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韻書聲—鈴子古琴雅集 1

2021-03-05 鈴子古琴

        今年4月,在煙臺市首屆市民文化節上,鈴子琴院被煙臺市文旅局授予「公益藝術培訓指定單位」,為自覺回饋社會,鈴子琴院於6月8日推出國學藝術公開課「琴韻書聲雅集」。中國著名古琴教育家張子盛先生親授弟子、中國音樂學院校外古琴授課老師鈴子先生介紹古琴學習方法和教學心得,並演奏古琴名曲《流水》《半山聽雨》

    

    鈴子老師的學員演奏《良宵引》《秋風詞》《平沙落雁》《酒狂》《陽關三疊》巜梨花頌》《滄海一聲笑》等,煙臺呂劇團青年演奏家劉泉老師表演了陶笛獨奏《千年風雅》、煙臺星海藝術學校馮志永老師表演了二胡獨奏《良宵》、丁林衝老師洞簫獨奏《雨霖鈴》,同時煙臺朗協郭林、李淨潞、李秀輝、王昭紅等老師朗誦了《春江花月夜》、《釵頭鳳》等古詩詞名篇,以及書法、香文化表演等。「琴韻書聲雅集」將作為成熟的公開課模式持續舉辦。

 鈴子老師彈奏古曲名篇《流水》

    雅集這種聚會形式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文人雅士吟詠詩文,結交同道的聚會方式。最有名的雅集當屬東晉王羲之召集的「蘭亭雅集」,據說有41位同道相聚蘭亭,創作了30多首詩文,王羲之在茶濃、酒酣之際潑墨揮灑,為詩集寫序,成就了千古絕唱的《蘭亭集序》。到了當代,雅集這種形式再次借古琴琴社聚會而興起,足見古琴在國學傳承中的地位和能量。

  鈴子琴院學員李曉鵬、婁閏五、申善琦、於殿寶、宋文芳合奏、合唱琴歌《秋風詞》

 

鈴子古琴學院老師安妮彈奏《平沙落雁》  

        古琴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獨奏、合奏、琴歌,鈴子琴院在堅持傳統彈奏技法的同時,不斷探索能較好融入現代藝術元素的教學內容,如琴歌與當代歌曲的結合等形式。京劇唱段《梨花頌》就深受學員們的喜愛。

 學員宋文芳彈奏古琴版《梨花頌》,琴友李冬梅伴唱

學員王遜獨奏《陽關三疊》

學員於殿寶獨奏《酒狂》

學員林夕獨奏《左手指月》

煙臺慧通香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經理、中國傳統香文化非遺傳承人孫忠舜,介紹了中國香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學員陳韜聿獨奏《臥龍吟》

 煙臺呂劇團青年演奏家劉泉陶笛獨奏《千年風雅》

二胡藝術家馮志永獨奏《良宵》

 煙臺文經朗誦俱樂部郭林、李淨潞朗誦《春江花月夜》

文經朗誦俱樂部李秀輝、王昭紅朗誦《釵頭鳳》

 丁林衝老師洞簫獨奏《雨霖鈴》

婁閏五老師古琴、書法俱佳

民樂合奏《滄海一聲笑》加入了姜華東老師的墩鼓更增加了幾分江湖氣息

活動攝影:青青子衿、倪濤,攝像:倪濤

諮詢電話:13153513943

18615356920

相關焦點

  • 春風和暢 | 中日古琴文化雅集、主講琴家武井欲生
    :廣州市海幢寺古琴班課室主辦:七木琴社主持人:寧蘭清、光勇師父特邀嘉賓:武井欲生日文名:武井欲生中文名:高 欲生(師從謝導秀先生)廣州市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 研究員、古琴導師東京「聴風琴社」會長日本煎茶禮道小笠原流師範
  • 碧荷清——二〇一六古琴與文人的精神世界之雅集
    林泉高致 爽籟清風南雲琴廬定於2016年7月9日周六晚7時舉辦碧荷清二〇一六古琴與文人的精神世界之雅集。通過七首傳統經典琴曲讓琴友們體味古琴與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古琴演出曲目及順序以演出當日為準)本次雅集因活動場地有限,需限定雅集參加人數,敬請諒解!
  • 弦韻禪心——淨因寺古琴雅集 !
    弦韻禪心——淨因寺古琴雅集 ●德不在手,而在心;樂不在身,而在道;
  • 古琴這麼雅,為什麼你彈的這麼土
    說起雅集這個事,挺有意思,我們搞傳統文化的人都愛參加雅集,搞雅集,我自己也參加過不少雅集。
  • 七夕古琴雅集 古琴曲中的愛情故事也可以如此唯美
    8月23日,在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到來之際,孔學堂舉辦了古琴雅集,30多位古琴愛好者與授課老師國際古琴學會常務理事、貴州省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令狐傑曉老師,相聚在優雅靜謐的琴室,在一首首古琴情曲中,感悟古人的唯美愛情故事。
  • 【南強·雅事】晨曦古琴雅集,誠邀諸君同賞
    2016年7月23日南強街巷88號庭院劇場19:30-21: 30晨曦古琴雅集古琴文化,或曰古琴藝術、古琴音樂,是一而二、一而三的關係。古琴音樂是其本體,古琴藝術是精神,古琴文化是其全貌。古琴音樂是自我寄託思想感情、社會精神意識的藝術。古琴文化是從古琴音樂藝術出發延伸到與之相應範疇的社會事物。這使得在它自商周產生以來的三千多年裡,一直居於極高的歷史地位。雖然在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中期,古琴隨著中國社會的衰落而衰落,並經歷了瀕臨滅亡的嚴峻危機,但自二十世紀後期,又開始恢復生機。
  • 漢服雅集驚喜再現
    ·······················【漢服雅集】·····················
  • 【古琴課程】香港古琴名家謝俊仁博士將首次在深圳開設古琴大師班精品課程.
    -報名大師班課程學員可免費聆聽【謝俊仁博士「承傳與發展:我的古琴世界」專題講座】及優先獲得在【謝俊仁博士親評雅集】上的彈奏資格。【謝俊仁博士親評雅集】雅集時間:2017年8月20日上午14:30-17:30雅集地點
  • 鈴子山下散曲香
    李蔚文 09.陌上桑子 10.王恆豐 11.鈴子山人 12.鬱山閒人 13.彭中文 14.陳習堯 15.荷葉岸子 16.王再紅 17.彭 暉 18. 曾勁松 19.鄒其霖 20.彭益平 21.廖智慧 22.佘凌翔 23.王耕春 24.瀟湘客 25.
  • 師古堂.畢業雅集.三期
    畢業雅集.三期綠綺琴中心事,齊紈扇上時光。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     己亥年第一場結業匯報雅集,我們有幸地邀請到著名的琴學家唐中六先生,來給師古堂的琴人們,講一講四川古琴的歷史。唐爺爺笑容可掬、聲情並茂的講述是文字難以企及的下次結業匯報有時間的琴人們可千萬不要錯過哦! 滿腔心事予誰聽?惟有瑤琴。
  • 【大師課程】香港著名古琴大師謝俊仁博士將首次在深圳開設古琴大師班精品課程.
    此次謝俊仁博士來深古琴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謝俊仁博士「承傳與發展:我的古琴世界」專題講座】2.【謝俊仁博士古琴創作樂曲大師班】3.【謝俊仁博士親評雅集】三個部分各自獨立,分開報名。1.-報名大師班課程學員可免費聆聽【謝俊仁博士「承傳與發展:我的古琴世界」專題講座】及優先獲得在【謝俊仁博士親評雅集】上的彈奏資格。3.
  • 現場|集賢賓:霜降《風·雅·頌》古典雅集
    10月23日霜降夜晚,集賢賓舉辦了一場霜降《風·雅·頌》古典雅集,在這座百年古厝裡,來賓身著中式傳統服飾,細品半山從雲南帶來的古樹紅茶,聽古琴、古箏、賞崑曲,我們偶爾也需要跳脫俗務,回歸生活本身。整場雅集分為三個大篇章,取自詩經裡《風·雅·頌》,沒有氣勢磅礴的大開大合,卻有大家閨秀的細膩典雅。採用古宅空間傳導聲學原理,以「不插電」的形式,讓人與器樂、戲曲近距離接觸,廳堂中焚香、品茶、觀演,沉浸式體驗讓人置身音樂中製造出來的烏有鄉。
  • 【雅鈴藝術】2019年度雅鈴藝校少兒春節聯歡晚會暨29周年校慶慶典2020年1月15日舉行
    暑往寒來,四季更迭,《雅鈴藝術學校》她授予孩子們一柄神奇的藝術魔棒,去探究風的秘密、雲的情懷……她辛勤耕耘二十八載,見證了孩子們的過往,陪伴孩子們成材!風雲雨雪與孩子們一起經歷,喜憂哀樂與孩子共同成長,2018她給了孩子們一方舞臺,2019讓《雅鈴》以孩子們而驕傲!雅鈴摩爾城校區口才班學員表演的組詩朗誦節目《風雲雨雪·共同成長》精彩演繹。
  • 古琴『輪指』怎麼彈?| 高宇古琴 教學視頻
    ——龔一老師《古琴新譜》 師從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龔一先生,後學琴於上海音樂學院戴曉蓮教授;琴風中正大方,細膩和雅。 通過古琴教學、公益講座雅集、愛好者沙龍、音樂會、大師班、遊學,漸漸讓古琴成為一種傳統與現代融合,學習和娛樂並濟的,令人嚮往的生活方式。
  • 「我為古琴代言」大型真人秀活動盛大啟幕!
    古琴,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民族文化,其崇尚自然的設計,令聲音轉化為調節身心的能量,幫助人回歸自然,返其天真,涵養性情,提升生命境界。容閎鈞天琴院,由珠海容閎培訓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北京鈞天坊合作創辦,旨在從興趣與生活出發,通過古琴文化的教育,喚醒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重拾生命價值,打造珠海最高端最專業的古琴文化傳播機構。
  • 湖上·後山:林泉雅集有感
    肖瀟小輩,幸臨雅集此第二載。記六年往昔,追思勝集而難忘。理院者,晨起而往山房。大為裝點陳設,細察觀石草木。山房裝點,非改觀換貌以求浮華,逐一細微星點,樹木之紋理,花草之擺放,尋其內視之自然,亦有章法。山房小路外,坐有無患子樹,落葉喬木,高約十來米。枝開展而探山房小院。夏風徐來,其子浮於落小院缸中,風起而散,無風而聚。採摘荷花而歸,於庭院缸中布景。
  • 古琴八美:古、深、雅、健、瑰、奇、精、宏
    這要從古琴所獨有的文化特徵和社會功能等方面尋找答案,全面闡述需要寫很多本書,簡單說,可以概括為古深雅健瑰奇精宏八個字。  一、古  古琴文化源遠流長。  古琴之音被稱為雅音(資料圖圖源網絡)  三、雅  古琴之音被稱為雅音,「雅之為言正也」,故稱古琴之音為華夏正音。
  • 時之雅集,遇見綠城·春江明月
    ——宋·蘇軾《琴詩》古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傳承歷史久遠,音樂品格「清和淡雅」,寄寓了文人的風凌傲骨和超脫的處世心態。時維暢月,序屬仲冬,綠城·春江明月誠邀琅琊名人雅士,聚會時齋雅集,衣冠漢服妝容,以琴會友,品茗賞花。
  • 大型系列片《拾遺保護——古琴》丨 第七集、第八集
    該節目將以系列片的形式播出,每集8~10分鐘。該節目深入挖掘遺產背後的文化價值,解讀歷史傳承的源遠變遷,以開闊的全景視野和宏大的敘述方式,喚起受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而為觀眾展現出一幅氣象萬千的中國自然與歷史的文化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