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覺察與敏感的差別是什麼?
克:我懷疑它們是否有任何的差別。你知道,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你要親自去找出事情的真相,不要只是接受別人所說的話。所以讓我們一起來弄清楚覺察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看見一棵可愛的樹,它的葉片在雨後閃閃發光。你看見陽光照在水面,也照在鳥兒銀灰色的羽毛上。你看見背負著重物進城的鄉下人,也聽見他們的笑聲。你聽見狗叫聲,或是小羊在呼喚母親。這一切都是覺察,你對身邊事物的覺察,不是嗎?
讓我們再深入一點討論。你注意到自己與身邊的人、事之間的關係,你對某間屋子或道路的看法,你觀察自己對別人說話的反應,以及自己的心如何一直在評估、判斷、比較或責難。這一切也是覺察的一部分,覺察始於表面的層次,然後會愈來愈深入。
但是我們大部分對事物的覺察在某一個點就停止了。我們接受了各種噪音、歌曲、美及醜的景色,但是我們卻沒有覺察自己對它們的反應。我們說「那是美的」或說「這是醜的」,然後我們就把它們放在一邊了。我們從不探索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顯然,如果你能知道自己對事物的反應,如果你對自己的每一個念頭與思想都愈來愈敏感,並且觀察到你的心智是如何被父母、老師、種族及文化的影響所局限,這一切都是覺察的一部分,不是嗎?
一個人愈深入地察覺自己思想的過程,就愈能清楚地了解任何形式的想法都受到外在情況限制。當他明了這一點,他的心自然而然就非常寂靜,這並不表示他的心進入了睡眠狀態;相反,他的心變得非常靈敏,不再被咒語及重複的語言所麻醉,不再被規範所局限。這種寂靜的靈敏也是覺察的一部分,如果你再深入去探索,你會發現,在覺察者與被覺察的事物之間是沒有界限的。
然而敏感的意思又是什麼呢?你能夠對顏色及形式都有所認識,了解別人說的話以及自己對它的反應,對人體貼、有好的品位與禮節,不粗魯,不在身體上或精神上傷害別人而不自知,看見美麗的事物並加以玩味,專心聽別人說話,對所有內容都不厭倦,那麼你的思想就會變得非常敏銳。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敏感,不是嗎?因此,你問我覺察與敏感有沒有很大的區別,我想是沒有的。
你知道,如果你的心不斷地在責難、評斷、對事物產生成見或下結論等等,這既不是覺察也不是敏感。你對人態度粗魯,摘下花又把它們丟掉,你虐待動物,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家具上或敲段椅腳,不準時吃飯並且毫無禮儀,這一切都代表著不敏感,不是嗎?它代表著,一個人沒有能力靈敏地調整自己。
教育當然有責任幫助學生變得敏感,然後學生才會對生命的所有活動覺醒,而不僅只於服從或抵抗而已。那些敏感的人可能比不敏感的人更痛苦,但是如果他們懂得並且超越了自己的痛苦,他們會發現不可思議的東西。
選自《克裡希那穆提系列作品集》
克裡希那穆提教誨的核心,包含在他1929年所做的表述中:「真理是無路之國。」人不可能通過任何組織,任何信仰,任何教義、牧師或儀式,任何哲學知識或者心理技巧,來達到真理。他需要通過關係的鏡子,通過了解他自己心智的內容,通過觀察而不是智力上的分析或者內省式的剖析,來找到真理。
人為自己建立了各種意象,以充當安全的圍牆——宗教、政治和個人方面安全的圍牆。它們以符號、觀念、信仰的形式出現。這些意象的包袱,支配著人的思想、他的關係,以及他的日常生活。這些意象是我們問題的根源,因為它們把人與人分割開來。
他對生活的感知被他頭腦中已經確立的概念所塑造。他意識的內容就是他的整個存在,這個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個性只是名與形,以及他從傳統與環境中所獲得的膚淺文化。人的獨特性不在表面,而在於從他意識的內容中完全解放出來,而這些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所以他不是一個個體。
轉變的挑戰(克紀錄片)
「我的」眼淚、「我的」家庭、「我的」民族、「我的」信仰、「我的」宗教、「我的」國家——所有那些醜陋都在你的內心之中。因此,你能夠看到,你對在這個國家和其他國家中上演的每次戰爭、每種暴行都負有責任。——克裡希那穆提 克裡希那穆提系列書籍精選目錄(一)
克裡希那穆提系列書籍精選目錄(二)
克裡希那穆提系列書籍精選目錄(三)
微信群「克裡希那穆提讀書會」終極版
微信群「專題探討小組」
閱讀《克氏教誨必讀100篇》,請點左下角的「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