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方琳、通訊員高翔、田娟)12月22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在日前揭曉的2020年世界神經領域研究十大進展中,該校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王偉教授領銜全國7家醫院開展的《針灸用於無先兆發作性偏頭痛預防的RCT研究》入選。這項歷時三年的臨床試驗,證實了中醫針灸治療偏頭痛科學有效。
王偉教授介紹,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其全球疾病負擔在神經系統疾病中僅次於中風,排名第二。這項研究通過對發作性無先兆偏頭痛患者進行傳統手針(即傳統針灸)治療,發現可明顯降低偏頭痛的月發作頻率。研究論文於今年3月26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上。
從2016年6月到2018年11月,同濟醫院啟動臨床招募,將150例無針灸體驗的發作性無先兆偏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36.5歲,按照2:2: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手針組、假針刺組和養生組,最終共有144人完成全部研究周期。手針組遵循傳統的「辨經取穴」原則,作用於特異性穴位;假針刺組選擇非侵入性安慰針具,作用於異神經節段的「非經非穴」。
研究發現,相比於假針刺組,手針組患者偏頭痛天數在第13周至第20周顯著減少,偏頭痛發作在第17周至第20周顯著減少。手針組13周至16周,偏頭痛天數減少3.5天,而假針刺組減少2.4天;17周至20周後,手針組療效進一步增加,偏頭痛天數減少3.9天,假針刺組減少2.2天。17周至20周,手針組偏頭痛發作次數減少2.3次,假針刺組為1.6次。
研究結果表明:傳統手針對偏頭痛的預防效應明顯優於假針刺和養生組。與辨經假針刺和養生組相比,傳統手針起效更早、效應值更大,療效更持久。
據了解,此前國際醫學界一直對針刺鎮痛效應有質疑。傳統手針是一種古老的鎮痛技術,這項技術沿用至今,其療效經過了兩千多年的臨床檢驗。然而,當傳統手針的臨床療效採用現代循證醫學檢驗時,卻難以獲得令人信服的臨床證據。同濟醫院這項研究規避了既往研究的弱點,得出真假針刺存在療效差異的陽性結果,表明針灸可以被推薦為偏頭痛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供臨床決策時選擇。
2020年世界神經領域研究十大進展由梅斯醫學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