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高以翔昨天在錄製一檔綜藝節目時因「心源性猝死」,不幸去世,年僅35歲,此事引發了大家對於健康的巨大關注。北京大學醫學部、首都醫科大學的心血管和重症醫學領域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對於網上流傳的「心源性猝死救治無招可施」說法,專家們一致表示猝死並非毫無徵兆,要高度警惕身體反饋的一些預警,另外發生猝死時,快速積極有效的治療可明顯降低死亡率。
專家表示,AED設備的及早介入對於搶救成功率極為重要,每提早一分鐘除顫,心肺復甦的成活率可以提高7%至10%,另外及時進行人工按壓心肺體外復甦,也是有效手段。總之,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就越高。記者走訪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場、高校都已經在醒目的位置,安裝了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設備,例如清華大學今年就有341臺AED設備在校園內安裝到位。
問答什麼是「心源性猝死」?據介紹,心源性猝死又名心臟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作後突然發生的以意識驟然喪失為特徵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心臟驟停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在發達國家,心源性猝死是一種常見的死亡原因,以美國為例,每年約有25萬至40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在我國,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也在明顯增加。並且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猝死總人數也高居全球各國前列。
「心源性猝死」有無徵兆?專家們表示,「突發性」和「高進展速率」的確是心源性猝死兇險的重要原因。許多心源性猝死沒有預警症狀,一旦發生,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最快3至5分鐘即可導致死亡,但也有不少心源性猝死在發病前,身體就已經給出了預警:比如出現氣短、胸悶、胸部壓榨性疼痛、疲憊、心悸等症狀,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辦法能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呢?也有。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劉健就表示要避免暴飲暴食,冠心病患者和中老年人要忌酒;排便時不要過於用力;不要在餐後或飢餓的情況下洗澡;在運動前要做好熱身,老年人和心臟不好者避免參加競技性運動,若運動中出現胸悶、氣短等不適,應立即坐下休息;要保持心態平和,正確對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避免過度悲傷、過度驚喜等容易導致情緒大起大落的情形。另外,冬季氣溫出現大幅變化也要及時添衣,降低氣溫對心血管的影響。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航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