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中國看牙要花多少錢嗎?普通拔牙100多,拔智齒300,普通補牙幾十塊,好點的上百塊,洗牙300,治療牙周病幾百到幾千,根管治療每顆2000,種牙一顆少則5000,多則上萬。目前最貴的種牙高達8萬一顆,多種幾顆一輛寶馬就沒了。
你有沒有深受牙病的困擾呢?看牙貴早已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痛點,許多人不到萬不得已寧願忍著也不去治療治療。為什麼看牙貴?天價背後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今天我們就從以下幾點原因來為大家一一解釋:
1、材料成本2、人工成本3、牙科運營4、國人觀念。
1、材料成本:在口腔科的幾種分類上,拔牙設計的操作少,因此單價低。真正的牙科暴利的源頭主要在種植牙和正畸兩類上,甚至有人說牙醫是賣材料的,我們暫且不評論這個觀點是否正確。但是為什麼有人持這種觀點呢?
以種牙為例,目前單顆種牙價價格在6000到22000之間,如此大的波動主要在於種植用牙的材料,貴的主要原因是好牙全依賴進口,國產替代率低。種植用牙的技術壁壘較高,主要體現在材料、設計、表面處理等方面。
目前國內仍然處於技術跟隨階段,競爭力也比較弱,90%以上的種植牙都是被瑞士、德國、韓國的品牌壟斷,國內僅是正海生物取得技術突破,佔有10%的一個市場份額。這直接導致了種植牙體的利潤牢牢把握在國外企業手中。此外在種植過程中還需要車針、器械盤、排齦線、排齦器、電刀、印模材、粘接劑等等,這一系列的耗材國內供應商較少,大部分是依賴進口的,他們的成本最終都是轉嫁到患者身上。而這些都是我們共同需要支付的科技稅。
除了耗材,牙科的治療過程還需要用大量的高精尖設備,包括牙椅、牙科手機,不是用來打電話的,是清洗和研磨牙齒的儀器。CBCT就是牙科專用的CT機等等。這些設備都有使用次數和時間的限制,超過限制就只能報廢,以確保治療過程的安全。這些設備動輒幾十上百萬,同樣被海外壟斷。
2012年安徽的美亞光電自主研發出第一臺具有自主產權的國產CBCT,打破了國外壟斷填補了國內CBCT高端製造的空白。美亞光電CBCT橫空出世,直接打壓了海外進口囂張的圈錢氣焰,迫使國外200多萬的CBCT不得不降到如今的30多萬,但除了CBCT,很多其他高價設備,國內仍然面臨較大的技術差距。
2、人才方面:牙科很少需要跨科室大規模團隊合作,這在技術操作上讓牙科有了獨立職業科的可能性。牙科醫生對學術資源的需求也不高,和體制內的固定工資相比,牙科醫生獨立出來可以自主定價權,這使得他們自然而然的想要一個更高的醫學知識變現。
根據衛計委統計口腔科醫院收入排名第4,利潤率排名第1,盈利能力最強。而醫院支出構成,口腔科醫院人員經費支出佔比接近50%位列第1。也就是說隨著口腔科醫療器械價格逐漸下降,牙醫人才顯得越來越金貴。但即使這樣我國仍然面臨牙科醫生稀缺的現狀。
美國每百萬人擁有的牙醫人數1000多,日本和韓國分別達到了840人和590人。而我國每100萬人擁有的口腔科醫師數量僅僅為137人。自2016年以來,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口腔醫療相關政策,但是醫生人才培養周期超過8年,政策的落地和消化仍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2017年我國口腔科執業醫師數量為15.2萬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量為3.7萬人,合計為18.8萬人。這個數字相對於700餘家口腔專科醫院,以及8萬餘家民營口腔醫療機構的龐大市場需求來講還遠遠不夠。
此外牙科診療也是一個耗時相對較長的工作,工作強度較大,每天牙科手術的翻臺率沒辦法降低。而且牙科是一個高危職業,新冠病毒期間牙科診室是停擺時間最長的醫療服務之一。就因為牙科在磨牙的時候會將唾液和血液打成飛沫,一旦患者攜帶任何傳染性病毒,診室內的交叉感染風險極高,牙科人才供給不足,單次服務時間長,導致邊際成本高,也是很多牙科服務價格居高不下的另一大原因。
3、公立報銷難,私立成本高。公立醫院一般專業性有保證,收費也比較規範。但鑲牙、種植牙屬於非病變、非功能性受損項目,很多時候認為是非醫學治療需要的美容類項目。國家醫保目前進行的路徑仍然是低水平廣覆蓋。而牙齒治療可以通過手術治癒或長期服藥控制病情。除了基本的拔牙、止血、清創等服務,其他的牙科服務醫保覆蓋不到,這直接加重了患者負擔。
而對於私立民營醫院而言,需要銷售團隊來獲取客戶,因此還多出了一份商業運營成本。另外牙科治療的消費者傾向跟著牙科醫生走,而不是跟著醫院走。這就導致了大量牙醫選擇獨立執業,牙科連鎖品牌難以快速獲取大量醫生和客流,這使得民營口腔機構很難形成大規模連鎖擴張之路,而規模限制又影響自身對上遊牙科耗材的議價能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當治療性牙科服務難以承擔高利潤的屬性後,牙科行業便會慢慢的挖掘更高溢價的整容屬性。而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人們對顏值的追求逐漸置於健康之上,即便有些人牙齒咬合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為了美觀也會進行矯正。而對於整形服務,無論在材料選用還是在服務操作上,無疑有著更高的溢價空間。
4、國人對牙齒健康的觀念落後,燙個頭髮都捨得花幾百上千,人一輩子就一口牙,保健治療花幾千就很貴,這是牙科醫生們普遍的心聲。一直以來國人在保護牙齒的觀念意識上太過落後,老一輩總秉持著牙疼不是病的想法,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想法,請一定一定要大聲的告訴他們這是錯誤。
到現在也很少有人能夠養成定期保健、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往往是覺得不舒服疼得無法忍受的時候才想起看牙醫,而這時候往往為時已晚。很多時候牙病比如牙周炎的開始都是無聲無息的,這樣一來便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疾病已經發展到了下一步,需要治療費用自然多出很多,如果及時預防及早治療,花費就會小很多。
說了這麼多有人還是認為牙醫很暴利,我們來進行一些比較。在美國拔牙的價格區間在每顆480到2000元,而我國一般是在100到500之間。因此很多旅居國外的人選擇不遠萬裡回國治療,從各國牙醫的收入也能做一波參考。
日本牙醫年均收入人民幣100萬元左右,德國普通牙醫的年均收入在70萬人民幣左右。澳大利亞牙醫是當地收入最高的人群,每年可達到20萬澳元,而以高薪著稱的程式設計師是6萬澳元。高大上的律師也只不過是15萬澳元。也就是說患者支付的很大一部分成本實際上是為牙醫的專業能力買單。這個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中國,而是一個全球的普遍現象。
總的來說我國口腔醫療產業的整體監管從採購到定價,尤其是公立醫院還是比較規範,而且與國外相比價位基本都低於國際水平。但是最好的省錢策略還是保護好你的牙齒。近幾年國人開始越來越重視口腔健康,消費規模破千億,14億人的消費力加上國家支持政策的加持,口腔醫療行業迎來了爆發期,這會引發連鎖反應,為每個人帶來切實的好處。當資金進入口腔醫療製造業,企業能夠進行自主研發,當我們不再依賴進口器械,那筆昂貴的科技稅就不會落到我們頭上。口腔醫療的費用也必定會下降到我們能夠承受的範圍。而隨著國家醫療體系的推進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醫保能夠覆蓋更多口腔醫療的項目,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牙看得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