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7位教師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2020-12-23 北京大學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東蘇勃(天文和地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樸世龍(天文和地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陳興(化學新材料)、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黃芊芊(信息電子)、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講席教授謝濤(信息電子)、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系研究員宋柏(前沿交叉)、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教授楊越(前沿交叉)等7位教師獲獎。他們將與其他獲獎者一起,每人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科學探索獎」是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個公益性獎項。作為國內首個由網際網路企業設立的科技公益項目,「科學探索獎」於2018年由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獎項啟動資金由騰訊基金會資助。

北大的青年科學家們表示很榮幸能獲得「科學探索獎」。黃芊芊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僅30歲。對於獲獎,她感到非常高興:「它不僅是對我過去研究工作的認可,更是對我未來進一步深入科學探索的莫大鼓舞。」宋柏則用孟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用蔡元培「各勉日新志,共證歲寒心」來表達自己的科研和育人初心,用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來表達對「科學探索獎」設立的肯定。

陳興發明了全新的聚糖化學標記方法與成像技術,解決了糖基化活體分析的技術難題。得知獲獎的消息,他正心無旁騖,潛心思考未來的研究方向。「未來繼續利用化學方法,研究糖基化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相關人類疾病中所發揮的功能,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思路。」科學探索無止境。和陳興一樣,黃芊芊正在思考,如何進一步推動實現面向物聯網等應用場景的極低功耗電路及晶片。謝濤則希望把目前以人為主、機器為輔的協作式軟體測試發展為以機器為主、人為輔的方式,並朝著最終能「無人」測試的目標逼近。宋柏創建了北京大學開放熱學實驗室以便於「不守成規、不畏權威」地探討和分享任何有趣有用的冷熱問題,洞悉機理並拓展極限;楊越正著力探索湍流結構理論研究的新途徑,為相關重要工程技術進步提供理論支撐與應用模型。

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科學探索獎」的評審「英雄不問出處」,50名獲獎人中既有國家級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其他知名獎項。

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屆時,50位獲獎人將公開亮相,眾多國內外科學家代表也將應邀出席,共同見證這一榮譽時刻。

讓我們來認識這幾位北京大學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們:

東蘇勃

東蘇勃,本科就讀於南京大學天文系,後赴美留學,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學博士,博士畢業後受美國宇航局首屆卡爾薩根獎金資助,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自2013年秋回國後,為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微引力透鏡、太陽系外行星和超新星等研究方向上均做出了原創性發現。

樸世龍

樸世龍,北京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研究,圍繞全球變化這一重大科學問題,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氣候變化對植被的影響、植被變化對氣候的反饋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6篇Nature(4篇被Nature專文評述),15篇Nature子刊,5篇PNAS;成果入選「2009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和「2013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地球科學獎,2017—2019年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陳興

陳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院長。兼任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合成與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員。獲2014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入選2017年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Okeanos-CAPA資深研究員獎、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美國化學會David Gin New Investigator Award、國際糖複合物組織Young Glycoscientist Award等。目前的研究興趣集中於化學糖生物學。

黃芊芊

黃芊芊,現任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半導體新器件技術及應用。已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EDM與VLSI上發表論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請專利70餘項,其中國際授權專利10餘項、國內授權專利40餘項,部分成果轉移到中芯國際。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成電路3~5納米節點器件基礎問題研究」應急管理項目、國家優青項目等。曾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等數十項獎勵和榮譽。

謝濤

謝濤,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講席教授,高可信軟體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副主任,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傑出科學家,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傑出會員。曾獲NSFC海外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其延續資助、IEEE計算機協會軟體工程技術委員會(TCSE)傑出服務獎,擔任軟體工程旗艦國際會議ICSE 2021程序委員會共同主席。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軟體工程、系統軟體、軟體安全。

宋柏

宋柏,現任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系研究員和副主任,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研究員,北京市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Co-PI,以及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宋柏於清華大學師從過增元院士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師從Reddy和Meyhofer教授獲得博士學位,並於麻省理工學院師從陳剛院士完成博士後工作。宋柏在熱學領域學習研究近二十年,設計完成多個創新實驗平臺和微納器件,攻克了若干長期公認的重大挑戰。

楊越

楊越,2004年獲浙江大學學士學位,2007年獲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碩士學位,2011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隨後於普林斯頓大學與康奈爾大學作博士後研究。2013年起任教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現任教授。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現任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 -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Acta MechanicaSinica、力學進展期刊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湍流、轉捩、燃燒。

相關焦點

  • 這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2020年「科學探索獎」 14日舉行了頒獎典禮 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中 三位福建籍科學家 徐集賢、史大林、陳興
  • 我校95屆校友陳興榮獲「科學探索獎」
    陳興個人履歷:1995年7月龍巖僑中畢業;1998年7月 龍巖一中畢業;2002 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2002-2007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博士學位;2007-2010 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2010  加入北京大學;2016年晉升為長聘正教授
  • 我辰科普工作者獲「2019年上海市科學普及獎」
    原創 李佳 上海辰山植物園2020年5月19日上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召開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表彰為上海科技創新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市領導親自為兩位「科技功臣獎」獲得者頒獎,並向受到表彰的集體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
  • 河海大學2本科校友榮獲科學探索獎,人數僅次復旦浙大
    科學探索獎由騰訊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科學探索獎是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堪稱民間版的傑青,2020名單正式出爐,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300萬(五年)人民幣獎金可自由支配。
  • 「科學探索獎」1.5億元重獎50位科學家!南科院陳求穩研究員入選
    「科學探索獎」1.5億元重獎50位科學家!2020年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獎勵,用於自由開展科學探索研究。南京水科院陳求穩研究員入選。
  • 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榮獲2020年傑弗裡·傑裡科爵士獎
    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榮獲2020年傑弗裡·傑裡科爵士獎 2020-10-09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劉江來教授榮獲2019年「科學探索獎」
    近日,經過四個多月的評審,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向社會公布。50位獲獎人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從千餘名申報人中脫穎而出,每位獲獎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人民幣獎金。祝賀物理與天文學院劉江來教授獲此殊榮。
  • 北京大學2019級、2020級圖靈班開班儀式舉行
    年10月27日,北京大學2019級、2020級圖靈班開班儀式在靜園五院舉行。他希望同學們在北大學習期間保持自信,團結協作,期待從圖靈班走出北京大學信息科學的「黃金一代」。胡振江代表圖靈計劃管理委員會介紹了「圖靈人才培養計劃」的特色,由霍普克羅夫特教授、Silvio Micali 教授、Manuel Blum 教授三位圖靈獎獲得者領銜「圖靈導師」,以授課、講座等多種方式指導和培養學生;精心打造從本科到博士的全鏈條人才培養計劃,為全面提升北京大學計算機相關學科教學和學生培養質量作出積極貢獻。
  • 誠邀海內外英才參加2021年北京大學工程科學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
    2017年,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及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5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其中,力學為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為A學科。為聚焦國內外學術前沿,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討論和交流,中心將於2021年2月4-5日召開「2021年北京大學工程科學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藉此論壇之際,誠邀國內外英才加盟!
  • 北影今建校70周年 17位年逾九旬老教師獲「金燭獎」榮譽獎
    當天舉辦的紀念晚會上眾星雲集,「學院獎」和「金燭獎」也於現場頒發。在「學院獎」的角逐中,周冬雨憑藉《少年的你》獲電影表演獎,姚晨憑藉《都挺好》獲長篇劇集表演獎。「金燭獎」榮譽獎則頒給了17位90多歲老教師。
  • 深圳5位教師獲評2020年廣東「最美教師」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月17日訊(讀特記者劉良龍)9月17日,記者從廣東省文明辦獲悉,廣東省文明辦、省教育廳最近組織開展了尋找廣東「最美教師」活動。經各地推薦、專家評審、社會公示,全省50位教師日前被評為廣東「最美教師」,深圳5位教師榜上有名。
  • 2020年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教師網上交流活動:科學探究紀錄片預熱...
    2020年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教師網上交流活動:科學探究紀錄片預熱課程資源 2020-05-30 0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同仁醫院李仕明副教授獲2020年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近日,2020年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正式批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李仕明副教授獲得資助。北京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於2018年,旨在鼓勵北京地區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青年學者,立足科學前沿,開展實質性國際合作,培養造就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項目資助期限為3年,資助經費100萬/項。
  • 北京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6所在京試點高校公布「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強基計劃」錄取時,高考成績比重佔85%,校考成績佔15%。本文分享「北京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相關內容,一起來看吧。
  • 進入第10年!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2011年,北京大學獲得國際捐贈一千萬美元建立腦科學研究機構: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和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創始人兼董事長、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腦研究院創始人麥戈文先生(Patrick McGovern)於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大學臨湖軒籤署捐建協議。
  • 北醫三院舉行2020年教師節總結表彰大會暨迎新會
    2020年教師節總結表彰大會暨迎新會在五官科樓科學報告廳舉行。他表示,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同學們在新冠疫情面前更加堅定了投身醫療衛生事業的決心。從醫學生到醫生的成長道路上,同學們一定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綻放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 北京大學召開2020年招生總結暨表彰大會
    2020年招生總結暨表彰大會在國際關係學院秋林報告廳舉行。會議現場會議播放了北京大學2020年招生總結視頻,圍繞「為考生服務,對考生負責」的主題,回顧了一年來改革與疫情雙重挑戰下的招生工作。2020年是改革與探索的一年,也是奮進與圓夢的一年。展望未來,所有招生工作者將持續奮鬥,傳遞北大的理念和溫度。教務部部長傅綏燕宣讀了關於表彰北京大學2019—2020學年招生工作優秀工作和先進個人的決定。2019—2020學年,共有46位招生工作者榮獲「優秀工作者」榮譽稱號,180位招生工作者榮獲「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隨後舉行了頒獎儀式。
  •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公布!教育領域的他們獲表彰
    日前,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名單公布,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共148個。其中奮進獎25人,貢獻獎24人,奉獻獎25人,創新獎25人,組織創新獎49個單位。先隨小編來認識教育系統獲獎先進個人和單位,再一起看全名單——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名單貢獻獎
  • 北京大學工學院舉辦2020年專業宣講會
    2020年5月5日,北京大學工學院工學文化節之專業宣講會在線上舉行。工學院院長段慧玲、副院長陳正、黨委副書記張婧,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劉謀斌老師、榮起國老師,能源與資源工程系夏定國老師、徐克老師,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張豔鋒老師,航空航天工程系周超老師,生物醫學工程系李長輝老師,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王啟寧老師,學院團委書記朱俊煒與2019級本科生各班級班主任和輔導員,以及工學院2019級全體本科生參加。宣講會由朱俊煒主持。
  • 北京大學第六屆「青年幹部未名管理論壇」舉行
    城市與環境學院唐琳以北京大學283位傑青基金獲得者為研究對象,結合個人教育信息、工作信息、科研項目和論文信息進行髙層次科技人才結構特徵和學術成長過程的實證研究,探討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學術成長特徵和一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