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金剛川》歷史原型,麥克阿瑟是罪魁禍首?

2020-11-03 wen子哼哼


近日,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上映。作為近年來唯一一部講述「韓戰」的主題電影,4億砸出來的「特效」把戰爭的慘烈再現得十分到位,

事實上,歷史上韓戰的慘烈程度,遠遠超過電影藝術化再現的戰爭場景,被譽為「記者之父」美國資深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就把他關於韓戰的「非虛構」作品,直接命名為《最寒冷的冬天》

韓戰,是美國人的集體記憶深處「一種無可名狀的、難以磨滅的痛苦」。和中方的訓練有素、同仇敵愾相比,裝備精良的美國軍隊,卻深陷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一意孤行」「盲目自大」的泥潭中。

一場長達3年之久,雙方傷亡人員達百萬之多的大戰,竟然始於麥克阿瑟的盲目自大?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大衛·哈伯斯塔姆何其人也?

《最寒冷的冬天》的作者,是美國著名記者兼作家,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塔姆。他被傳奇記者鮑勃·伍德沃德(「水門事件」報導者)尊為「美國記者之父」。

大衛·哈伯斯塔姆

讓大衛·哈伯斯塔姆聲名鵲起的,是他20世紀60年代對越戰的報導。他的報導讓甘迺迪大為惱火。甘迺迪甚至要求《紐約時報》開除他,但是《紐約時報》的老闆站在了大衛·哈伯斯塔姆這一邊。1964年,大衛·哈伯斯塔姆因為對「越戰」的報導而獲得普利茲新聞獎


普利茲新聞獎

始於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美國新聞業黃金時期,創造了被日後的新聞界視為豐碑,甚至是無法超越的傳奇記者和報導。除了大衛·哈伯斯塔姆以及他對越南戰爭的報導,還有傳奇專欄作家、新聞界的巨人和哲學家沃爾特·李普曼;迫使尼克森辭職的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和他們對「水門事件」的報導等等。

誕生自這個黃金時代的美國記者,有心懷一種使命感。大衛·哈伯斯塔姆也是如此。他們把記者這一職業視為國家這艘航船的「瞭望者」,把新聞報導視為歷史的「第一底稿」。

傳奇記者鮑勃·伍德沃德(「水門事件」報導者)

正是受這種情懷的影響,大衛·哈伯斯塔姆有志於創作出美國戰後影響巨大的三次最重要的局部戰爭——韓戰、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關於韓戰和越南戰爭,大衛·哈伯斯塔姆分別創作了《最寒冷的冬天》和《出類拔萃之輩》,這兩部作品均成為20世紀非虛構類的經典巨作。

遺憾的是,2007年4月23日,就在《最寒冷的冬天》付梓、第三部作品尚在創作中,大衛·哈伯斯塔姆在採訪途中因車禍罹難,終年73歲。《最寒冷的冬天》因而成為這位著名記者的遺世之作。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韓戰」的「罪魁禍首」?

正如書的副標題「美國人眼中的韓戰」所轉達的那樣,這部非虛構作品《最寒冷的冬天》採用的是人的微觀、主觀視角,而非「全知全能」的客觀視角。一位位美軍基層官兵眼裡的韓戰,讓這一宏大的歷史事件,更具個人的主觀性感受。

為了體現「美國人」對韓戰的情感記憶、價值判斷,大衛·哈伯斯塔姆把敘事的焦點聚焦到了美國遠東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身上。在大衛·哈伯斯塔姆看來,美國人如何看待韓戰,在一定程度上和這位最高指揮官不無關係。也正是韓戰,讓麥克阿瑟跌落神壇。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這位從西點軍校走出來的天才少年,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師長、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最年輕的上將。

韓戰發生時,麥克阿瑟已經年逾古稀。後來人評價麥克阿瑟如果能在仁川登陸時急流勇退,那麼他一生苦心經營的一切就不會付諸東流。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大衛·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中,對這位曾經萬人景仰的將軍,十分不齒。開篇他便寫到:

正是美軍遠東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對警兆的麻痺大意,一場小規模戰役才會最終演變為一場大規模戰爭。

這一春秋筆法,讓麥克阿瑟成為美軍在韓戰中潰敗的「始作俑者」。

在大衛·哈伯斯塔姆看來,麥克阿瑟「是美國軍界中最矯揉造作的一位」。他煞費苦心地塑造並維護自己「聖人般的形象」。對聚光燈的痴迷,原本不是一種過錯。但大衛·哈伯斯塔姆繼續寫到:

「即使在韓戰最白熱化的時候,麥克阿瑟仍然念念不忘在美國的總統競選」。

雖然是韓戰的最高指揮官,但是麥克阿瑟「在坐鎮指揮的這段時間裡,他從來沒有在朝鮮待過一個晚上」。或許,麥克阿瑟心目中,他的戰場,不是朝鮮,而是遠在華盛頓,與杜魯門之間的總統之爭。

杜魯門

麥克阿瑟和杜魯門,軍人和文人,這兩組鬥爭關係,始終伴隨著全書的12章,是大衛·哈伯斯塔姆在講述韓戰時的一條主線。

或許,在大衛·哈伯斯塔姆看來,美國軍方和政府之間的拉鋸戰,是讓美國輸掉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麥克阿瑟無疑是這場軍政兩派之爭的暴風眼。

為了讓麥克阿瑟的高傲虛榮、對美國政府的「滿腹猜忌」等特質顯得可信且並非空穴來風,大衛·哈伯斯塔姆還展示了一個同樣自視甚高、不可一世且十分厭惡政客的父親阿瑟·麥克阿瑟形象,以及一個極為強勢、對兒子的一切要求全權掌控的母親瑪麗·平克尼·哈迪形象。

但是,就算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真的如大衛·哈伯斯塔姆所展示的那樣,他就應該為美軍在韓戰中的潰敗負主要責任?

大衛·哈伯斯塔姆花了太多筆墨展示美國內部的權力鬥爭,但對中、朝的政治、軍事分析卻十分有限且浮於史料表面。以揭露美國政府和軍方內幕的方式講述韓戰,或許有一葉障目之嫌。在這個意義上大衛·哈伯斯塔姆終究只是一位記者。


100多位老兵能否讓「被遺忘的韓戰」重回美國主流文化?

為什麼要創作一部關於韓戰的非虛構作品?大衛·哈伯斯塔姆在「序言:被遺忘的戰爭」中寫到: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場戰爭仍然停留在美國的政治與文化視野之外。……在某種程度上,韓戰似乎已經成了美國歷史的棄兒。

從戰爭的持續時間和傷亡人數來看,韓戰不該被美國社會遺忘。因為,持續20年的越南戰爭共有5.6萬餘人陣亡,30多萬人受傷;而持續3年的韓戰就有3.3萬人陣亡,10.5萬人受傷

美國仁川登陸現場

但事實上,韓戰儘管傷亡巨大、戰事慘烈,卻似乎被美國社會所遺忘。時至今日,關於韓戰,僅有一部情景喜劇《陸軍戰地醫院》

韓戰究竟發生了什麼,讓美國人「主動」遺忘?大衛·哈伯斯塔姆通過10餘年的時間,訪問了100多位散布美國各個角落的韓戰倖存老兵。

通過這些親歷者的感受和戰爭的細節,大衛·哈伯斯塔姆試圖講清楚這場「為平局而死」的戰爭究竟是因為什麼、怎麼發生、結局如何。

大衛·哈伯斯塔姆在後記中提到,他在漫長的新聞職業生涯中最珍惜的東西,就是尊重平凡人的偉大之處。他試圖用100多位「平凡人」的親身講述,為韓戰中潰敗的美軍,在美國主流文化中留下一點什麼。

或許,重要的並不是「被遺忘」,而是「為什麼被遺忘」。大衛·哈伯斯塔姆沒有說的這些,我恰恰更感興趣。


今日話題:你認為麥克阿瑟是導致美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區交流。

文/wen子哼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最寒冷的冬天》:《金剛川》歷史原型,麥克阿瑟是罪魁禍首?
    近日,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上映。作為近年來唯一一部講述「韓戰」的主題電影,4億砸出來的「特效」把戰爭的慘烈再現得十分到位,事實上,歷史上韓戰的慘烈程度,遠遠超過電影藝術化再現的戰爭場景,被譽為「記者之父」的美國資深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就把他關於韓戰的「非虛構」作品,直接命名為《最寒冷的冬天》。
  • 《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韓戰是什麼樣的?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中,70年前的韓戰開始為更多的年輕人所知。影片中的志願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抵抗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讓人眼睛溼潤。這些最可愛的人,不容忘記。美國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花費多年精力,寫就了一本內容恢弘的《最寒冷的冬天》,從美國人的視角,深刻剖析了這場「為平局而死」的戰爭。01 被淡忘的韓戰對於美國,韓戰是一場令人困惑的的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看似永無希望,永無止境。
  • 金剛川電影歷史背景詳情介紹 電影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樣的
    電影《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我們都知道這是一部獻禮片,像這種的戰爭片一般都是有歷史作為依據的,也是用來致敬先烈的。《金剛川》是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影片,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該片以三個觀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
  • 金剛川中你不知道的事,金剛川裡的歷史人物原型揭秘
    最近的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上線了,看的人很多的,還是非常的好看的,小編也看了,很值票價的,值得一看,今天就給大家來說說這個《金剛川》裡面的歷史人物都分別是誰呢?他們的英雄事跡又什麼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 電影金剛川的故事原型是什麼?金剛川主角原型介紹
    電影金剛川23日上映,強大的主演陣容,讓官受觀眾備受期待,相對於800歷史原型的4行倉庫之戰,金剛川的戰爭要更加殘酷,以抗美援朝時期的金城戰役為原型
  • 《金剛川》張飛歷史原型是誰 張飛發生了什麼事件
    《金剛川》張飛歷史原型是誰據悉,《金剛川》中張飛的原型是抗美援朝志願軍工兵第3團3營9連連長張振智。張振智1922年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1946年參加革命,晚年的時候曾經有記者問他:「你最難忘的一次戰鬥是哪一次?」張振智毫不猶豫的回答道:「金城戰役」。
  • 《金剛川》故事背景與人物原型 張飛人物原型是誰
    《金剛川》故事背景與人物原型《金剛川》的片名指的是一條河流,位於朝鮮交界處的金剛山下。川,在中國傳統古文裡主要指的就是河流的意思,是江河的統稱。海納百川,就是大海接納了千百條河流的匯入。河,在古代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
  • 《金剛川》電影講的什麼 電影金剛川的主角原型介紹
    《金剛川》電影講的什麼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願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將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這個名為《金剛川》故事,在現實中有跡可循。
  • 《金剛川》最詳細的影評解說,告訴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看它,就像觀摩一場歷史的微創手術。電影通過「炸橋、修橋、守橋、過橋」這件小事,圍繞金剛川上的一座簡易橋,去窺視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殘酷的犧牲。這段對話,是電影歷史背景的一個最大錯誤。另外還有第二個邏輯錯誤,電影一開始提到金城戰役與抗美援朝戰爭結束的關係。抗美援朝戰爭並不是因為金城戰役打勝了才能勝利。這就像很多抗日神劇的神臺詞,提前預測抗日戰爭要打八年或者1945年就會結束是一個道理。不過,正好可以通過這兩個根本性的錯誤,管中窺豹一下《金剛川》故事發生的背景。
  •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戰長津湖》
    基本資料:  書名:《最寒冷的冬天Ⅲ :血戰長津湖》  書號:978-7-229-07138-7  定價:45.00元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內容提要:  《最寒冷的冬天
  • 抗美援朝經典影視劇-《金剛川》劇情解說1
    在慘烈戰鬥的同時,志願軍官兵還忍受著飢餓、寒冷和傷病。很多官兵並不是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的,而是被凍死在朝鮮半島的嚴寒中,或餓倒、累倒、病倒,或受傷得不到及時救治……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後勤補給一直是困擾志願軍的一個巨大黑洞。一口炒麵一口雪,哈一口氣融化一層土豆吃一層,再加上一身破爛單薄的軍服,幾乎就是每一個戰士的全部後勤保障。
  • 《金剛川》的故事背景與人物原型,本文無劇透地來介紹一下
    《金剛川》的故事,就發生在金剛山的金剛川上。更進一步講,是金剛川上的一座橋。原本,這裡沒用橋。為了戰爭,中國志願軍的工兵建了一座木橋,供作戰使用。《金剛川》就圍繞這座橋的建與毀,以及修與炸之間,反反覆覆。
  • 抗美援朝大片《金剛川》 主角原型是連雲港人
    電影《金剛川》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而這個地名、這個事件讓人不禁想起一個名字——張振智,這位來自連雲港市東海縣駝峰鄉曹浦村的志願軍工兵英雄,他,正是這部影片的主角原型。 因為張振智晚年生活在南京,即便在他的家鄉曹浦村,關於他的歷史記載也非常少。80多歲的張克勤是張振智的後輩親戚,他的記憶中還有關於張振智的信息,有時也會向後代們提起,自己的家族裡還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
  • 電影《金剛川》的來龍去脈:戰略、戰術以及多角度敘事
    看它,就像觀摩一場歷史的微創手術。 電影通過「炸橋、修橋、守橋、過橋」這件小事,圍繞金剛川上的一座簡易橋,去窺視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殘酷的犧牲。 在慘烈戰鬥的同時,志願軍官兵還忍受著飢餓、寒冷和傷病。很多官兵並不是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的,而是被凍死在朝鮮半島的嚴寒中,或餓倒、累倒、病倒,或受傷得不到及時救治……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後勤補給一直是困擾志願軍的一個巨大黑洞。
  • 《金剛川》頭號大反派歷史原型:戰後活到80歲的美軍王牌飛行員
    70周年的獻禮影片,《金剛川》以1953年夏季的一場渡河戰鬥為背景,圍繞保衛跨越金剛川的木橋刻畫了一幅志願軍的英雄群像。與英勇悲壯的志願軍相比,《金剛川》的反派角色——美軍飛行員的形象略顯偏弱,通觀全片出現在鏡頭中的美軍僅有三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駕機與志願軍高炮對射的希爾·安德魯,絕對是第一號反派人物。
  • 想看懂《金剛川》,這篇文章就夠了
    《金剛川》就是這樣一部「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的影片。看它,就像觀摩一場歷史的微創手術。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只能懷著敬畏之心,通過《金剛川》去理解這些犧牲的意義。01 發起金城戰役——最後一次犧牲電影《金剛川》的第一個意義在於,表現了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次本不應該發生的犧牲。在電影《金剛川》快結束的時候,有一段美軍飛行員之間的臺詞,說著我不想再打仗,他們要談判之類的話。這段對話,是電影歷史背景的一個最大錯誤。
  • 只拍了三個月的《金剛川》內部點映後,沒想到...
    前言:關於《金剛川》,說點你不知道的事兒!正文:電影《金剛川》背後,是1953年的金城戰役,那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後一戰!」,也曾狂妄的對美國總統杜魯門說:「如果中國人敢過江,我將使他們遭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屠殺!」
  • 電影《金剛川》上映,它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歷史原型又是什麼
    《金剛川》是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由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該片於2020年10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金剛川》的背景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戰爭的一次重要戰役,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而今年恰是抗美援朝的70周年,這部電影的上映,可以說是非常及時的。電影《金剛川》是由真實事件改編,《金剛川》所講述的,就是發生在這場戰爭期間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
  • 《金剛川》預告
    志願軍將領裡,年紀最大的彭德懷當時五十多歲,依然處於壯年,而對面的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已是七旬老頭56歲,最年輕的師長48歲,團長是45歲,營長也在40歲以上。這座橋是有真實歷史原型的,它是金剛川的巖裡橋,被志願軍稱為「生命之橋」。
  • 《金剛川》武器高射炮 金剛川電影是真實的嗎
    金剛川電影是真實的嗎《金剛川》的故事,就發生在金剛山的金剛川上。更進一步講,是金剛川上的一座橋。原本,這裡沒用橋。為了戰爭,中國志願軍的工兵建了一座木橋,供作戰使用。《金剛川》就圍繞這座橋的建與毀,以及修與炸之間,反反覆覆。整部電影的故事著眼點非常小,就是中國要修橋、護橋,美軍則要千方百計地破壞掉橋。這種爭執與對抗,都是為了金城戰役為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