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琴琴韻

2021-02-15 錦時禪舍

在眾多樂器中,古琴是最通靈性的了。「法酒調神氣,清琴入性靈。」琴是魂,音律與萬物相通。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匏巴鼓琴而鳥舞魚躍,琴韻飄飛,深入眾生魂魄,輕嘆細訴,令萬物息息相通,渾融一體。古來隱逸高人常愛穿一襲青衣,一雙芒鞋,背上書篋琴囊,縱情山水,流連忘返。琴是山水之友,「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閒暇之時,撫琴一曲,憑山吊水,將胸中逸興盡情抒發,而自然界的音聲似乎也懂琴韻、通人意,隋人王申禮《賦得巖穴無結構》云:「早梅香野徑,清漳響邱琴。獨有棲遲客,留連芳杜心。」講究的就是特殊的韻味,在琴的調理下,人與自然心意互通,直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琴韻變化含天地人籟,明人高濂《遵生八箋·燕閒鑑賞箋》中談道:「琴用五音,變法甚少,且罕聯用他調,故音雖雅正,不宜於俗。然彈琴為三聲,散聲、按聲、泛聲是也。泛聲應徽取音,不假按抑,得自然之聲,法天之音,音之清者也。散聲以律呂應於地,弦以律調次第,是法地之音,音之濁音也。按聲抑揚於人,人聲清濁兼有,故按聲為人之音,清濁兼備者也。」這段話表明了古琴琴音的藝術特點,一方面琴曲曲譜最基本的調只有宮、商、角、徴、羽五音,雅正不俗,但似乎缺少變化。另一方面,通過指法的變化,卻可以演化出與天地之音相通,與人聲相類的各種音色,生發出變化多端的音韻。

古琴有散音7個、泛音91個、按音147個。散音沉著渾厚,明淨透徹,按音純正實在,富於變化,泛音輕靈清越,玲瓏剔透。散、按、泛三種音色的變化不僅在琴曲表現中擔當著不同的情緒表達的作用,引發出不同的審美效果,而且其創製也同樣暗含著與天、地、人相同哲理,《太古遺音·琴制尚象論》中說:「上為天統,下為地統,中為人統。抑揚之際,上取泛聲則輕清而屬天,下取按聲則重濁而為地,不加抑按則絲木之聲均和而屬人。」天、地、人三聲可以說是包含了宇宙自然的各種聲音,早在先秦《莊子·齊物論》裡就已經有天籟、地籟、人籟三種區分。琴之散、按、泛三音,正如天、地、人三籟,可以描繪自然界變化無窮的諸多音響,而且還可以引發人的形而上的冥想,從而身心俱化,這也是先哲莊子以此為修身養性之方式的原因之一。嵇康《琴賦》總結了士大夫之所以如此愛琴的原因,也是從個人角度說的:「餘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中國琴樂的發展若以唐為界,總的趣向是從聲多韻少向聲少韻多轉變。這種轉變的產生,除了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外,也是琴樂本身在藝術上進一步深化的反映。就琴樂領域而言,唐代劉籍《琴儀》參韻曲折、立聲孤秀、遇物發聲、想像成曲和薛易簡《琴訣》聲韻各有所主已肇其端,明清間吳地徐上瀛《溪山琴況》神遊氣化則達其巔。所以,就琴樂創作而言,早期的《廣陵散》等曲體現的氣勢與力度,雖然奔放誘人,但似乎有點外在;後期的《瀟湘水雲》、《憶故人》等曲對意境、情趣和韻味的追求,貌似平淡,然而卻更加內在深刻。也就是說,不僅要注意琴樂創作的心理特徵,而且要求琴樂描繪出種種特定的藝術境界,要求琴樂去捕捉、反映出種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感、思緒和種種抽象的哲理及想像,在恬淡舒適之中流露出內中蘊涵的奧秘。廣陵徐琪父子在其所編《五知齋琴譜》中,不僅照錄二十四況,而且與其演奏實踐相結合,使唐宋以來琴樂所追求的意境、情趣和韻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箏入世,琴出塵;箏是友,琴是師;箏為水上鷗,琴乃雲中鶴;箏是隨意撩撥的心曲,琴是淨手焚香的功課;箏寄感官世界的多姿,琴託情感內心的自省;箏抱「曲有誤周郎顧」之俏皮,琴修「獨坐幽篁裡」之淡定;彈箏宜韻、人宜樓,宜風、宜水湄,宜桃雲柳月,鼓琴宜高士,宜寺、宜雪、宜江畔,宜竹海松濤。箏與琴,一俗一雅,箏講究的是技藝,而琴注重的則是韻味。琴質本高潔,屬於風雅範疇,必然要品質高尚的彈琴者與之相配,如果是販夫走卒或雞鳴狗盜之徒也來彈琴,那只能是暴殄天物。只有真正懂琴識琴的高雅之士,才能摸清琴的音律,雅奏一曲,令天地為之動容。最後臨刑東市時,神氣不變,索琴來從容淡定地彈奏了一曲《廣陵散》,琴韻與人格相和應,令其萬古流芳。

若只有人彈琴,而無人聽琴,則琴韻不免陷於孤絕。春秋時期伯牙為鍾子期彈奏《高山》《流水》,子期深悟其意,伯牙欣喜若狂,奉為至交,謂為「知音」。所以司馬遷感嘆道;「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知音難求,若無知音賞識,這琴韻本身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彈琴是一種境界,聽琴也是一種境界。彈者用心抒發,聽者悉心闡釋,一鳴一和,心心相印,可謂兩全互補。李白離蜀遠遊時,有個蜀僧浚為他彈琴送別,李白聽琴後詩興大發,寫了《聽蜀僧浚彈琴》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但覺詩中琴音滔滔,似有訴不完的不舍之意,時光飛逝,聽者仍沉浸其中不忍離去,而暮秋的景色又增添了幾分傷感之情。知交好友傷別相惜之意,全在琴韻和詩句中傳達,感人以至如斯。

琴情音近,琴之所以常被用來表達心聲,實際上是因為琴中有情。蘇軾曾有首近於戲謔的《琴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琴聲不在匣中,也不在指上,而是在心中。素手調琴,未成曲調先有情,每當情感鬱郁有所思之際,人們總喜歡借琴抒情。琴韻起時,情深款款,意欲綿綿,勾起人無限思量。李白的詩《幽澗泉》寫出琴中所寄的深切感傷之情:「拂彼白石,彈吾素琴。……客有哀時失志而聽者,淚淋浪以沾襟。乃緝商綴羽,潺湲成音。」聯繫著琴人和聽者的是深切的感傷,客之失意而為琴人之奏所動,以致淚流不止,即如此詩中所言「吾但寫聲發於妙指」。李白又有《古風》數十首,其第27 首寫出一位絕世美人的孤芳自嘆,寂寞懷春,希望得到理想愛情的感傷:「燕趙有秀色,綺樓青雲端。眉目豔皎月,一笑傾城欺……縴手怨玉琴,清晨起長嘆。焉得偶君子,共乘雙飛鸞。」詩中所寫之琴,在一怨字,乃深切之感傷所在。琴上的弦就如同情人一般親密無間,情情愛愛相伴一生。

張九齡在《陪王司馬登薛公逍遙臺》詩中所表現的深切,是在懷念前代人物:「嘗聞薛公淚,非直雍門琴。竄逐留遺蹟,悲涼見此心。……人事已成古,風流獨至今。」詩懷隋代薛道衡之悲在於不得志,引雍門周以說動孟嘗君亡國之感,再以琴令其悲的典故,詩人之心,在琴寄悲時感事之痛的深切之情中。陳子昂的詩《同曼上人傷壽安傅少府》中所寫的悼亡之情,也是以琴寫深切之痛:「金蘭徒有契,玉樹已埋塵。……援琴一流涕,舊館幾沾巾……」垂淚撫琴,以寄哀思,乃是詩人知琴可以傳此深情。愛戀之情於琴,在唐人詩中表現甚多,常亦在深切之感中。自琴中逸出的琴韻,生發出多少情義,令人夢縈情牽。琴韻傳情,也有著美的旋律。古代有四大名琴號鍾、繞梁、綠綺、焦尾,分別代表了四種美質。號鍾壯美,琴音宏亮,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故而得名。齊桓公曾用它伴和演奏,悲壯的旋律突兀而出,令侍者無不淚流滿面。也許只有齊桓公這種曠世梟雄,才能將歷史的壯麗哀絕用琴音解讀出來。繞梁柔美,餘音嫋嫋,繞梁三日而不絕。楚莊王陶醉其中居然七日不上朝,被認為是靡靡之音。它就像一個多情少女,溫柔蝕骨,拼卻紅顏換君心,令多少男兒不愛江山愛美人。綠綺純美,音色絕妙,情深意長。司馬相如用它彈奏一曲《鳳求凰》,竟引得卓文君一聽鍾情,與之私奔,締結一段千古良緣。琴韻純白無瑕,溫情流露,令芳心暗許。焦尾悽美,它是蔡邕用遭受火燒的殘留桐木製成的,因琴尾留有焦痕,故而得名。它就像個心靈受到創傷的人,悽涼而憂鬱,卻發出內心最真誠的吶喊。劉禹錫《答楊八敬之絕句》也寫到了這種悠遠闊大的悲哀思想:「飽霜孤竹聲偏切,帶火焦桐韻本悲。」一語道出它的優傷本質。

琴韻的本質是一場靜。彈琴時,避鬧而取靜,王維《竹裡館》云:「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琴音悠揚,更襯出環境的靜謐,並起到很好的舒緩治療內心的作用。彈琴時須心無雜念,不然心亂而琴亂,終不能成曲調。古時傳說彈琴時若有無關的人在旁偷聽,擾亂了心神,則容易斷弦,琴也就彈不下去了,可見琴為心聲,心靜才能韻圓。楊巨源《上劉侍中》云:「聽琴知思靜,說劍覺神揚。」琴和劍一靜一動,互補共濟,演繹出一個個劍膽琴心的動人故事。如此的意境應該是足以體現其韻味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設下空城計,除大開城門布下疑陣外,更是笑容可掬地在城樓上焚香彈琴,這琴聲將數十萬敵軍視若無物,心情靜如止水,仿佛成竹在胸,難怪司馬懿大驚失色,以為中了埋伏而慌忙退兵。這一幕真堪比「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琴韻古雅深奧,婉轉悠揚,是一種閒情逸緻,自有一種孤潔幽僻的高尚情懷。唐人章孝標《早春初晴野宴》云:「梅花帶雪飛琴上,柳色和煙人酒中。」梅花、雪和琴;柳色、煙和酒,高雅而富於詩情。早春的梅花枝頭殘雪未消,帶雪梅花,飄飛琴上,花瓣隨琴弦的撥動而起舞,琴音好像也更加清泠,更富韻味。青青柳色伴著雨後的淡淡煙霧,映入酒杯,酒似乎更加清例醇厚。自然的梅、雪、柳、煙與人文的琴、酒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樣的意境令我們感動。在經風歷雨之後,琴看透世事,將人情埋藏於心中,它的歸宿是淡泊。當生命的喧囂逐漸散去,琴韻能帶人回歸本真,此時我們似乎能聽到蘇軾《行香子》的吟誦:「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相關焦點

  • 琴韻系統
    古琴屬性69級古琴可升到20級,類推89-30級,109-40級,129-50級。五種琴附加的屬性:②琴技能需要至少第6回合才可釋放第一次,而且約等於每積攢5回合可以釋放一次技能,所以古琴的技能只能作為輔助技能,越是膀胱局古琴技能才越重要,基本第6回合開始就要時刻防備對方會不會使用古琴了。③古琴技能的傷害是與人物自身的屬性有關的,技能由人物釋放,釋放古琴技能則不能釋放別的門派技能法寶技能等各種。④古琴耐久戰鬥一次、使用技能一次都會耗1點耐久。
  • 琴韻幽蘭服裝為中國冠軍助力加分
    在舉世矚目的2019全球旅遊小姐總決賽系列活動中,琴韻幽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的優秀品牌再一次為本屆在青島舉辦的國際級賽事增光添彩,為中國冠軍譚若依提供總決賽漢服及入城儀式等系列活動的服裝,尤其在2019年10月6日青島金沙灘總決賽現場,琴韻幽蘭漢服以其雍容華貴,大國風範的皇家氣派驚豔全場,在前66位來自世界各國的佳麗展示自己國家國服的異國風採之後,中國冠軍譚若依最後一個隆重出場
  • 古琴彈奏一定要「蓄甲」嗎?
    - 日新月異,感知古琴魅力,提升古琴知識 -
  • 琴韻書聲—鈴子古琴雅集 1
    今年4月,在煙臺市首屆市民文化節上,鈴子琴院被煙臺市文旅局授予「公益藝術培訓指定單位」,為自覺回饋社會,鈴子琴院於6月8日推出國學藝術公開課「琴韻書聲雅集
  • 張毅古琴院 ||古琴| 你彈得不夠好,是因為沒氣息
    以琴釣譽,去心日遠;因琴近道,乃可與論養心。嵇康《琴賦·序》曰:「餘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其中「神」者、「情志」者,莫不源之於「心」,故「導養神氣,宣和情志」云云,實謂養心養氣於音聲中也。琴中養心之旨,要在心、氣、琴循環滋養,以心御氣,以氣撫琴,以琴攝心,漸而至於三者歸一。
  • 佩雷肖像經典:唐健垣,2019年,香港著名古琴教育家
    民族音樂學博士,中國古琴學會前副會長,研究古琴、甲骨文、廣東粵曲、南音、普洱茶。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密芝根大學,香港演藝學院;中學時代從饒宗頤教授學甲骨文及琴論,古琴彈奏師承臺北梅庵派吳宗漢教授,臺北孫毓芹教授,香港泛川派蔡德允女史及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虞山派吳景略教授。復私淑琴家查阜西氏,管平湖氏。
  • 中國古琴界的半壁江山來了
    張子謙用現代樂器展現古琴意蘊「古琴歷史最悠久、重量最輕、結構最簡單,但卻有著強大的表現力;鋼琴歷史三百年、極其沉重、結構複雜,與古琴在任何方面處於樂器之兩極」,今虞琴社唯一一位不會彈古琴的資深社員,鋼琴家趙曉生說,和自然成韻的純律古琴比起來
  • 古琴 |《瀟湘水雲》寧靜致遠,塵心頓息
    ©點擊上方綠色音頻聆聽今晚與大家分享一首古琴曲《瀟湘水雲》,出自成公亮老師的專輯《廣陵琴韻(二)》。
  • 羅浮古琴史遠溯戰國時期,惠州何不美名「古琴之鄉」
    去秋,幸得羅浮琴社劉爵、秦國偉先生相邀,能夠參加「名城琴韻」雅集活動。
  • 古琴 |《融化的心》古雅清韻,超然物外
    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古典音樂專輯,以古琴為樂器,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傳遞出濃鬱的禪之意境。在眾多古典樂器中,唯有古琴能夠潛心內省,燭照生命實相。所以,古琴曲出世就具有了超然之氣。當琴弦撥動,古雅之風自然溢出。
  • 【用一顆清微淡遠的心傳遞古琴文化】2016市民音樂會—— 李鳳雲王建欣琴蕭壎音樂會!
    演出名稱:中國電信天翼客戶俱樂部之夜·2016市民音樂會——李鳳雲王建欣琴簫壎音樂會演出單位:李鳳雲、王建欣演出時間:2016年3月1日(周三)19:300演出票價:VIP/100元/80元/50元/30元套 票:100元(50元*3張)/75元(50元*2張)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古琴演奏家
  • 【袁中平 | 醉心古琴】
    袁中平古琴演奏《長亭怨慢》袁中平古琴彈奏《陽關三疊》書道與琴道修身兼養性袁中平長居美國,生活在物質文明的國度裡,更需要心靈寄託,中華文化便是他的依歸。除古琴外,他也喜愛中國文學和書法,發現琴曲樂句的連接轉承,與文學有相似的關係。與書法中回鋒頓挫,淹留飛白等筆法,也有共通性。他請朋友用陶瓷製作仿古琴磚,也曾用大理石板置於琴桌上,探討不同的音效。袁中平跟書法家張隆延習書法,頗有心得,曾在海峽兩岸及美國舉辦《墨裡弦間─袁中平書法展暨古琴演奏》。
  • 5歲適合學古琴嗎?三十歲適合學古琴嗎?古琴大家幾歲學琴?
    有許多人想學琴,但他們有的方總角,有的已弱冠,他們都有種疑惑,在他們這個年齡是否可以學古琴?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近代部分古琴大家們學琴的年齡便不言自明了。査阜西:13歲查阜西(1895~1976),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細膩,演唱的琴歌古拙、典雅。
  • 音樂會搶票| 七夕,來聽一場中式浪漫的簫聲琴韻
    宋代甚至唐代的古琴,仍能夠在舞臺上演奏,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其美妙絕倫,是任何新製作的樂器無法企及的。 因此,觀眾能夠在音樂會上親眼看到有年份的古琴,已是難得。再能親耳聆聽古琴奏出的妙音,可謂醍醐灌頂。恰如唐代詩人孟郊所云:「聞道三十年,未免憂死生;聞彈一夜中,會盡天地情。」
  • 今晚19點天音琴坊在線直播「太古遺音」古琴全國巡演音樂會
    2020中國古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太古遺音」古琴巡演音樂會第十八場(南通專場),將於12月19日(今天)晚七點在天音琴坊嗶哩嗶哩平臺準時現場直播。天音琴坊特別為廣大古琴愛好者開通線上網絡直播通道,為全國各地琴友獻上一場古聲琴韻文化盛宴,讓更多人感受古琴文化藝術的美妙。
  • 精彩回顧|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陳宜外帶你領略古琴魅力(內含視頻)
    5月28日晚八點,武漢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陳宜外在我們的直播中,帶大家一起認識古琴,賞析琴曲。古琴藝術是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其歷史悠久、文獻浩瀚、文化深厚、曲目眾多、影響深遠被世人所珍視,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在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領域,「琴學」是一個悠久而又延綿未絕的特殊門類。
  • 陳長林古琴演奏欣賞——《平沙落雁》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它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餘年不曾中斷,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是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 2020古琴第九課 | 陳長林:讀譜奏樂顯示與紙上彈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1946年向閩派琴家父親陳琴趣和表姨吳子美學琴。1951、1956年先後加入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會,又向吳景略、張子謙、查阜西等名家學習,在閩派基礎上兼學各家之長。1958年開始打譜,到2019年已打譜有108首琴曲,曾多次應邀出席海內外古琴會議等活動。
  • 古琴:只有響起來才有生命力
    作為《北大古琴傳承計劃——古琴進高校》的重要內容,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枯木龍吟·讓古琴醒來」繼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恭王府大戲樓等小型劇場舉辦了數次演出後,日前又走進了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讓更多的師生體會到了古琴的琴韻之美。
  • 古琴微課堂: 真德秀道學論琴藝(一)
    歡迎來到高宇老師的 「古琴微課堂」聽我為您說古琴 :◆ ◆ ◆主講人 | 高宇真德秀道學論琴藝(一)(上下滑動看文字)南宋思想家真德秀,字景元,後改希元,自稱西山居士,學者稱西山先生,福建浦城人,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進士,又中博學鴻詞科,遷博士,歷任江東轉運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