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吸引粉絲掏錢打賞,無下限互動,懲罰花樣沒有底線;為了實現推廣效果,假扮大粉送出偽禮物;為了在網絡直播PK中獲得勝利,通過打法律擦邊球的方式吸引粉絲的注意力……
繼「直播連麥」霸屏各個直播平臺後,直播PK的誕生給直播行業扔進一塊石頭,激起千層浪。
從直播內容到推廣方式,直播PK都存在不少亂象,亟須規範。
01
花樣無底線 只為吸粉掏錢
直播PK就是在同一個視頻直播平臺上,一個主播發起對另一個主播的挑戰。兩人根據各自粉絲的打賞產生相應分數,在規定時間內分數高者就算勝者。失敗一方則會面臨懲罰,輕則唱唱歌,跳跳舞,重則洋相百出,甚至有不少涉嫌侮辱人格的「玩法」。
「在直播平臺上送禮物操作簡單,加上氛圍緊張,如果碰巧又比較喜歡這名主播,人的情緒就會被調動起來,衝動消費,未成年人尤其難以控制住自己。」一有空閒時間就會觀看網絡直播的某公司職員楊帆說。
懲罰環節是粉絲打賞和關注的另一個高峰期,所以懲罰方式不斷翻新,而這也是吸引粉絲的一種手段。
楊帆列舉了幾種「讓人很有記憶點」的懲罰方式,比如輸了的主播吃11勺鹽,生吃不喝水,還有就著菸灰水吃鹽等。
02
扮大粉送出偽禮物 賣慘博取粉絲同情
當前,主播連麥PK的直播競技玩法是刺激粉絲消費,實現各平臺主播獲利、快速漲粉的方式之一。
曾見證了被主播圈子稱為「世紀對決」的「劉二狗」與「散打哥」直播PK的北京市民白女士表示:「整場通過不斷喊叫,刺激粉絲的衝動消費心理。人在那種氛圍感染下,支付、確認完全是不過腦子的。最終這種衝動消費只能自己來買單,獲益的只有主播和其背後的平臺。」
據經常看直播PK的某汽車公司員工朱東(化名)介紹,粉絲在虛榮心和保護欲的雙重心理作用下,甚至會「被送禮物」。有的在直播PK中還會使用「扮大粉,送出偽禮物」的方式來烘託氣氛,讓粉絲們打賞。
為實現推廣效果,直播中,禮物和粉絲難辨真假。
據《瞭望》新聞周刊報導,很多時候,主播在線下把錢打給他人,讓他們用這些錢給自己刷禮物。「榜一、榜二、榜三送出的禮物金額代表了主播的身價,很多位居榜一的都是公司的人或者主播個人。」
北京市民邱先生是直播PK的忠實觀眾,他坦言,自己每次刷禮物都是因為主播的「激將法」。如果比分快要被刷下去,主播會一直喊:「好沒有面子呀,我這麼可愛,你們忍心傷害我嗎?」簡單送點禮物就能讓她免於受罰,於是每次主播開始喊話時,他就心軟了。
曾專門在某直播平臺擔任PK主播的慄子向某MCN(俗稱網紅經紀人)機構負責人學經驗,對方告訴她:「挑釁是讓對面主播受益最有效的方式。有人覺得這樣豈不是在幫對面主播打自己嗎?從表面上看是這樣,但實際上你是在跟對面的粉絲和主播建立關係,建立溝通。如果通過你的挑釁,能讓他們上禮物,就說明你能調動資源。佔據主導權,才有優勢,才有嶄露頭角的機會。」
「挑釁完就要開始拉票。如果你按第二步嘲諷了對面,那麼你這邊的粉絲就會擔心『自家面子』,萬一輸了被對面瞧不起,這一步就多了一個『集體榮譽感』,也就是給玩家一個消費理由。」慄子說。
03
粉絲入群門檻不低 收人錢財替人辦事
據了解,主播與粉絲的關係一般分為幾個層級:在直播間互動、拉入微信粉絲群、主播關注粉絲、加微信、線下互動等,步步升值。
慄子介紹說,對於有人氣的PK主播而言,其粉絲也必須有自己的名字,比如「9200」「X家軍」等,「這跟追星有得一拼。只要主播一聲令下『9200,來,直播間寫1』,瞬間就可以看到直播間被『1』刷屏」。
對於這類粉絲群,邱先生表示,其入會門檻相當高,「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都會有『粉頭』為主播進行把關篩選。一種是通過做任務達到一定量級後才能入場,另一種是直接看你為主播刷的禮物價值。一般情況下,入場費少則七八千元,多則十幾萬元。看一場直播刷幾千元的禮物並不少見」。
據慄子介紹,直播PK也是「圈粉體系」中的重要一步。「一般的步驟是,發吸引人的內容,讓大家看到;通過PK營造噱頭,固粉、通粉(吸引對面主播的粉絲);給大主播(粉絲量大)刷禮物秒榜,讓大主播甩粉(收人錢財,替人辦事兒)。」
此外,有些主播為了在直播PK中獲得勝利,甚至會通過打色情擦邊球的方式來吸引粉絲的注意力。此前,某大型直播平臺有一位女主播,PK輸了之後用打色情擦邊球的方式來接受懲罰,但很快遭到封號處理。
據了解,為了誘導打賞,平臺和主播都想盡辦法。
在某短視頻平臺,目前最貴的禮物是至尊禮炮,6666.6元/個。在某以語音為主的平臺上,平臺禮物種類繁多,最高禮物「以愛加冕」價值一萬多元。
04
網絡直播PK糟粕如何剔除?
直播PK這種方式本是為了增強直播的娛樂性、互動性,進而吸引更多網友關注,但有人為了流量和利益,頻繁在直播間上演醜陋的「表演」。
東方網評論員楊玉龍發表評論表示,網絡直播PK亂象的背後終歸還是為了利。因為主播連麥PK的直播競技玩法無非是刺激粉絲消費,而這也是實現各平臺主播獲利、漲粉最快的方式之一。
直播PK通過不斷喊叫,以及各類懲罰措施,刺激粉絲的衝動消費心理。也正如《法制日報》的報導所寫:「在那種氛圍感染下,看客支付、確認完全是不過腦子的。」可見,最終的結果是粉絲為網絡直播PK亂象買單。
楊玉龍認為,網絡直播PK亂象亟待依法規制。網際網路平臺須切實負起責任。平臺須認識到,直播PK是一種直接可以刺激粉絲們消費的直播互動,傳播範圍、影響力都會更加廣泛,越是如此越需要加強對主播的規制。對於通過打色情擦邊球的方式來吸引粉絲的注意力的主播,平臺不能縱容,須拿出規制性措施。
中國青年報評論員黃西蒙發表評論認為,外部監管力量要發揮更大作用。視頻直播PK亂象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與隨機性,但是,越是如此越應該加強監管力度,拓寬監管範圍。與此同時,要嚴格審核主播的資質,設置「黑名單」制度與退出機制,對那些涉及色情或違規誘導激情打賞的主播「一票否決」,讓那些喪失底線的主播付出應有代價。
楊玉龍認為,還須強化行業自律。儘管行業自律的約束力比較有限,也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是行業良好的自律依舊能夠「大有作為」,比如,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細化規定,通過行為公約的形式讓平臺自願採納行業規範。主播更應該強化自我約束,在直播間不能言行無底線,更不能為了利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打法律擦邊球。
網絡直播PK作為娛樂方式,需要更正經、更規範。無論是平臺還是主播,更應該多踐行社會責任。否則,只是追求讓受眾成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乃至不惜踐踏社會道德底線以及碰觸法律紅線,終歸會走向末路。當然,從受眾的角度來講,也應該理智參與網絡直播PK,對不法行為更須堅決抵制。
原標題:《網絡直播PK亂象何時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