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爆火,前陣子關於劇中『王漫妮精緻窮』的話題更上衝上熱搜,引發大量討論。
所謂『精緻窮』就是指的就是雖然賺的不多,但也一樣要追求精緻的生活方式,在人前維持體面高級的生活。
哪怕因此變窮,背負著刷爆的信用卡和貸款也在所不惜。
劇中由江疏影扮演的奢侈品銷售王漫妮,就是踐行『精緻窮』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
得到公司獎勵的歐洲遊機會,卻為了能參加船長晚宴而選擇再花一萬八,刷爆信用去升艙;
穿一雙名貴的高跟鞋,卻因為害怕鞋子磨損太快,小心翼翼在鞋底貼膠;
因為負擔不起高昂的房租搬家到更遠的地方,房子很大卻連飲水機都不捨得買……
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奢侈品櫃姐,私底下卻要精打細算。
無獨有偶,除了王漫妮,劇中家境富裕的全職太太顧佳,也體現出這種『精緻窮』的傾向。
老公開了一家煙火公司,生活優裕的顧佳本沒有什麼大煩惱。
卻因為老公的公司資金周轉不靈,不得不想辦法融入更富有的太太圈,依靠太太圈裡的資源,和他們背後的大公司達成合作。
住在顧佳樓上的王太太做牽線人,帶顧佳參加了自己平時常去的太太圈聚會。
一進門,剛打了個招呼,顧佳就感受到了聚會氛圍的不一般。
在自己眼中,住著三層複式樓、動輒就要買下小行星的王太太,已經是毫無疑問的財富上層。
但到了這個圈子裡,王太太卻成了邊緣人物,只能忍氣吞聲地接受其他闊太太的冷嘲熱諷。
初次參加聚會的顧佳,特意挑選了一款自己很滿意的香奈兒限量款徽章包。
然而在放包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包與其他太太們的相比,差了幾個檔次。
每次聚會後,太太們都會一起拍一張合照。
看著別人的包最便宜的也要八萬塊,多則二三十萬,顧佳在拍合照時偷偷地將自己的包藏在了身後。
聚會結束,顧佳一一翻看太太們的朋友圈。
卻發現在他們發的朋友圈裡,站在邊緣的自己是被裁掉的那一個。
太太圈用包包來代表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暗暗標榜自己的家族實力。
為了能融入這些貴婦的圈子,求得資源置換,解決老公公司的經營危機。
顧佳提前拿出保險金,房子交給銀行抵押,七拼八湊湊齊了幾十萬,讓閨蜜王漫妮通過關係,買到了一個限量款愛馬仕鉑金包。
老公不明白顧佳的打算,問她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執著於這個包。
顧佳堅定地回答道:這不是一個包那麼簡單。它是武器。
這段劇情也讓『顧佳買包』這個話題衝上了熱搜。
有人說打腫臉充胖子不應當,不是那個家境再裝也不像。
有人說這不是一個包,這是一張敲開貴婦圈的入場名片,不這麼做完全無法融入圈子。
要探討顧佳買包這一舉止值不值得,就要從消費的本質開始談起。
法國哲學家鮑德裡亞曾經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消費社會』。
他認為,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所具有的意義。
作為手提包,鉑金包的使用價值沒有任何獨特之處。
簡單來說,一個包包的使用價值無非就是拿來裝東西。從使用價值的角度而言,你換一個帆布包也照樣能背東西。
那顧佳為什麼執著於一定要買這個限量款的奢侈品包包呢?
這就不得不談到奢侈品包包背後帶來的符號意義。
由於其高昂的價格和稀缺性,奢侈品包包被賦予了象徵財富、名利、地位的意義。
也就是說這個包的價格昂貴,是因為它背後隱含的符號意義:
由於稀缺和限量,所以能買到這個包的人非富即貴,而且肯定有強大的人脈;
由於這個包十分昂貴,所以能將這個包隨意拿著出門,還隨意放在地上的人,一定家產豐厚,家世不俗。
因此,顧佳背著這個包,消費的其實是這個包背後金燦燦的標籤意義。
所以顧佳說這不是一個包,這是她穿行名利場的武器,是她標榜自身家世財力的名片,也是她進入貴婦圈的敲門轉。
而劇裡的顧佳,真的靠著這個包敲開了貴婦圈的門。
聚會結束後的朋友圈合影裡,終於有了她的一席之地。
對比前面王漫妮的『精緻窮』舉動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升艙可以參加船長晚宴,能參加船長晚宴的人非富即貴,這對身為奢侈品銷售的王漫妮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拓展自己客戶圈的好機會。
除此之外,漂亮且單身的王漫妮也想通過這次晚宴結識有錢人,從中覓得金龜婿。
這是一項投資,而不單單只是為了表面的精緻。
所以這個升艙的消費,一樣是側重在這項服務帶來的符號意義。
昂貴的高跟鞋穿起來不僅不會比平底鞋舒服,還磨腳。
但是這種精緻能夠維持一個有品位的精緻女性形象,這樣的形象對於王漫妮的職業來說,也是一種助力,能夠讓客戶信任自己的品味和推薦,不容易露怯顯寒酸。
至於飲水機這種沒有人關注到的角落,單純就是一個使用價值的問題。既不會因此讓別人看穿自己的寒酸,也不會因為這個而影響工作。
兩相比較之下,王漫妮會選擇壓縮自己的日常支出去消費這些昂貴的東西,既不是無腦消費,也不是被精緻主義衝昏了頭腦。
她只是在權衡了利弊之後,把自己的開支做出了最有收益的安排。
顧佳和王漫妮的選擇,其實大可以看做是一項投資。
消費社會之中,每個人都物慾旺盛,但如何權衡自己的需求與商品之間的契合度,如何避開消費主義的陷阱,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對於你我來說,都是避無可避的一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