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上映。作為近年來唯一一部講述「韓戰」的主題電影,4億砸出來的「特效」把戰爭的慘烈再現得十分到位,
事實上,歷史上韓戰的慘烈程度,遠遠超過電影藝術化再現的戰爭場景,被譽為「記者之父」的美國資深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就把他關於韓戰的「非虛構」作品,直接命名為《最寒冷的冬天》。
韓戰,是美國人的集體記憶深處「一種無可名狀的、難以磨滅的痛苦」。和中方的訓練有素、同仇敵愾相比,裝備精良的美國軍隊,卻深陷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一意孤行」「盲目自大」的泥潭中。
一場長達3年之久,雙方傷亡人員達百萬之多的大戰,竟然始於麥克阿瑟的盲目自大?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最寒冷的冬天》的作者,是美國著名記者兼作家,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塔姆。他被傳奇記者鮑勃·伍德沃德(「水門事件」報導者)尊為「美國記者之父」。
大衛·哈伯斯塔姆
讓大衛·哈伯斯塔姆聲名鵲起的,是他20世紀60年代對越戰的報導。他的報導讓甘迺迪大為惱火。甘迺迪甚至要求《紐約時報》開除他,但是《紐約時報》的老闆站在了大衛·哈伯斯塔姆這一邊。1964年,大衛·哈伯斯塔姆因為對「越戰」的報導而獲得普利茲新聞獎。
普利茲新聞獎
始於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美國新聞業黃金時期,創造了被日後的新聞界視為豐碑,甚至是無法超越的傳奇記者和報導。除了大衛·哈伯斯塔姆以及他對越南戰爭的報導,還有傳奇專欄作家、新聞界的巨人和哲學家沃爾特·李普曼;迫使尼克森辭職的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和他們對「水門事件」的報導等等。
誕生自這個黃金時代的美國記者,有心懷一種使命感。大衛·哈伯斯塔姆也是如此。他們把記者這一職業視為國家這艘航船的「瞭望者」,把新聞報導視為歷史的「第一底稿」。
傳奇記者鮑勃·伍德沃德(「水門事件」報導者)
正是受這種情懷的影響,大衛·哈伯斯塔姆有志於創作出美國戰後影響巨大的三次最重要的局部戰爭——韓戰、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關於韓戰和越南戰爭,大衛·哈伯斯塔姆分別創作了《最寒冷的冬天》和《出類拔萃之輩》,這兩部作品均成為20世紀非虛構類的經典巨作。
遺憾的是,2007年4月23日,就在《最寒冷的冬天》付梓、第三部作品尚在創作中,大衛·哈伯斯塔姆在採訪途中因車禍罹難,終年73歲。《最寒冷的冬天》因而成為這位著名記者的遺世之作。
正如書的副標題「美國人眼中的韓戰」所轉達的那樣,這部非虛構作品《最寒冷的冬天》採用的是人的微觀、主觀視角,而非「全知全能」的客觀視角。一位位美軍基層官兵眼裡的韓戰,讓這一宏大的歷史事件,更具個人的主觀性感受。
為了體現「美國人」對韓戰的情感記憶、價值判斷,大衛·哈伯斯塔姆把敘事的焦點聚焦到了美國遠東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身上。在大衛·哈伯斯塔姆看來,美國人如何看待韓戰,在一定程度上和這位最高指揮官不無關係。也正是韓戰,讓麥克阿瑟跌落神壇。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這位從西點軍校走出來的天才少年,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師長、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最年輕的上將。
韓戰發生時,麥克阿瑟已經年逾古稀。後來人評價麥克阿瑟如果能在仁川登陸時急流勇退,那麼他一生苦心經營的一切就不會付諸東流。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大衛·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中,對這位曾經萬人景仰的將軍,十分不齒。開篇他便寫到:
正是美軍遠東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對警兆的麻痺大意,一場小規模戰役才會最終演變為一場大規模戰爭。
這一春秋筆法,讓麥克阿瑟成為美軍在韓戰中潰敗的「始作俑者」。
在大衛·哈伯斯塔姆看來,麥克阿瑟「是美國軍界中最矯揉造作的一位」。他煞費苦心地塑造並維護自己「聖人般的形象」。對聚光燈的痴迷,原本不是一種過錯。但大衛·哈伯斯塔姆繼續寫到:
「即使在韓戰最白熱化的時候,麥克阿瑟仍然念念不忘在美國的總統競選」。
雖然是韓戰的最高指揮官,但是麥克阿瑟「在坐鎮指揮的這段時間裡,他從來沒有在朝鮮待過一個晚上」。或許,麥克阿瑟心目中,他的戰場,不是朝鮮,而是遠在華盛頓,與杜魯門之間的總統之爭。
杜魯門
麥克阿瑟和杜魯門,軍人和文人,這兩組鬥爭關係,始終伴隨著全書的12章,是大衛·哈伯斯塔姆在講述韓戰時的一條主線。
或許,在大衛·哈伯斯塔姆看來,美國軍方和政府之間的拉鋸戰,是讓美國輸掉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麥克阿瑟無疑是這場軍政兩派之爭的暴風眼。
為了讓麥克阿瑟的高傲虛榮、對美國政府的「滿腹猜忌」等特質顯得可信且並非空穴來風,大衛·哈伯斯塔姆還展示了一個同樣自視甚高、不可一世且十分厭惡政客的父親阿瑟·麥克阿瑟形象,以及一個極為強勢、對兒子的一切要求全權掌控的母親瑪麗·平克尼·哈迪形象。
但是,就算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真的如大衛·哈伯斯塔姆所展示的那樣,他就應該為美軍在韓戰中的潰敗負主要責任?
大衛·哈伯斯塔姆花了太多筆墨展示美國內部的權力鬥爭,但對中、朝的政治、軍事分析卻十分有限且浮於史料表面。以揭露美國政府和軍方內幕的方式講述韓戰,或許有一葉障目之嫌。在這個意義上大衛·哈伯斯塔姆終究只是一位記者。
為什麼要創作一部關於韓戰的非虛構作品?大衛·哈伯斯塔姆在「序言:被遺忘的戰爭」中寫到: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場戰爭仍然停留在美國的政治與文化視野之外。……在某種程度上,韓戰似乎已經成了美國歷史的棄兒。
從戰爭的持續時間和傷亡人數來看,韓戰不該被美國社會遺忘。因為,持續20年的越南戰爭共有5.6萬餘人陣亡,30多萬人受傷;而持續3年的韓戰就有3.3萬人陣亡,10.5萬人受傷。
美國仁川登陸現場
但事實上,韓戰儘管傷亡巨大、戰事慘烈,卻似乎被美國社會所遺忘。時至今日,關於韓戰,僅有一部情景喜劇《陸軍戰地醫院》。
韓戰究竟發生了什麼,讓美國人「主動」遺忘?大衛·哈伯斯塔姆通過10餘年的時間,訪問了100多位散布美國各個角落的韓戰倖存老兵。
通過這些親歷者的感受和戰爭的細節,大衛·哈伯斯塔姆試圖講清楚這場「為平局而死」的戰爭究竟是因為什麼、怎麼發生、結局如何。
大衛·哈伯斯塔姆在後記中提到,他在漫長的新聞職業生涯中最珍惜的東西,就是尊重平凡人的偉大之處。他試圖用100多位「平凡人」的親身講述,為韓戰中潰敗的美軍,在美國主流文化中留下一點什麼。
或許,重要的並不是「被遺忘」,而是「為什麼被遺忘」。大衛·哈伯斯塔姆沒有說的這些,我恰恰更感興趣。
今日話題:你認為麥克阿瑟是導致美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區交流。
文/wen子哼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