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至於說,在她乘車和換車的過程中,與哪些人進行了接觸?這些人的身體抵抗能力有多強,這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也許正是由於這種出行方式,再加上人們對病毒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從武漢出發的乘客,是造成本次病毒大範圍傳播的攜帶者,也許大家基本都能贊同這個觀點。
三、潛伏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武漢疫情爆發,新聞上不斷傳來:你是否去過武漢?你是否接觸過去武漢的人?
這樣的消息不斷傳來。由於李琳琳在武漢上學,身體又有一些症狀,李琳琳一直呆在家裡,偶爾在晚上到外面散散步。
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李琳琳已經似乎覺察到了,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危害性,畢竟自己的身體有異常表現,國家有關部門也已經宣布了與武漢有來往的人,是最有可能被感染上病毒。
1月23日中午,剛吃完一碗餃子,她又發燒了,肌肉開始發酸,渾身沒有力量。這時的李凌琳隱隱約約感覺到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中,很有可能「中槍」了。
四、再次發作
1月24日,體溫38℃,吐的痰透明,帶著泡沫,她擦完痰,叮囑家人不要碰垃圾桶,都戴上口罩,然後撥打120,告訴對方自己很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
由此可以看出,病毒由發作,到潛伏,到再次發作,已經整整過去了七天左右的時間。
至於說,這種病毒在其他人身體裡,由潛伏到發作,再到表現出來症狀,是不是還有更長的時間,這肯定跟每人的身體體質有一定關係,是毫無異議的。
五、積極治療
1月25日,經過一系列的檢查,當天李琳琳就確診患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就是輸液,對症下藥,抗炎、護肝。
但她知道,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藥物治療幾乎都是輔助作用,更要依賴自己的身體和信念。
配合醫生是一方面,心態放鬆是一方面。那幾天李琳琳就一點點想辦法,用身邊的食物和水去調整身體的不適。
由此可以看來,作為醫學研究生,李琳琳對醫學知識的了解,比普通人更強一些,在與病魔作鬥爭中,她能運用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調整自己的心態,配合醫生的治療,這些都是他能夠取得很快康復的前提和基礎。
李琳琳在後來向有關醫生表示,得了這個病,人會特別想喝水。三四百毫升一杯,我能喝十杯,沒有尿意,但上了廁所才發現,其實膀胱快不行了,說明神經系統的敏感度降低了。
從李林的描述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對人的神經系統有巨大的麻醉作用。
李琳琳很會調節自己的日常飲食,她表示,發病後沒有食慾,不要吃太多,以免體溫升高,也不要吃太少,以免低血糖。這些話對每一個與病魔抗爭的人來說,都是可以借鑑的。
一般來說,縣醫院救治條件是非常艱苦的,無論是醫生的醫療水平,還是醫療設備和居住環境。
李琳琳是全院第一個病人,醫生們也沒有經驗。很多時候我就自己在網上搜治療手段,和他們交流。
住院第二天,晚上12點,她突然感覺自己呼吸無力。
我摸了自己的心跳,發現弱了下來,再摸了頸動脈,幾乎感受不到跳動,有聲音也是沙沙沙,不是正常人的咚咚咚。
求生的欲望,在支撐著李琳琳與病魔做堅決的鬥爭。
拼命呼吸,呼叫護士送氧氣瓶,吸著氧氣大口地呼吸,身體胸廓努力地配合、起伏。
在呼吸困難時,再艱難都不能睡著,否則可能會忘了自主呼吸。呼吸窘迫,是這次疫情的重症表現之一。
通過這裡可以看出,肺部發生了病變,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折磨。
李琳琳的表現,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堅強。
她求救醫生,醫生來之前,我拼命吸氧,努力活動四肢,想讓它們熱起來,同時錄了臨終視頻,斷斷續續錄了二十分鐘。
醫生半夜兩三點到了,鼓勵我,讓我挺住,可是我的手腳是冰的,麻木的,臉色發白,聽力很弱,說話都沒有任何力氣。
兩三個小時後,手腳才熱了起來,整個人不再是瀕死狀態,再後來發燒近39度,說明免疫系統終於又開始戰鬥了。
我不敢入睡,我睡過去,忘了呼吸怎麼辦。
恍惚中挨到了早上,我明顯感覺到自己度過了一劫,脫離氧氣,自主呼吸逐漸恢復。
六、康復出院
正是由於醫生的全力救治,李琳琳的積極配合和頑強的意志,讓她與病魔做鬥爭中獲得了重生。
李琳琳回過頭來看疫情,她也有很深切的體會,她曾與家人爭執過吃什麼藥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也向醫生提過自己的建議和設想。
從她的話語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她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姑娘。
李琳琳說,很多新聞她都不太相信,除非是鍾南山說的,因為他清楚疫情發展,也不會撒謊。
李琳琳的親身體驗是,喝水都有效。
果不其然,經過17天的治療,2月8日,李琳琳(化名)在河南省魯山縣人民醫院傳染病醫院康復出院,成為該縣首例治癒者。
她在隔離病房度過了驚心動魄的17天,也許會使她成長為一名優秀醫生奠定了基礎,期間她因呼吸窘迫而錄製臨終視頻,也許會成為她痛苦而永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