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模特:現代藝術進程中的黑人形象

2021-02-13 藝術與設計

從1794年法國廢除殖民地奴隸制到當下的漫長時期中,黑人形象在視覺藝術中的呈現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關係到藝術史的敘述,更關係到思想史的轉變,無論在審美、政治、社或者種族運動層面,諸多問題都在奧賽博物館的「黑人模特——從席裡柯到馬蒂斯」(From Géricault to Matisse)展覽中得到討論、關注或是展現。總體看來,展覽探討了三個關鍵時期:首先是1794年到1848年法國廢除殖民地奴隸制,其次是從印象派到馬蒂斯發現哈萊姆藝術復興,最後則是20世紀早期的歷史先鋒派以及新先鋒派乃至當代。三個階段又聚焦於一些核心問題:作為繆斯的黑人模特,這些模特與那些描繪、刻畫、塑造、拍攝他們的藝術家之間發生的交流對話。從這個展覽中,我們最起碼可以了解到那些在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藝術家們:席裡柯、卡爾波、馬奈、塞尚、馬蒂斯、納達爾……對這一問題的態度。

> 愛德華·曼奈(Edouard Manet),《奧林匹亞》(Olympia)

無視-無語

1863年,馬奈創作了《奧林匹亞》,這幅畫中的白人女性裸體立刻引起極大爭議,批評家們認為,一方面,他繼承了從喬爾喬內以來處理女性躺臥姿態的裸體傳統,另一方面那位女性大膽挑逗的眼神和雙手的姿勢,又灼傷了試圖偷窺的男性眼光。但是,在其身後的黑人模特,卻很少被批評家們談及,這似乎印證了後來法國藝術史家丹尼爾·阿拉斯的那本著作的名字《我們什麼也沒看見》。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莫雷爾解釋說:「其實人們並不是沒有看到那位黑人,只是不知道該就此談論些什麼。我也總是感到這位黑人女僕似乎受到藝術家格外的關注,可是要如何談論她使我迷惑。」

> 泰奧多爾(Théodore Géricault),《模特研究,在約瑟夫之後》(Study of a Model, after the model Joseph)

也許這次展覽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不再無視視覺藝術史中數量不少的黑人形象與黑人模特。同時,這次展覽也嘗試著梳理出200多年來,黑人視覺形象的脈絡與發展,讓我們在看到這些形象時不再無語。從繪畫、雕塑、攝影、電影乃至印刷圖像,黑人形象在現代藝術發展史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家的這些作品揭示出藝術史所忽視掉的很多東西。展覽整體按照莫雷爾的策展思路,尋求一種逃出藝術界標準敘述之外的角度,圍繞著作品中出現的多種多樣的黑人形象,尤其是黑人女性形象,嘗試呈現出不同的故事。

> 讓-裡奧·傑姆洛(Jean-Léon Gér ôme),Etude d'après un modèle féminin pour "A vendre, esclaves au Caire"

打破黑人被烙上歧視色彩的固有符號,重新構建其本身該有的形象,是本次展覽展現的第一個故事。在馬蒂斯的作品中,黑人形象經常出現,一幅《穿白連衣裙的女人》創作於1946年,就描繪了一位黑人女性。這是他在1930年代參觀美國紐約的哈萊姆區之後創作的,正是在那裡,他遇到了哈萊姆藝術復興運動的一些當地藝術家,也了解了這場意義重大的黑人作為主角的藝術運動。

> Douanier Rousseau,《誘人的毒蛇》(Charmeuse de serpent)

蘿拉·惠勒·韋林是哈萊姆藝術復興運動中一員,他為很多爭取民權的非洲裔美國英雄們作畫像,比如在哈佛大學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非洲裔美國人W·E·B·杜波依斯,以及靈魂歌手瑪麗安·安德森。從主題上來看,這些黑人英雄的形象改變了美國人眼中的刻板、被極大誤解的黑人形象,也給那個時期的黑人特別是黑人女性以極大的尊重、正面的描繪以及最寶貴的尊嚴。從社會意義看,哈萊姆藝術復興運動具有極重的歷史分量。本次展覽還包括哈萊姆藝術復興運動成員的作品。威廉姆·詹森關注非洲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一個黑人的現代肖像通過他的作品被真實地建構出來。

有力-自覺

> 尤金·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阿斯帕齊婭模特後的研究》(Study after the model Aspasie)

展覽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創作於最近50年,這些作品與之前那部分相比,它更有力量,風格更加多樣,也 表 現得更 多元。這 些 轉 變 也許因為藝 術 家的身份在這段時間更加寬泛,膚色的單一現象即使沒有完全消失,也早已不成為準入藝術界的門檻。尤其是黑人女性藝術家,更是由於雙重社會角色的獨特性或者差異性,激發出其作品的微妙層次。

> 讓-巴普蒂斯特·卡波烏(Jean-Baptiste Carpeaux),《為什麼生來就是奴隸?》(Why be born a slave?)

米卡琳·湯瑪斯(Mickalene Thomas)2012年的作品《一個美麗的否定》描繪了一位身著復古裝束的黑人女性,人造大寶石、非洲式假髮、以及1970年代的服裝,這是系列作品中的一張,這一系列中的黑人女性都極為性感,但畫中的她們已經完全掌握了自己的性感,不再是假象男性,尤其是白人男性的凝視對象。湯瑪斯的美麗否定不僅代表了黑人女性的轉變,也代表著整個女性全體的轉變。在展覽的尾聲,觀眾會發現,作品的呈現視角已經擴展到極為廣泛與多樣的藝術家群體以及藝術主題之中了。

> 科迪爾(Cordier),《法國人》(Homme du Soudan franç ais)

另一位60後黑人女藝術家艾倫·加拉格爾擅長從舊報紙、舊廣告中剪下黑人女性形象,然後採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闡釋她們。她的作品與準印象派畫家巴齊耶並置一處,後者的牡丹叢中的黑人模特據說就是馬奈《奧林匹亞》背景中黑人女僕的參照。黑人形象從被他者的使用到被自我的使用,這種發展越來越接近主觀性,也越來越接近她們自身的自我呈現。一種反身的反諷而非他者的材料在這種轉變中變得成熟與自覺。

藝術與設計(理論)歡迎您的來稿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東街2號

電話:010-68583578

郵編:100054

E-mail: lihongfei@vip.163.com

官網:www.artdesign.org.cn

投稿平臺:

http://ysll.cbpt.cnki.net/EditorEN/Quit.aspx

在微信中回復「投稿」可獲得投稿須知

相關焦點

  • Tim Okamura「黑人的勇敢以及面對壓迫時不願服輸的精神」
    因為這種被歧視的日子讓Okamura開始同情那些跟自己一樣的「有色人種」,基於這種同情,他開始把這種同情帶入創作中,描繪了許多帶有力量型的黑人女性。"We Can do It",當時這幅海報旨在激發女性的工作士氣,當時這幅海報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藝術作品。
  • 從奴隸到人:黑人形象的銀幕變遷
    比方說你看到一個中國姑娘跟白人談戀愛,你會怎麼想?如果是跟一個黑人談戀愛呢?內心會不會有些不一樣的感覺?對於後者,美國的電影人幾十年來一直在努力,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美國電影中的黑人形象,就會看得更清楚。哈蒂所扮演的黑人女保姆的形象正符合了這樣的描述,她滿足於奴隸制度,對自由沒有興趣,她的思想太過簡單,完全沒有發展,她是真正的勞動人民出身,在戰後卻不能沒有她的白人主人的指導而管理莊園,在早期以南北戰爭為題材的好萊塢電影中,這樣的黑人形象十分具有代表性,黑人奴隸的形象基本都是單一化、臉譜化,性格也十分簡單,如果不是十分暴躁易怒,便是像哈蒂一樣熱愛他們的白人主人。
  • 一個不服的黑人模特來戰了!
    作者:烏索就在白人模特們佔據著各大廣告牌正面,各位亞洲女性高喊著一白遮百醜的時候,一位27歲的黑人模特就不服了
  • 西方流行文化中,白人扮演黑人的歷史
    通過化妝來還原另一個種族的形象,僅僅是出於現實主義的考量嗎?跨族演出具有漫長的歷史,曾在不同國家出現,如今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大爭議? 塗黑臉演黑人又有什麼特殊的歷史包袱?「塗黑臉」(blackface)在美國有著很長的歷史,並與多種主流藝術體裁的演變密切相關。
  • 美國黑人音樂①丨夜裡的噪音:皮鞭、即興與音樂中的新黑人
    表現在增加非洲樂器和創造性地重新使用傳統配器中的歐洲樂器。這一方面,對於以非洲鼓為主的打擊樂器的重視,對之後的美國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的發展,有著難以估量的重要意義。 美國黑人在唱聖歌。 以聖歌為起點,美國黑人開始了漫長的基督教音樂改造史。這一歷史進程至今尚未結束。
  • 蘇丹的黑人模特最近在網上火了起來,美與醜真的與膚色無關
    Nyakim Gatwech,一個來自蘇丹的黑人模特,她被大家熟知不是因為她有著美麗的五官和標緻的身材。而是因為她的黑,在許多人看來,她實在是太黑了,甚至比一般黑人還要黑。在暗處的她,簡直就跟黑夜融為一體。有人打趣說,像這種背景是黑色,只有調高亮度才能稍稍看清她。
  • 《綠皮書》:從反轉藝術的顛覆與重構看待黑人與白人的友情世界
    種族平等觀念仍未深入人心,並遭到大幅度反彈,黑人地位低下亟待改變的情況引發全世界人們的關注。 通常情況下,好萊塢式電影在宣揚種族平等觀念往往採用對黑人弱勢形象進行不斷強化從而使觀眾產生共鳴,獲得同情。 在傳統西方文學中,黑人往往是「野蠻」的代名詞,他們總是一副兇狠、殘暴以及奸詐的形象,而白人卻往往與之相反,優雅高貴、至高無上。對於很多無法近距離接觸到黑人群體的人們來說,這些電影及小說便成了人們了解黑人的唯一渠道。
  • 確立「米蘭達警告」保護黑人的法官,被指責他的白人形象冒犯黑人
    厄爾·沃倫美國第14任首席大法官,領導美國最高法院作出了確立「一人一票」民主選舉制、給予黑人和少數族裔同等權利,瓦解種族隔離,推進人權平等,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大法官和司法精神領袖。其中最著名的米蘭達警告(美國警察逮捕前告訴嫌疑人的權利)「你已經被逮捕,你有權保持沉默,直到你的律師……」就是沃倫確定的,而這一具有司法裡程碑意義的嫌疑人權利保護,就是沃倫對一個黑人嫌犯的案件作出的司法裁決引申出來的。1963年3月3日,在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一名18歲的名叫芭芭拉·詹森的女孩被綁架強姦。10天後23歲的黑人青年米蘭達被警察逮捕。
  • 黑色版《現代啟示錄》!40多年後,終於有人為越戰中的黑人吶喊
    當種族議題遇上越戰創傷,這部《誓血五人組》可以看做「黑人版」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斯派克·李不惜以犧牲敘事流暢度的方式,把很多具有社會意義的黑人成員,以插敘的方式,放入到影片中。
  • 盤點5位事業開外掛的「黑人模特」,連日常穿搭都超有料!
    白人與黑人的不對等關係一直存在著,包含時尚圈也不例外。雖然現在提倡尊重與包容不同種族的重要性,但大家可以試著撈一下腦中的記憶,早在"多元化"這件事成為主流前,又有幾位黑人模特兒能夠和金髮碧眼的白人模特兒平起平坐,甚至可以登上國際雜誌封面、成為設計師的繆思女神呢?
  • 黑人胖模特被群嘲,女性內衣是穿給誰看的?
    原創 Lens WeLens「今天,一名胖胖的黑人變性女性(Fat Black Trans Woman)正在俯瞰紐約!」模特賈裡·瓊斯(Jari Johns)在推特上發布一張照片時寫道。這是她為Calvin Klein拍攝的廣告圖。
  • 《綠皮書》:黑人與白人形象的錯位,讓觀眾看到了人性最初的溫情
    故事發生地設定在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的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唐納德和託尼深入到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南部地區,兩人身上各自展現出的白人和黑人形象與傳統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兩個形象錯位的人從彼此不滿到彼此適應並嘗試改變直至最終消除偏見彼此接納,讓觀眾從種族歧視的陰雲中看到了人類平等共處的光芒和人性最初的溫情。
  • 周文姬:當代美國黑人電影中的「黑命攸關」問題
    影片仍遵循「神奇黑人」和「白人救世主」的人物關係敘事結構,9被認為是好萊塢白人救世主電影。10這是好萊塢種族敘事心靈盲點的文本表徵,無法與現實中的真實人物建立一種正確的內在關係。《綠皮書》一方面以白人黑人之間溫情式的日常互動來達到雙方之間的不斷理解,一方面,白人在黑人的藝術文學的審美薰陶中改變了對黑人的態度,這兩方面構成敘事核心,從而通過溫情與審美來掩蓋黑人的真實生存。
  • 黑人在遊戲世界中的現狀到底如何?|遊民專欄
    這類黑人形象要麼留著標準的非洲爆炸頭,要麼說話時要夾雜很多的「yo」,要麼就是在室內也要帶太陽鏡,有時甚至三者兼具。說話總是很大聲,抒發著某種「自由精神」,讓你不斷聯想起那些搖滾明星。這樣的黑人形象經常作為NPC發布任務,又或者在歡慶的場面中活躍氣氛,比如在《女神異聞錄4》《二之國2》裡。而在幾乎所有格鬥遊戲裡也都會有這麼一個黑人形象,包括《鐵拳》《死或生》。
  • 建築大師為什麼沒有黑人?
    在現代建築教育體系最完備的美國,流傳著一句話:眾所周知,建築是富人的職業。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近十年來,許多大學的建築專業的黑人學生只佔不到5%,一個班往往只有一個黑人學生;大部分的黑人形象總是素質低下、遊手好閒的。
  • 黑人在動漫中也成為了禁忌?
    在《約定的夢幻島》故事中,一名黑人形象的女性看護進入到主角們所在的孤兒院中,這名黑人形象的女性看護有著一頭捲髮,厚厚的嘴唇,而且身材強壯...這名動畫觀眾發帖子說,這名黑人形象的女性看護在顏藝的表現以及行為的表現上都過於誇張了,似乎有諷刺黑人以及進行種族歧視的嫌疑...
  • 黑人女孩肥胖過度卻為知名內衣模特,經歷離奇,甚至做過變性手術
    隨著人們的審美越來越多元化,做模特也不再只是漂亮的女孩們的專利了。但人們還是普遍認為,模特可以不漂亮,但至少必須要身材好吧!但是,近日一名美國的模特卻走紅了。她既不漂亮,身材也不好,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過度肥胖,但她卻做到全網爆紅,而且她的人生經歷也非常離奇,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模特」吧。2020年六月,某個美國知名的內衣品牌籤下了一名黑人模特。將她的照片做成了巨幅海報並掛在了紐約街頭,並配文:今天,一名肥肥的女性黑人正俯瞰著紐約!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她的名字叫傑瑞·瓊斯。
  • 擁有八分之一中國血統的黑人超模,終結白人模特時代,卻醜聞不斷
    原因很簡單,老米是黑人!時裝品牌舉起優雅的幌子,認為老米不配;廣告商們,質疑黑人的帶貨能力。老米不服輸,誓要打破這樣的局面。作為模特,老米的業務能力,堪稱一流,秀場上,源於老米的出現,時尚圈的審美,都慢慢發生了變化。大家覺得,好像黑人模特老米,很不錯啊!
  • 世界最美的黑人女模特,連牙齦和嘴唇都是黑色,但卻美得驚豔眾人
    ——愛默生 在這個世界上,審美和審醜是彼此相生而又矛盾萬分的存在,在雨果的經典著作《巴黎聖母院》中採用了美醜對照原則,艾絲美拉達人美心善、卡西莫多外表醜陋卻心地善良、其他英俊的男子大多道貌岸然,讓人不得不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美。對美的定義實在是太多,在雨果看來,善良是最大的美,而現代社會則流行一個趨勢:自信的人最美麗。
  • 為支持黑人,德白人女模特斥巨資做出一個大膽行為
    西方很多國家一直存在著種族問題,歷史上也爆發了很多黑人運動,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位德國白人女模特為了表達種族平等,不惜耗費巨資做出一個大膽舉動,那就是將自己變成黑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她到底怎麼想的。根據觀察者網報導,這名德國女模叫瑪蒂娜·比格,32歲,來自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