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沒事,我年輕。
噁心嘔吐——爺的本錢就是身體。胸悶胸痛——再不拼命就老了。……是否很熟悉,這是多少年輕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可年輕,真能抗過一切嗎?兩周前,32歲的文和(化名)在幾小時內,先後出現肚子脹、噁心、嘔吐、胸悶、胸痛、冒冷汗,以為是吃壞肚子。可突然,心跳就沒了。「天啊!」文和的母親跪在地上,用手掌不停拍地,「把孩子還給我……」她散亂頭髮,整個人陷入絕望。還有救,還有救!千鈞一髮之際,醫生咬緊牙關搶命——連上ECMO(人工心肺機),輸送生命力。1月7日,記者採訪到這場「生命戰」的救治專家——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餘紅,了解驚心動魄的戰鬥故事。須臾之間,皆為生死。
搶救文和
餘紅的回憶,有一種爭分奪秒的緊迫感,「患者是個小夥子,屬於創業者,聽他愛人說,平時很拼。上上周日,他開車帶全家來貴陽玩,給緊繃的神經松弦。」這天,文和很開心,唯一美中不足的,他總覺得不舒服,一會肚子脹,一會想吐,但症狀很快消失。幾小時後,文和覺得胸悶、胸痛,他認為年輕人「抗一下就好」。但是,沒有出現預想中的「緩緩就舒服」,反而是「越來越難受」,家人見狀不對勁,馬上將他送去最近的金陽醫院。在車上,人就昏過去。「文和,醒醒。」全家人一邊哭一邊催促司機快一點,再快一點。「來人啊,救命!」一進醫院,更糟糕的事情發生,文和的呼吸、心跳全沒了。崩潰哭喊令人心碎,危急時刻,醫生護士衝過來就地搶救,幾分鐘後,心跳恢復。「病人可能是心梗。」金陽醫院醫生判斷,要立刻做冠脈介入手術。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比較高,他們在與時間賽跑。就在這時,文和發生第二次心臟驟停,護送醫生毫不遲疑,跳上擔架床搶救,心跳又一次恢復。
給文和上了ECMO
兩度心臟停跳,醫生判斷,這是一個極其糟糕的訊號,生命與死亡就是一步之遙。他們把患者送到ICU進行溶栓治療,但文和的病情極不明朗,心源性休克導致心率失常、血壓垮了,這時再不上「終極救命武器」——ECMO(人工心肺機),文和極有可能發生第三次心臟停跳,屆時,一切晚矣。金陽醫院立刻聯繫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ECMO團隊,他們帶著設備趕到現場。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餘紅說,ECMO是一種體外循環手段,可在一段時間內替代功能衰竭的心臟、肺臟,使危重症病人獲得穩定的循環血量以及氧氣供應,保證心、腦等重要臟器對血液、氧氣的需求,為後續治療爭取時間。目前ECMO的使用並不普及,這不僅僅是因為ECMO設備昂貴,一臺成本動輒超百萬,最重要的是ECMO對於醫護團隊的專業要求非常高,「因為ECMO使用的時候可能會發生血栓、感染、多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所以需要心臟、體外循環、ICU、超聲等眾多專家一起支持。」省醫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是因為有一支精幹的專業團隊,才有使用的資格。一分鐘,十分鐘,半小時……重症監護室外,家屬度秒如年;監護室內,對正在開展生命搶奪戰的醫者而言,同樣焦灼。空氣逐漸凝固……嘀,嘀,嘀,開啟ECMO的瞬間,生命監測儀器跳動數據,好像一個信號,所有人屏住呼吸,生怕打亂了節奏。
搶救文和現場
穩了!穩了!隨著一聲驚喜喊叫,儀器上象徵著各項生命指標的數據,趨於穩定,衰竭的心臟正被機器代勞,這意味著,生命將再次延續。沒有哪一刻,更能體現這種「起死回生」的醫學力量。隨即,文和被轉到省醫救治。上機6天,他終於熬過了「至暗時刻」,醫生拔掉了氣管導管,讓他用鼻導管吸氧。接下來,將採用高壓氧,慢慢恢復。餘紅介紹,近年來,心源性猝死年輕化呈上升趨勢,「我們收治過年齡最小的心梗,只有十多歲。」心源性猝死是指由於各種心臟原因所導致的一小時內的突發性死亡,發作地點不定,人們在睡眠中、日常活動運動都有可能發生。他們突然故去,是整個家庭不能承受之痛。「嘎嘣」一下就沒了,這讓年輕人惶恐,怎麼預防?
餘紅
餘紅告訴記者,有幾類年輕人要特別注意:有心臟病家族史者,冠心病患者,「三高」患者,大量吸菸飲酒者,不良飲食習慣者。值得一提的是,因工作忙碌、精神壓力大、經常熬夜、體力透支者,會加重冠狀動脈痙攣導致急性心梗發生猝死。 「年輕人不要總以為身體是本錢,當出現腹瀉、腹脹、胸悶、胸痛時,就是提醒本錢已虧空,繼續透支,就會崩盤。」她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丹
編輯 陳茜茜
編審 劉丹 劉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