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94年法國廢除殖民地奴隸制到當下的漫長時期中,黑人形象在視覺藝術中的呈現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關係到藝術史的敘述,更關係到思想史的轉變,無論在審美、政治、社或者種族運動層面,諸多問題都在奧賽博物館的「黑人模特——從席裡柯到馬蒂斯」(From Géricault to Matisse)展覽中得到討論、關注或是展現。總體看來,展覽探討了三個關鍵時期:首先是1794年到1848年法國廢除殖民地奴隸制,其次是從印象派到馬蒂斯發現哈萊姆藝術復興,最後則是20世紀早期的歷史先鋒派以及新先鋒派乃至當代。三個階段又聚焦於一些核心問題:作為繆斯的黑人模特,這些模特與那些描繪、刻畫、塑造、拍攝他們的藝術家之間發生的交流對話。從這個展覽中,我們最起碼可以了解到那些在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藝術家們:席裡柯、卡爾波、馬奈、塞尚、馬蒂斯、納達爾……對這一問題的態度。
> 愛德華·曼奈(Edouard Manet),《奧林匹亞》(Olympia)
無視-無語
1863年,馬奈創作了《奧林匹亞》,這幅畫中的白人女性裸體立刻引起極大爭議,批評家們認為,一方面,他繼承了從喬爾喬內以來處理女性躺臥姿態的裸體傳統,另一方面那位女性大膽挑逗的眼神和雙手的姿勢,又灼傷了試圖偷窺的男性眼光。但是,在其身後的黑人模特,卻很少被批評家們談及,這似乎印證了後來法國藝術史家丹尼爾·阿拉斯的那本著作的名字《我們什麼也沒看見》。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莫雷爾解釋說:「其實人們並不是沒有看到那位黑人,只是不知道該就此談論些什麼。我也總是感到這位黑人女僕似乎受到藝術家格外的關注,可是要如何談論她使我迷惑。」
> 泰奧多爾(Théodore Géricault),《模特研究,在約瑟夫之後》(Study of a Model, after the model Joseph)
也許這次展覽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不再無視視覺藝術史中數量不少的黑人形象與黑人模特。同時,這次展覽也嘗試著梳理出200多年來,黑人視覺形象的脈絡與發展,讓我們在看到這些形象時不再無語。從繪畫、雕塑、攝影、電影乃至印刷圖像,黑人形象在現代藝術發展史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家的這些作品揭示出藝術史所忽視掉的很多東西。展覽整體按照莫雷爾的策展思路,尋求一種逃出藝術界標準敘述之外的角度,圍繞著作品中出現的多種多樣的黑人形象,尤其是黑人女性形象,嘗試呈現出不同的故事。
> 讓-裡奧·傑姆洛(Jean-Léon Gér ôme),Etude d'après un modèle féminin pour "A vendre, esclaves au Caire"
打破黑人被烙上歧視色彩的固有符號,重新構建其本身該有的形象,是本次展覽展現的第一個故事。在馬蒂斯的作品中,黑人形象經常出現,一幅《穿白連衣裙的女人》創作於1946年,就描繪了一位黑人女性。這是他在1930年代參觀美國紐約的哈萊姆區之後創作的,正是在那裡,他遇到了哈萊姆藝術復興運動的一些當地藝術家,也了解了這場意義重大的黑人作為主角的藝術運動。
> Douanier Rousseau,《誘人的毒蛇》(Charmeuse de serpent)
蘿拉·惠勒·韋林是哈萊姆藝術復興運動中一員,他為很多爭取民權的非洲裔美國英雄們作畫像,比如在哈佛大學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非洲裔美國人W·E·B·杜波依斯,以及靈魂歌手瑪麗安·安德森。從主題上來看,這些黑人英雄的形象改變了美國人眼中的刻板、被極大誤解的黑人形象,也給那個時期的黑人特別是黑人女性以極大的尊重、正面的描繪以及最寶貴的尊嚴。從社會意義看,哈萊姆藝術復興運動具有極重的歷史分量。本次展覽還包括哈萊姆藝術復興運動成員的作品。威廉姆·詹森關注非洲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一個黑人的現代肖像通過他的作品被真實地建構出來。
有力-自覺
> 尤金·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阿斯帕齊婭模特後的研究》(Study after the model Aspasie)
展覽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創作於最近50年,這些作品與之前那部分相比,它更有力量,風格更加多樣,也 表 現得更 多元。這 些 轉 變 也許因為藝 術 家的身份在這段時間更加寬泛,膚色的單一現象即使沒有完全消失,也早已不成為準入藝術界的門檻。尤其是黑人女性藝術家,更是由於雙重社會角色的獨特性或者差異性,激發出其作品的微妙層次。
> 讓-巴普蒂斯特·卡波烏(Jean-Baptiste Carpeaux),《為什麼生來就是奴隸?》(Why be born a slave?)
米卡琳·湯瑪斯(Mickalene Thomas)2012年的作品《一個美麗的否定》描繪了一位身著復古裝束的黑人女性,人造大寶石、非洲式假髮、以及1970年代的服裝,這是系列作品中的一張,這一系列中的黑人女性都極為性感,但畫中的她們已經完全掌握了自己的性感,不再是假象男性,尤其是白人男性的凝視對象。湯瑪斯的美麗否定不僅代表了黑人女性的轉變,也代表著整個女性全體的轉變。在展覽的尾聲,觀眾會發現,作品的呈現視角已經擴展到極為廣泛與多樣的藝術家群體以及藝術主題之中了。
> 科迪爾(Cordier),《法國人》(Homme du Soudan franç ais)
另一位60後黑人女藝術家艾倫·加拉格爾擅長從舊報紙、舊廣告中剪下黑人女性形象,然後採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闡釋她們。她的作品與準印象派畫家巴齊耶並置一處,後者的牡丹叢中的黑人模特據說就是馬奈《奧林匹亞》背景中黑人女僕的參照。黑人形象從被他者的使用到被自我的使用,這種發展越來越接近主觀性,也越來越接近她們自身的自我呈現。一種反身的反諷而非他者的材料在這種轉變中變得成熟與自覺。
藝術與設計(理論)歡迎您的來稿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東街2號
電話:010-68583578
郵編:100054
E-mail: lihongfei@vip.163.com
官網:www.artdesign.org.cn
投稿平臺:
http://ysll.cbpt.cnki.net/EditorEN/Quit.aspx
在微信中回復「投稿」可獲得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