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心源性猝死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專家呼籲:心律失常需要防治

2020-12-22 中國網財經

  中國網財經9月21日訊 近年來我國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呈下降趨勢。日前在「『停不下來的心動』心律失常防與控的公眾健康教育」科普活動上,專家們呼籲:心律失常需要防治,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識,加強檢查和預防;其次,提倡科學治療,合理利用醫療科技手段。

  據估計,中國心臟性猝死的人數每年約55萬,每日至少1500人心臟驟停,但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獲救。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澍教授介紹,心律失常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性:隱蔽性和突發性。隱蔽性是指它平常不一定有症狀。而突發性是說它一旦發作,就可能致患者突然死亡,即心源性猝死。所謂心源性猝死就是指突然發病,是一種突發、嚴重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跳變得特別快,特別亂,不能正常工作,導致患者大腦供血、全身供血不夠或者中斷而死亡,常常來不及救治。

  張澍教授表示,心源性猝死最常見於各種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能見於所謂貌似的健康人。「媒體經常報導的精英人士猝死畢竟是少數,最常見的猝死案例還是發生在有明顯危險因素的患者身上。首先,有猝死家族史的人,風險很高;冠心病患者,特別是支架治療的患者也是猝死高發人群。第三就是心力衰竭患者。」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德嘉教授表示,在心律失常這樣一個非常常見的心臟疾病當中,心動過緩應該佔到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在老年人及合併有心臟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當中非常常見,「有的病人會有一些症狀,在心動過緩發生的時候,會有心悸、氣緊、乏力、食欲不振,還有精神不好,嚴重的時候可能危及生命。對心動過緩,目前主要是採取心臟起搏器治療,特別是針對嚴重的心動過緩。」

  「然而,大眾對心臟起搏器治療認知相對不足。許多人還存在著心動過緩是老年人得的病,以及心跳慢不威脅生命,可以吃吃藥忍一忍就會過去的錯誤認知。」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興斌教授表示,心動過緩雖然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但在青年人和中年人也同樣會發生,極大影響生活質量,甚至會釀成猝死之禍。

  為此專家們呼籲:心律失常需要防治,所謂防治,分為兩個方面: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識,加強檢查和預防,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特別是疾病的高危人群不能持僥倖心理,一定要儘早選擇和接受有效的療法。大多數心律失常可以因為症狀或通過心電圖等以明確診斷,也可通過篩查高危人群,提高患者親屬和同事及全社會的救治水平,加以防治。其次,提倡科學治療,合理利用醫療科技手段。一旦確診,患者可以根據醫生建議選擇藥物、導管介入手術或植入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裝置等方法來達到預防和治療目的。

(責任編輯:顧凡)

相關焦點

  • 專家:心源性猝死年輕化呈上升趨勢
    1月7日,記者採訪到這場「生命戰」的救治專家——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餘紅,了解驚心動魄的戰鬥故事。須臾之間,皆為生死。搶救文和餘紅的回憶,有一種爭分奪秒的緊迫感,「患者是個小夥子,屬於創業者,聽他愛人說,平時很拼。上上周日,他開車帶全家來貴陽玩,給緊繃的神經松弦。」這天,文和很開心,唯一美中不足的,他總覺得不舒服,一會肚子脹,一會想吐,但症狀很快消失。
  • 遠離心源性猝死,我們該做些什麼?
    心血管系統問題導致的猝死被稱為「心源性猝死」,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我國心源性猝死的年發病率為41.84/10萬,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約54.4萬例,相當於我國每天約有1500人發生猝死。  人們往往覺得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但專家表示,目前中年人乃至年輕人也成為猝死的高發人群。
  • 新版室性心律失常專家共識發布 參松養心膠囊獲推薦
    7月3日,第十二屆全國室性心律失常專題會議在南京開幕,由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在會上重磅發布。武漢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教授黃從新在致辭中強調,新版共識集中了國內外專家近年來在室性心律失常領域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精華,其中也包括了中國專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是我國專家對這類疾病認識的統一。眾所周知,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者約57萬,其中80%為心律失常性猝死,而室性心律失常的致死率遠遠超過了其他類型的心律失常。
  • 心源性猝死值得警醒 專家:年輕人更不能大意!
    事實上年輕人發生心源性猝死並不少見,今年7月,浙江嘉興一名27歲年輕男子打籃球時突然倒地不起,最後也是心源性猝死。 年輕人為什麼會發生心源性猝死?遇到心源性疾病如何自救?如何預防心源性疾病?帶著這些問題,今天(12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採訪了市急救中心心血管內科主任肖駿和急診部醫生趙勇。
  • 預防心源性猝死,要從這些小事做起→
    心源性猝死是猝死最常見的類型,約佔到80%。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約54萬人,每天有近1500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在全球排第一。「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一個先來」,有些人從未確診與猝死相關的疾病,卻猝然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的小事卻是猝死的可怕誘因。
  • 上海120:呼吸心跳停止病例同比略微上升,多見心源性猝死
    「12月12日上海入冬以來,低溫天氣已持續多日,我們120接到的現場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患者數量,較去年同期有略微上升。」12月22日,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張志鋒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透露。張志鋒表示,數據統計顯示,今年12月12-19日期間,現場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例數佔總的急救任務數的6.06%,較去年同期上升0.06%。11月1日-30日,上海120接到的現場呼吸心跳停止病例數也較去年同期有0.93%的增長。
  • 速效救心丸可有效救治心源性猝死?假的​!
    近年來,中青年猝死的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由心臟驟停引發的心源性猝死,時常發生在有些平時看起來身體不錯的人身上。所以,很多人為了防範於未然,會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覺得在關鍵時刻,服用速效救心丸就能有效的救治心源性猝死。那麼,這樣的急救方式真的有效嗎?
  • 惡性心律失常可突發猝死
    我國每年心臟猝死的人數大約55萬,每天至少1500人突發心臟驟停①,尤其是有猝死家族史的人;冠心病患者,特別是做過支架治療的患者;以及心力衰竭患者都屬於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其實,在心臟病患者中心律失常是比較常見的,但就怕出現兩個極端:要麼跳得太快、亂跳;要麼跳得太慢,這樣的情況都需要及時治療。跳太慢——裝個起搏器能解決心動過緩通俗地說就是心臟跳得太慢,不少老年人覺得年齡大了,心跳得慢屬於正常或者吃點藥來調理。
  • 為什麼會發生心源性猝死?幫你找出5個原因
    很多年輕人因為心源性猝死而死亡,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冠心病、心肌病、風溼性心臟病以及先天性疾病等,心源性猝死的因素有哪些。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有哪些?1、風溼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因素,是因為風溼熱活動,累積到心臟瓣膜所引起的心臟病變。常見的表現有活動之後胸口悶痛、氣促,呼吸變得異常困難,端坐的時候才能呼吸,夜間不能平躺。輕微活動或過度勞累後可出現持續性咳嗽,痰液中帶有血絲。
  • 心源性猝死應該咋預防? 專家:別熬夜常備速效救心丸
    專家警示,冬季天冷突然增加活動時,心臟負荷大大增加,全身血液心血管循環系統超過負荷,容易發生心臟性猝死。  重點一:猝死主要發生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大體力透支人群  猝死顧名思義就是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因為自然疾病而出乎意料地突然死亡。
  • 專家告訴你有哪些預警信號
    「近年來,年輕人猝死率成上升趨勢,不斷有令人扼腕嘆息的新聞,必須重視青年人的身心健康。」馬長生介紹,猝死的原因很多,根據病因分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非心源性猝死包括腦梗死、腦出血、癲癇、哮喘等等,但相對少見。猝死中90%為心源性猝死。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病因,在我國約佔心源性猝死病因的80%,心肌梗死後發生室速或室顫是主要機制。室速、室顫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發病率高,此後發病率逐漸下降。馬長生強調,並非所有的心肌梗死都會引起猝死,心肌梗死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猝死發生率高。
  • 專家:心源性猝死並非毫無徵兆
    藝人高以翔昨天在錄製一檔綜藝節目時因「心源性猝死」,不幸去世,年僅35歲,此事引發了大家對於健康的巨大關注。北京大學醫學部、首都醫科大學的心血管和重症醫學領域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對於網上流傳的「心源性猝死救治無招可施」說法,專家們一致表示猝死並非毫無徵兆,要高度警惕身體反饋的一些預警,另外發生猝死時,快速積極有效的治療可明顯降低死亡率。
  • 35歲藝人高以翔離世,心源性猝死離我們並不遠
    年對東中西部四個城市超過67萬人隨訪一年,在這一年當中,共發生了2983例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共284例。該研究由此推斷,中國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為41.8/10萬。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生心源性猝死。男性的SCD發生率為44.6/10萬,女性則為39/10萬。
  • 最新日程|第八屆全國室性心律失常專題會議
    >萬    徵   胡申江   董建增   楊平珍    沙    勇   黃衛斌   韓    冰   李京波 13:30-13:45  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標測與消融(聚焦主動脈竇)馬    堅13:45-14:00  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標測與消融(聚焦左室頂部,AMC及左側希氏束旁)王祖祿14:00-
  • 會議日程|第八屆全國室性心律失常專題會議
    >萬    徵   胡申江   董建增   楊平珍    沙    勇   黃衛斌   韓    冰   李京波 13:30-13:45  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標測與消融(聚焦主動脈竇)馬    堅13:45-14:00  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標測與消融(聚焦左室頂部,AMC及左側希氏束旁)王祖祿14:00-
  • 心源性猝死「年輕化」 醫生:釋放壓力 按時檢查
    一起去了解下: 據介紹,猝死正變得年輕化,我國每年猝死的人高達55萬,越來越多年輕人,身體隨時可能垮掉。
  • 有什麼辦法能減少悲劇發生?
    在工作時間過長、負擔過重、從事兩種以上不同工作等造成的「慢性疲勞應激狀態」下,青年冠心病、青年應激性心肌病的發病率與病死率都會上升。而心源性猝死,是應激反應最嚴重的結果。慢性疲勞應激既是青年心臟疾病的病因,又是青年心臟疾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誘因。
  • 華西醫院黃德嘉:心臟性猝死的1.5級預防
    如何針對中國的情況,採取通常可行的預防策略,始終是專家及公眾關注的熱點。靠救是來不及的黃德嘉介紹說,心臟性猝死是指由於各種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發病突然、進展迅速,死亡基本會發生在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患者發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臟疾病表現,但猝死的發生具有無法預測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