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仙人跳?
2004年的暑假,9歲的我第一次看周星馳的《食神》,劇終時史蒂芬周和唐牛的廚藝比拼就是佛跳牆,滿屏幕裡都是一個北方孩子沒有見過的食材,想像不出是什麼味道。電影結束後爸媽換臺了,是一則團夥仙人跳的新聞,那時候我就懵了,到底佛跳牆和仙人跳是啥關係?也曾一度以為佛跳牆就是仙人跳。
前段時間來到福州,因為只停留幾個小時,沒有做攻略,就按照點評的推薦吃了一盅佛跳牆,我瞬間感覺被仙人跳了。
△ 民間佛跳牆 - 這可能是一份份擺滿了食材的小盅,客人下單後澆上一勺熱湯就端出來的,或者是大鍋燉了然後再分裝的,湯汁寡淡、小鮑魚生硬咬不動。
△ 包心荔枝肉 - 口感渾濁但飄飄欲仙的視覺食品,端上來的時候很涼,一直以為是一道涼菜,寫文章搜索的時候才知道這是一道福建熱菜。
△ 炸糟鰻 - 選用的是如同嚼蠟的幹糙冷凍魚塊,外面掛的這一層麵包糠都軟了,是剛擺盤的我相信,但肯定不是剛出鍋的。肯德基的保溫儲存設施老福州徐記可以了解一下。
△ 南煎肝 - 問服務生為什麼是冷的,結果她給了我一張冷冰冰的臉,因為不是現炒,豬肝的腥氣比較重。我沒付錢嗎?為啥給我這種待遇?
上面這些照片是不是看著還可以啊?全世界這麼多自媒體裡面,我們不是拍照最好的,也不是最會吃的,但是吃到難吃的工業化食物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老福州徐記是一家典型的連鎖餐飲,因為地鐵方便並且還要去三坊七巷,我們就選了東百店,點評上講他們家的大落地窗可以鳥瞰三坊七巷。避開用餐高峰期,下午13:20落座,掃碼下單後7分鐘內上齊5道菜,每樣菜各嘗了一下,實在不知從何下口,除了徐記芋泥比較味美以外,其他如圖所示,只是有個菜品的樣子而已,並且都是微微有些溫度而已。我強烈認為這些菜是提前做好在保溫燈下面放著的,哪怕你給我微波一下也行啊!
在粵菜酒樓裡吃過幾次佛跳牆,有的湯汁醇厚,有的食材鮮美,都到原產地福州了,總可以吃一次「正宗」的佛跳牆了吧,看著點評上超高的評價就來到徐記,可是這寡淡的味道和低如體溫的湯頭,實在讓我愛不起來。可能是我們這次踩雷,否則不可能那麼多好評吧。這一桌五顏六色的食物無非是廚房流水線的產物,頂多算是視覺食物,拍照好看罷了。可能他們家的目標客戶群是走流量的年輕遊客吧,真正好吃的老館子也不會有那麼多人點評。
00後的服務員扔下飯菜就跑,一問三不知,客人不多但貌似很忙的樣子。隔壁桌吵鬧的客人走了,來了三個阿姨,丁零噹啷地收拾一番,完全不顧兩米開外用餐的我們。椅子推來推去,發出刺耳的吱吱聲。這一頓在二線城市人均120元的午飯吃得我倆很悽涼,「佔中」時期去香港吃冰室服務員都沒有對我們這麼差過。
老Zhen是第四次來三坊七巷,每一次的體驗都不如前一次。主街道都是全國可見的老街必備連鎖店鋪,老某某酸奶、打銀店、雲南手工藝品以及少量的當地老字號。居民和小學都遷走了,周邊的民宅幾乎都成了初級文藝青年經營的小生意和收取門票的某某人故居。視平線所及之地讓人感受不到古宅的美,唯一值得欣慰的便是抬頭45度看到的風景。下著雨,遊客都躲了起來,街上空了,古樸的屋簷和石槽終於可以展示些許它們本身該有的氣質。
△ 瑞幸咖啡 - 有鹿角巷氣質的隕石拿鐵,流量產品,拍完就扔了
我們在福州是短暫停留,早上從溫州趕來,晚上還要奔赴沙縣。第一杯續命的咖啡來自瑞幸,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喝瑞幸,在上海通常不需要光顧他們家,因為好的咖啡館太多了。我不是瑞幸的目標人群,但是在景區只有它和星巴克可選。圖便宜,我點了瑞幸的冰拿鐵,可是店員強烈推薦這杯新品隕石拿鐵,真的讓我喝出了奶茶三兄弟的味道,你TM為啥要在咖啡裡加珍珠?
1934年開張的老字號,我們還專程掃了車去景區以外的分店。一進門就有股撲鼻的難聞氣味,老Zhen安慰我說這是魚丸的味道,可能一天的倒黴吃喝體驗加劇了我的雙魚敏感,外面下著雨,室內空氣不流通還混合了食物的腥臭氣息讓我窒息。勉強吃了幾口就出門在屋簷下透氣了,老Zhen似乎挺開心地吃完這一碗不知哪個丸是哪個丸的各種魚丸。
仙人跳
既然是食色性也
偶爾被餐館「仙人跳」一下
也不失為一種體驗
常在河邊走
哪有不溼鞋
翻看往期
溫州28小時 | Wenzhou City Walk
上海看展女子圖鑑 貳 | Girls at the Museum
在一起的730天 | Home Sweet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