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一度成為全網熱議話題。其中女主角之一——由江疏影扮演的王漫妮成為一個當代都市白領的範本。
王漫妮是一個標準「滬漂」族,無房無車無戶口,基本工資月入過萬,絕非真正的高收入精英,但人在紙醉金迷的大城市久了,內心難免虛榮。她為了表面光鮮,買衣服包包大多都是奢侈品,住的是租金近1萬塊的房子,寧願信用卡分期,也要郵輪升艙旅行,活得趕超中產水平。
而這種所謂的光鮮背後,其實是一種「侷促不堪」的生活:因為日常開銷太大,王漫妮連飲水機都捨不得買,每天穿著貼膠的鞋子出門,每個月所剩工資寥寥無幾……
這些不能放大的細節,讓人感受到王漫妮的酸楚。也引發我們的反思:在消費主義橫行的時代,許多年輕人也像王漫妮一樣,自身條件一般,卻控制不住買買買的欲望,甚至不惜負債纍纍,深陷消費主義「陷阱」,活成了「精緻窮」。
人類的本性就是不安於現狀的,永遠都在期待變得更好、更強、更優越。當人類實現了一個目標之後,很容易就會心生厭倦,投入下一個追求中。所以我們常說,人心最難的,就是知足。
當然,這並非完全就是人性的弱點。正是得益於這種印刻在基因中的不甘現狀、不斷提升的衝動。人類才得以生生不息,並創造當下這個琳琅滿目的大千世界。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會發現,大眾媒體廣告的「套路」也正是基於此。說直白點,就是一種抓住人性弱點的「表演」。
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車廣告。這些廣告主角大多都是一位西裝革履、意氣風華的大眾意識範疇內的成功男性,開著一部光鮮亮麗的汽車馳騁在路上,旁白說著一些聽起來非常高大上、玄乎地令人懵逼的話術。似乎在告訴你,只有擁有這樣一臺車,你才能像廣告中的他一樣成功。
如今遍地開花的電商直播,把主戰場推向了萬千女性。花裡胡哨的營銷話術,死死拿捏住人心的每一處弱點與痛點,戳中你的心,進一步掏空你的帳戶。
「用了這個口紅,你就能夠變身為斬遍天下好男人的女神。」
「用了這個面膜,你就能擺脫黃臉婆,變成超彈Q肌贏得萬千寵愛。」
這些「唬人」的話術無時無刻在刺激著我們的大腦。似乎如果我們不買這些東西,那麼就是不懂生活,不會愛自己,就會被這個世界狠狠拋棄。
然而,很多人也只是在下單的那一刻內心得到了滿足,之後的生活除了漫天的帳單,我們的生活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在這個資本化的社會,一切都離不開生意。
其實有時候,你管不住自己的錢包,真的不是你的錯。
我前段時間看過一本書《鹽糖脂·食品巨頭是如何操縱我們的》。書中講到,生存,是烙印在人的基因中的不懈追求,熱量是保證生存的最好方式,因此,人類面對高熱量食品毫無抵抗力,這並不是能靠強大意志力就能搞定的事情。
正是瞄準了人類這一「軟肋」,那些食品巨頭們,不斷研發生產由高鹽、高糖、高脂肪組合的加工食品,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操縱人們的口味,用這些對人體健康嚴重威脅的食物成為「釣餌」,引誘人們本能化地去購買,令人們產生上癮一般的效果,由此來增加「用戶粘性」形成一個死循環。
你喜歡喝的肥宅快樂水,都是食品專家用精良的算法,將一勺勺的糖與各種配料得出一個最佳配方,讓你喝下去感受到味蕾爆炸的快感,根本停不下來。你喜歡吃的膨化食品,餅乾甜點等,也絕不遠離這樣的套路。
正如《道德經》中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當我們味蕾習慣了這些加工食品過重的調味,感受閾值就會提升,從而對其更加依賴,以至於我們的飲食結構都會為之改變。
更深一次分析,這個社會塑造了「以瘦為美」的審美,對胖子毫無包容心,要求女生要精緻、身材要骨感。同時,食品商家又會不斷推出高糖高油的加工美食令人慾罷不能,只會讓人們變得更胖。這個時候,又有產業鏈——健身運動業站出來,鼓吹人們要運動塑形,「你連自己的體重都駕馭不了,還怎麼駕馭人生」,放大人們的焦慮值,榨乾人們的口袋中的最後一塊銅板。
說個很有意思的,很多高熱量的加工食品商,背後都有國際知名的運動品牌商的贊助,真的是細思恐極。
我很喜歡的一個觀點是:當事情被看到,被意識到的時候,也就有了改變的機會。
以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觀點:「我們不是在為喜歡的東西買單,而是為『精緻』這個概念買單,是因為有一個聲音不斷地在用流量和網紅告訴我們,這就叫做精緻。」
被入不敷出的虛榮堆積而來的精緻,是偽精緻,被各種營銷話術洗腦而買來的高端,是偽高端。
王陽明說過:「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物慾是人慾中最洪水兇猛的一個。套用陽明先生的話,我們能夠減一分物慾之昏蔽,便能收穫一份自在,回復良知之本體。當不被各種消費欲捆綁裹挾的時候,便能夠享受到輕快灑脫。
人們為了外在的東西,終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終失去內心的安寧,成為欲望的囚徒,淪為了莊子所言的「為物役」的狀態,實在是捨本逐末。
而人們能夠在自己的實際承受範圍內消費,在理性思維的介入下進行購買,不盲目虛榮,不焦慮攀比,內心淡然從容,保持簡單狀態,才是好的生活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