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GZDOC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收錄於話題#紅棉醬說13個
提起波士頓,你能想到什麼?
龍蝦、哈佛、凱爾特人,或許還有……爆炸?
2013年4月15日,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賽事正接近尾聲。然而就在跑者們即將抵達終點的關鍵時刻,突然爆發了兩聲巨響——兩顆被人提前藏起來的炸彈在人群聚集處爆炸,造成至少3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其中包括一名中國籍遇難者。
此事件被FBI認定為恐怖襲擊。而今,七年過去了,波士頓怎麼樣了?
2020年,結束了漫長的疫情封閉期後,紀錄片大師弗雷德裡克·懷斯曼攜新作《波士頓市政廳》低調回歸——而我們知道,懷斯曼的名字一出現,自然是「低調」不了的。
《波士頓市政廳》
City Hall
導演:弗雷德裡克·懷斯曼
片長:275分鐘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本片曾獲第45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觀眾選擇獎 紀錄片單元(提名)
第30屆哥譚獨立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提名)
前幾期,我們介紹過懷斯曼的經典影片《廉價公屋》,在這部1997年拍攝的影片裡,懷斯曼深入黑人貧困社區,紀錄了美國發達社會中「第三世界」的那一面。
這一次,懷斯曼把攝影機帶進了市政大樓,為觀眾展示了市長和同僚們的日常工作。在這裡,你將看到政府究竟為城市運轉做了什麼。
《波士頓市政廳》預告片
紀錄片超人
懷斯曼的地位不必多說,威尼斯和奧斯卡兩個重量級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足以說明他的分量。
1930年生于波士頓,懷斯曼上過耶魯,參過軍,當過教授,做過律師。在偶然接觸電影工作的幾年後,他帶著處女作《提提卡失序記事》踏入紀錄片界。
驚人的創作生涯由此開啟——從1967年起,懷斯曼幾乎每年拍攝一部紀錄片,每天工作10-12小時。直到本次新作《波士頓市政廳》,懷斯曼已經90歲高齡,仍堅持親自擔任導演、製片、剪輯。
導演:弗雷德裡克·懷斯曼
■ 代表作《廉價公屋》(1997),《靈長類》(1974),《福利》(1975),《紐約市立圖書館》(2017),《波士頓市政廳》(2020)
懷斯曼重新定義了現代電影,同時促使電影界把紀錄片納入了電影範疇,很多評論家把他比作電影界的巴爾扎克。
如此高產高質,堪稱紀錄片界的Super Man。
評論家還贊懷斯曼「下刀精準」,因為他特別擅長拍攝各種社會機構,在他的影片中,個體與社會、國家之間如人體經絡般的複雜關係展露無遺。
這次也不例外,《波士頓市政廳》是懷斯曼執導的第45部紀錄片,延續了其「零採訪,零旁白,絕少配樂」的純觀察式拍攝手法,從最基本的日常會議開始,波士頓這頭城市巨獸在懷斯曼的鏡頭下慢慢甦醒。
波士頓的日與夜
選擇家鄉作為拍攝地並非刻意為之。
在美國,要拍一個市政府不是容易的事。懷斯曼先後聯繫了6個大城市的市長,最終只有波士頓市長同意,於是機緣巧合下,成就了這一「本土作品」。
波士頓位於美國東北部,是麻薩諸塞州最大的城市,著名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都坐落在這裡,至今已擁有超過447萬居民,人口密度非常大。
在這裡,市長每四年選舉一次,是整座城的實權「一把手」。
懷斯曼沒有對城市或市長做任何背景介紹,而是從市政熱線中心忙碌的場景切入。
「311熱線」是沃爾什市長上任後的第二年推出的市政服務項目,只要是非緊急但又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任何波城居民都可以撥打311向市政府反映。
選擇這個場景作為影片開場非常聰明,因為311是連接政府與民眾的重要節點。我們可以看到接線員們處理各種瑣碎問題,諸如救助流浪動物、道路維護、甚至房東和房客的矛盾。
透過街頭巷尾的日常,政府與市民的息息相關被懷斯曼巧妙地具象化。
市政熱線中心忙碌的景象
懷斯曼的影片裡通常沒有特定的人物主角,但這次是個例外。市長馬丁·沃爾什(Martin Joseph Walsh)以演講、會議、採訪、甚至「信函」的方式出現在各個場合。隨著「劇情」發展,我們漸漸知道他也是波士頓人,出身於工人家庭,曾因為愛爾蘭裔的身份被歧視,曾患過癌症、有重度酒癮。
但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爆炸案發生後的第二年當選,如今他已經管理這座城市6年。
而在城市運轉方面,小到市民家裡的鼠災,大到政府的預算大會都被懷斯曼一一捕捉。在這275分鐘裡,波士頓的日與夜盡收眼底。
從影院旁觀現實
懷斯曼利用了大量的空鏡頭來分隔講述市政工作的片段,這使得影片像這座城市一樣整齊有序。
其中有非常有趣的一幕——環衛工人在清理街道垃圾,兩張看起來難以處理的舊床被垃圾車的「鐵口」像薯片一樣嚼碎,吞進肚子裡。
這一場面映射了沃爾什領導下的波士頓,仿佛一切問題都能被它的有序性和規律性消化。
然而更有趣的是,由於特殊的時間節點,影片中的「有序」正好和現實裡的「無序」形成對比——影片拍攝於2018年到2019年,在疫情期間完成製作,而在美國上映的時間正是總統大選一周前。
疫情、封城和美國大選的嘈雜格局似乎意外地使這部「無觀點」的紀錄片更值得玩味。
它到底講了什麼?
《波士頓市政廳》到底講了什麼?
一部分觀眾認為,這其實是一堂「民主課」——影片裡多次出現沃爾什市長鼓勵市民向政府反映或投訴的場景,他不厭其煩地承諾會跟進市民的問題,強調「我們的工作是代表和支持波士頓人民」。
而對另一部分觀眾來說,這部長達四個半小時的影片過於「事無巨細」了。因為它幾乎涉及了一個城市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什麼都拍,那你拍的什麼就都沒有意義了。」
懷斯曼本人對這種爭議不置可否,他相信現實生活中有一種模糊性,「真正的影片不發生在熒幕上,而在觀眾的眼睛和腦子裡。」
有意義,無意義?讓觀眾自己來決定吧。不過,如果你準備挑戰這部長片,記得帶上午飯~
紅棉醬有話說:
紀錄片《波士頓市政廳》是GZDOC 2020金紅棉影展擬展映影片,在12月,你將有可能在影展見到它!
近期我們也會陸續公布更多金紅棉影展片單,敬請關注~
作者:ceto
原標題:《懷斯曼2020新作:波士頓的日與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