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玩家王世襄:女人最該嫁的,是有趣的男人

2022-01-04 十點讀書

貪玩兒,是人的天性。然而,貪玩的人,往往都是教科書裡的反面教材。

玩物喪志絕對不是一件值得讚揚的事情,但是有那麼一個人,玩得五花八門,卻被世人奉為大師。

如果你問,能五花八門到什麼程度?

有人粗算了一下,列出長長的一個名單:蟋蟀、鴿子、大鷹、獾狗、摔跤、烹飪、火繪、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等。

他把每一樣都玩到極致,為這些「玩意兒」著書立說,出書10多部,部部都是傳世的經典,論文90多篇,篇篇都是驚世駭俗的名篇。

一本《明式家具研究》,被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個裡程碑」,其他兩個分別是郭沫若的青銅器和沈從文的服裝史。

這個會玩的牛人,玩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他就是被送雅號「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

1914年5月25日,王世襄出生在北京一個大戶人家,名為芳嘉園的四合院裡。

什麼叫書香門第,名門之後,非王世襄莫屬。

王世襄的高祖王慶雲被列《清史稿》,是載入史冊的人物;

祖父的哥哥是光緒年狀元,梁啓超是其門生;

父親王繼曾留學法國,精通三門語言,曾任張之洞的秘書。

母親飽讀詩書留學英國,是近代著名的花鳥畫家。

舅舅金城的繪畫名氣,曾一度與張大千齊名。

哥哥王世容,是大人喜愛的類型,禮貌安穩,品學兼優。

而他是讓大人頭疼的一類孩子,到舅舅家做客,舅舅笑著說:「捅馬蜂窩」的來了。

不幸的是,哥哥十歲那年因病去世,剩下他一個獨子,母親難免溺愛,只要不是有害身體健康的事,凡事由著他的性子來。

王世襄天性愛玩兒,十來歲的時候,開始養鴿子;養蛐蛐,買不到的就到郊區墳地裡捉;隆冬臘月萬物不生,而這位玩家的身邊蟈蟈、油葫蘆蟲鳴不斷。

由於冬天的鳴蟲,一般養在葫蘆裡,因此他對葫蘆又產生了興趣。

王世襄開始跟懂行的人學種葫蘆,葫蘆還幼小稚嫩的時候,在葫蘆的內壁上套上有陰文花紋的模子。

等葫蘆稍長大一點,把模子去掉,一種帶文字花紋的葫蘆生長成形。真可謂巧奪天工。

十六七歲玩兒的更野了,跟著清代善撲營的人,學摔跤,學熬鷹獵兔、訓狗捉獾。

用王世襄自己的話說:由於上述種種,我忝得「玩家」之名。

有人說:大忙人往往是最快樂的人,因為他沒時間去想自己快不快樂。這句話用在王世襄的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在這位玩家的愛好中,有一個之最,他笑稱為「吃剩飯、踩狗屎」。那就是養鴿子。

因為養鴿子的人,貪戀放鴿子、餵鴿子的事兒,常常自己都顧不上吃飯,到家吃兩口剩飯,又出門了。

養鴿子的人,出門不看地,他往天上望,遠遠聽到鴿哨的聲音,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因此養鴿子的人常常踩到狗屎。

他曾趣味盎然地回憶:猶憶就讀北京美僑小學,一連數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鴿。

氣得老師對他說:如果再寫鴿子就不讓你畢業。

老師氣,他不氣,他只有快樂。

廣泛的愛好是王世襄快樂的源泉。

晚年的王世襄曾自嘲:

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於嬉。秋鬥蟋蟀,冬懷鳴蟲……挈狗捉獾,皆樂之不疲。

王世襄還有一個美稱「烹調聖手」:

據王世襄自己回憶:

幼年讀書之餘,我喜歡進廚房去看廚師做萊,那時我家的家廚,多是從各地請來的名師,技術十分高超。

在他們的指點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樣樣都行。各幫萊,我都學,做菜的興趣越來越濃,交了不少廚師朋友。

一個貴族少爺,竟然跑到廚房裡玩兒起煎炒烹炸的遊戲,而且他還把這個遊戲玩到了極致,成為一個無人能及的高手。

汪曾祺曾經在《學人談吃》這本書中談到:

學人中真正精於烹飪的,當推北京王世襄。他以此為樂。

有時候,朋友請他去家裡做幾個菜,主料、配料、醬油、黃酒……都是自己帶去。

有一次在黃永玉家,幾個朋友會餐,規定每人備料表演一個菜。

王世襄提著一捆蔥去了。

他做了一道菜:悶蔥。「把別的菜全蓋了」。

王世襄還就這道菜提出過建議:此菜只宜冬季吃,深秋蔥未長足,立春後蔥芽萌發,糖松泡軟,味、質鈞變矣。

王世襄用玩兒的心態把一道普通的菜,變成一種飲食文化,其用心的精細發揮到極致,這種玩兒裡,有掩飾不住的快樂享受,有對柴米生活的真誠熱愛。

1936年,王世襄在燕京大學國文系。用他自己的話說:別的同學都沒有我基礎好,我成了尖子。

既然學習成績拔尖,那就好好學吧,如果那樣就不是這位玩家的風格了。

因為成績優異,不用在學習上下功夫,他騰出時間來還是一個字「玩」。

課堂之上,王世襄經常一手架著鷹,懷裡揣著蟈蟈,常常惹得同學們哄堂大笑,把老師氣得火冒三丈。

在老師眼中,他就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紈絝子弟。

直到畢業時,交出厚厚的40萬字畢業論文《中國畫論研究——先秦至宋》,才令老師對他刮目相看。

王世襄畢業之後國土淪陷,他選擇南下。在梁思成的幫助下進入營造學社。

中國營造學社中可謂人才濟濟,玩兒性大發的王世襄,如饑似渴地向學社裡的大咖們,請教有關文物鑑賞的知識。

等到戰爭結束,王世襄已成為一名文物專家,被任命為追討文物的代表。

成功追回107箱珍本圖書,240件青銅器,因為追討有功,被任命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

在王世襄人生的巔峰時期,與摯愛一生的伴侶袁荃猷結婚。

如果人生有春夏秋冬,到此為止王世襄的人生裡全是春天。

如果你認為這愛玩的人,活得如此輕鬆愜意,一定是一生順遂,無憂無愁吧。事實恰恰相反。

一場災難開始後,王世襄的命運急轉直下。

他被丟到鄉下去,從一個貴族少爺,變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可是他依然不減快樂的心情。

多少人在這場風暴中罹難,老舍遍體鱗傷投湖身亡,吳晗在獄中自殺,傅雷夫婦在家中上吊身亡等等,不堪其辱自殺身亡者不計其數。

可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在王世襄這裡只有一種心境,那就是快樂。正是:「世上,沒有不快樂的人,只有不肯讓自己快樂的心。

在浩劫中能讓他保持豁達大度的樂觀平和,源自他愛玩的心態。

曾有人說過:一個人如能讓自己經常維持像孩子一般純潔的心靈,用樂觀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腸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別人快樂得多。

他跟著漁民打魚,早出早歸,回來不耽誤田間勞動,每天樂此不疲。

他高興地說:我在那些年落下的20年的肺病,居然痊癒了。

他即興作詩表達他快樂的心情:

日斜歸牧且從容,緩步長堤任好風。

我學村童君莫笑,倒騎牛背剝蓮蓬。

王世襄之所以有後來巨大的成就,跟他輕鬆快樂的心情有直接關係,他一直懷著一顆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持續不斷的給生命做加法,從大自然萬物中,在接觸人中,不停地汲取營養。

一位主持人說過:

30歲之前要玩兒命的做加法,要去嘗試。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種可能,你也不知道命運將會給你怎樣的機緣。所以不試你怎麼知道呢。

後來王世襄終於被釋放回到北京,他閉門謝客,專注於著書立說,把他畢生玩過的東西編輯成冊。

在別人眼裡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事情,在他筆下成為冷僻的獨門學說。「玩物喪志」四個字在王世襄這裡被徹底改寫。

他80歲的高齡仍然筆耕不輟,寫出《蟋蟀譜集成》《秋蟲六憶》《北京鴿哨》《說葫蘆》《大鷹篇》《獾狗篇》。

啟功先生評:「一本本,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註腳。」

「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財富或榮譽,而是來自於做了一些值得做的事情。

生活是把鈍刀,隨著年齡的漸長,會磨掉人的天真和快樂。

王世襄則不然,看他老年的照片,80多歲的高齡,牙齒快掉光了,他的每張照片都是笑口常開。

他的一生都在玩,玩出了快樂的心境,玩出了人生的絢爛,玩出了生命的精彩。

相關焦點

  • 竹徑錦灰堆:王世襄與竹刻
    竹_外__一百零六年前的五月,王世襄先生在北京出生。關於這位「京城第一大玩家」的學識,後人早已無需贅述:中國古典家具領域的裡程碑式著述的《明代家具研究》與《明代家具珍賞》,為中國古代漆器研究開拓了一個無可替代領域的《髹飾錄解說》,作為現代研究竹刻第一人出版的《竹刻藝術》。
  • 王世襄到底牛在哪裡?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懷念王世襄!
    如果了解王老之前的遭遇與經歷,再結合照片,我想我們應該能讀懂了,這就是王世襄。馬未都可以算是當下收藏圈的的大佬,可有一次別人問馬爺:「你一生最敬佩的人是誰?」馬爺想都不想——王世襄!1939年,最疼愛王世襄的母親去世了,這給了他極大的震撼,直到這時,他才突然醒悟:玩了這麼多年,我實在不該再愧對父母了。
  • 第一玩家王世襄
    2003年,獲荷蘭「克勞斯親王最高榮譽獎」,是獲得該最高榮譽獎的第一位中國人。由於王世襄的努力,使得類似漆器、匏器、銅爐及竹木牙雕等小眾的傳統藝術品逐漸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明清家具領域的研究更是貢獻卓著。著有《竹刻藝術》、《髹飾錄解說》、《明式家具研究》等著作。古往今來的真文人,往往也是一些真趣人。王世襄去世後,有人說,百年來最有趣的文化人之一去世了。
  • 王世襄、何安達、劉益謙,這些大藏家背後的神秘女人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話放在收藏圈兒依然適用。
  • 王世襄、何安達、劉益謙,這些大藏家背後的神秘女人...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 王世襄、何安達、劉益謙,每個大藏家背後都有一個神秘的女人!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話放在收藏圈兒依然適用。後來,王世襄接連遭遇「文革」,被抄家,被逐出故宮,反右運動時又被戴上帽子,後與夫人一起下幹校,顛沛輾轉數年,直到1976年政治風波頓歇,王世襄夫婦才重新回到北京的芳嘉園。此時的王世襄已年過花甲,但讓他內心最欣喜的是,終於可以跟夫人一起,重進書齋,堂堂正正地以一顆純明之心,悠遊於藝苑學壇。
  • 王世襄老人與墨刻葫蘆的故事
    在這之前,我有心特意為藏界泰鬥也是葫蘆大玩家王世襄老人創作了二兩件。記得奉上那件葫蘆作品的時候,他歡喜的尤如孩童。說,「我的那本寫葫蘆的書(《說葫蘆》1993年8月壹出版有限公司(香港),《中國葫蘆》1998年11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版)寫到過這類刀刻的葫蘆,但我手裡面沒有這個資料,更沒有實物。所以也沒法配圖,很遺憾,你要早些時候送來就好了。」
  • 一千個王思聰,也玩不過半個王世襄
    可有一次別人問馬爺: 「你一生最敬佩的人是誰?」 馬爺想都不想,直接回答:王世襄!中國盛產垮掉的哥,京城盛產牛逼的爺,1914年,王世襄出生。 父親王繼曾是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母親金章是著名花鳥畫家。大舅金北樓是畫壇領袖,二舅金東溪、四舅金西厓都是竹刻大師。
  • 離婚或未嫁30歲的女人該何去何從?
    其實在年前經歷了人生最絕望的事情或許有的人這一生都不會經歷的。我就一直在思考好多的問題,婚姻,事業,金錢,名利。都是如何衡量的,衡量的點又在什麼指數上呢?婚姻,自古以來,都是傳承,誰都不例外。每個待嫁的女人都是懷踹著對美好婚姻生活態度去尋膩的。那個時候的女人是最真的,也是最幸福的。
  • 王世襄和他的小院
    在王世襄一生的收藏和研究工作中,她是得力助手。王世襄關於明清家具、漆器、竹刻、葫蘆等著作的線圖素描,都是她精心製作的。正在這時,他們認識了王世襄。黃苗子後來這樣評價王世襄:「他是一個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生活和民俗學的人……他做學問愛搞些『偏門』,人棄我取,從不被注意的角度上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王世襄其人其事》)。黃苗子當年曾寫一首七絕贈王世襄:「尤愆如山負藐躬,逡巡書硯豈途窮;臨窗燈火君家早,慚愧先生苦用功。」在詩中,黃苗子讚賞王世襄的功力和刻苦。
  • 女人要嫁一個像父親一樣呵護你的男人,而不是嫁這種男人
    女人天生就是用來寵的,而不是被男人呼來換取,時刻伺候對方。 女人,想要自己婚後幸福,一定要嫁一個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呵護自己的男人。他不一定要很有錢,但一定要疼你愛你寵你。 很多女人說,怎麼樣看一個人愛不愛你,疼不疼你,寵不寵你?這個時刻都體現在生活中的很多細節裡,用心品總會感覺得到。
  • 李輝|王世襄:感懷母親金章
    晚年時,王世襄得知母親金章的一些書畫,留存於故宮博物院,特意前去找到這些書畫,重新編輯《金章:金魚百影》。金章的這些書畫與題跋,是由肅親王已酉七月題寫:蓮聚百戲。可以說,王世襄將思母之情懷,如同水影波光一樣深深浸潤於心間。
  • 自卑與超越:這三種男人最不適合結婚,女人再愛也不能嫁
    這是看完《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最直接的感受,除此之外,該書中對不適合結婚的人群的解讀也很到位。01自卑與超越:這三種男人最不適合結婚,女人再愛也不能嫁。第一類是在家庭中嬌生慣養的人,不適合結婚。他可以一邊躺在這個女人的床上,一邊對另一個人女人訴說思念之情,這樣的男人,真的不適合結婚。因為在他們的字典裡,從來就沒有「專一」二字。第三類是擁有太高的愛情理想的男人。這類人總是渴望一種浪漫的,理想的而又非世間所有的愛情。
  • 最值得嫁的六種好男人?好男人與渣男的區別
    要是你在後半生中選擇了一個值得你嫁的好男人,那麼你將會幸福一生。最值得嫁的六種好男人? 還是讓女性朋友很期待答案的,想想自己辛辛苦苦選的另一半,要是一個不值得嫁,要是一個給自己帶來不了幸福的人,那麼婚姻又有什麼意義?想想一個好男人在生活中會處處關心你,在事業上會沒有底線的去支持你,在感情上也會給你相應的愛,就是一種怎樣的幸福。遇到這樣的好男人,女生還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 一個聰明女人的嫁人經驗:張口閉口都是這些話的男人,不能嫁
    嫁對人,幸福開心,生活美滿;嫁錯人,痛苦掙扎,傷身傷心;嫁對人,天天情人節;嫁錯人,天天清明節。可見,嫁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既然嫁對人這麼重要,女人就應該在嫁人之前,仔細的考察男人的人品,畢竟,一個人品好的男人,才懂得如何去經營家庭。
  • 如果你愛的男人,背後是這樣的家庭,女人要慎嫁
    文/雪落無塵有這樣一句話,讓人感觸頗深:「女人錯過第一個想嫁的男人,便似乎沒了挑剔;男人錯過第一個想娶的女人,便有了挑剔的毛病。」也許大多數女人便是如此,曾經錯過了一段愛情,便對婚姻不再充滿更多的期待。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文人的理想國 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1984 年,受知名學者王世襄(1914~2009 年)先生之邀,我前往北京,將其著作《明式家具珍賞》(Classic Chinese Furnitur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一書翻譯成英文。
  • 一位父親告訴女兒:嫁錯人是女人不幸的開始,這四種男人不能嫁!
    家有女兒初長成,作為父母必然要對女兒多上心些,因為等你日後嫁了人,基本上都是隨老公住了,很少會回娘家,嫁得遠的,甚至一年或幾年才能回家一次。這種情況下,我們做父母對女兒思念是真的,對女兒的擔憂更是真的,畢竟結婚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嫁錯了人,無異於一場劫難。
  • 女人,寧可不嫁,也莫嫁錯
    我認識一個女人,如今已經年過六旬,因為年輕時代嫁錯人,一生勞累悲苦。他嫁的男人不務正業,喜好賭博。女人結婚之後,如同陷進泥潭。女人在泥潭裡掙扎勞累了一輩子,可以說沒有過過一天舒心、寬裕、幸福的日子。女人為了家庭和孩子,賣菜、種地、擺攤,一年四季如同苦力,男人很少幹活,好吃懶做,喝酒賭博,酒後有時還毆打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