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說到電影的交互碰撞,從《人間失格》看被嫌棄的葉藏的一生

2021-01-07 波老師看片

因為電影的關系所以再重讀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說實話感觸特別大。

翻開前言的同時,我忽然想到了那三張經典照片!瞬間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感受慢慢浮現出來,原來是那樣啊,關於身為一個人的資格,我那時滿腦子關心的是:要成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或是藝術家,是否真的都要這樣反覆詰問、懷疑,挖掘內心腐朽不堪的真實?

此時,外在世界逐漸將你風化、侵蝕,最後人成為了三張凝結的照片,還有一些瑣碎,不足以掛齒的文字,流傳到更遠更遠的地方。

其實與電影比較,小說中用兩部分來呈現更加細膩。

小說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描寫與電影真實呈現的畫面,兩者間氣氛與節奏的掌控,還有帶給讀者和觀眾有什麼樣不同刺激。

第二部分我想探討小說裡不斷出現的「自我意識」。當事情發生,小說後設地反覆檢討或是真實披露;相較電影所呈現出來的視角及秉持的態度,影片較接近傳統敘事線的手法,而這兩者有什麼實際差異?又有什麼互相呼應?

而文字與電影的交互碰撞,在《人間失格》上又有著哪些魅力?這是著重要探討的。

活著且絕望是小說的表達中心

「小說的重要性,並非在於他們以富有啟發性的方式讓讀者看到故事人物的命運,而是故事人物的命運在經過火焰燃燒後,會釋放給讀者一股他們無法從自身命運裡獲得的熱能......可以使自己那個冷地直打寒顫的生命獲得溫暖。」

這段話出自班雅明《講故事的人》其中一小章,雖然談論的是俄國作家尼古拉.列斯克夫,不過或許這段對小說的註解,更適合拿來談太宰治的文學作品。

特別是他《人間失格》中那幾近絕望、放棄存活的獨白,讓人閱讀後,反而讓人能更堅毅地面對未來的不安和孤獨。

《人間失格》這部作品在太宰治營造的灰色氣氛之下,帶了陰鬱的味道,表面上似乎顯得沉悶。仔細閱讀,會發覺它把「人性」描寫無比精彩。

與同是太宰治作品《斜陽》來比,相同的色彩氛圍之下,不同的是,《斜陽》是以書信和郵寄來呈現。但兩者都是太宰治將自己化為身故事角色。強而有力的字字句句,仿佛正對著人們傾訴著,告訴這個世界他曾如流星般的存在過。

雖然作者在完成人間失格之後便投水自盡。但故事主角大庭葉藏卻未然,太宰治就仿佛在書中得到永生般的,活在人間失格與大庭葉藏裡。

這本書的中心——大庭葉藏,故事全是以他的三篇手札來描述,因此我們感受的都是主角的視角和主角的立場,來看著他生存的世界,仿佛讀了一本活生生的「人類」那般,赤裸裸把人生的種種現實,批評的體無完膚。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趁著還沒有受傷,我想就這樣趕快分道揚鑣。我又放出了慣用的逗笑煙幕彈。」

不過看起來,《人間失格》更像是太宰死前留下的告白式的遺書,在這裡面,寫盡所有他一生對人世的疑惑,以及對活下去的絕望。

對活著的絕望、無奈而又似乎是太宰的小說中常見的主題。

然而,人為什麼會對活著感到絕望呢?

太宰治在書中給了我們答案,主要是歸咎於感到空虛感。儘管太宰治、坂口安吾等人常因書寫的主題和人性的墮落有關,所以被歸類為日本所謂的「無賴派」作家。但我認為,如果要進入這些作家的小說世界,或許不要以人性墮落的主題為焦點,而是改從活著的空虛、寂寥,來認識無賴派的作品們會更有親近感一些。

不想說大道理,而是直接直白、露骨地剖開心思的書寫方式,我想,是太宰治的小說會令人感動的一個原因。

《人間失格》的結構雖然並不縝密,思維的敘述常常講了一半,便以一則輕浮的玩笑帶過,讓人有時覺得像是在讀某個囈言囈語的文章。

可是這樣的風格正是一種自暴自棄的心靈寫照,且可以讓人感受到那些被刻意隱藏、沒臉直接表達的痛苦。

也或許每個懦弱、自暴自棄者的背後,都曾擁有過一個想要認真過活的心願。只願能以同理的方式,給予支持,或至少不要增加傷害。

大庭葉藏:我到底幸福嗎?

「人間失格」的字面意思即「失去做為人的資格」,然而最後比起失去資格,他們更像是放棄活著,不論是和情婦投水自殺身亡的太宰治本人,或是成為廢人的故事主角大庭葉藏。

無法做為一個普通的人,可能是太宰治和他筆下葉藏的共同困境,有很多文章都在分析這樣的人格障礙,從精神科的評論,到字裡行間的人性探討。

什麼是「做為人的資格」?我想你看完這本書都不會知道答案。

「他人的眼光就是自己的地獄」這句話出自存在主義的法國哲學家沙特。同時這也十分呼應《人間失格》中的劇情。

正如太宰治在裡面寫道:

「我到底幸福嗎?從小很多人都說我很幸福,可是我卻總覺得自己活在地獄裡,反倒那些覺得我很幸福的人好像都沒有什麼痛苦,生活地很安樂。」

有時因相信一個人而欣喜,有時被自己的相信所傷而悲痛。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誰也不能保證下一步會走到什麼地步。因為太害怕受傷而避開幸福,或許爬得越高真的會跌得越疼。

從小看盡了一切的醜惡的葉藏,一個強顏歡笑的少爺,如同行屍走肉的一生。為了不被接踵而來的殘酷所傷,一生扮演著小丑般的角色。

對太宰治來說也是這樣吧,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帶走一分負擔,即便是幸福。因為他終究發現了,人類這個物種太脆弱,連他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因此所傷害。

幸福,或許可以讓人自在地生活,去追求自己嚮往的人生。

但是,「幸福」的形象,從某種角度來說,使人無法成為自己。

因為形象,是透過視覺與想像所形成的重擔,一旦人無力回應畫面的要求,便會導致認同感的匱乏。加上葉藏又很害怕信任他人,遂使他時常陷入生不如死的人生。

對人類的行為無法理解,和世人的幸福觀似乎大相逕庭,這是葉藏對自己的描述。

從小,就算是自己的家人,也猜不出他們有多痛苦、腦子裡想些什麼,只覺得害怕,無法忍受尷尬的氣氛。

然而葉藏逐漸發現,要暫時消除對人類的恐懼,煙、酒、娼妓都是好方法。他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揮霍掉自己念書天分、家境優渥的本錢。

因為害怕而總是矇混掩飾,一直不斷逃避人類的生活,最後孤立無援。

其實許多人就像葉藏一樣,帶著相同的面具,被相同的人看穿,之後崩潰。自己曾經不可觸及的過去,連自己也不想為瘡疤上藥,因為懼怕再次想起,寧可假裝它的不存在。

欺騙自己的內心,一切沒事。謊言說久了也會變真的。

但那只是表面上。心中的結不會因此就消失,只是自己用謊言把傷口覆蓋著,時而隱隱作痛,那種壓抑,只有自己知道。謊言成了盲點,不自覺得悲從中來,不解著為何他人看來都如此可怕。甚至,遺忘了何為單純,何為善良。

覺得每一個人都要傷害自己,但其實捅自己一刀的人,一開始就是自己!表面的美麗,內心其實已經腐爛,讓旁人不解到最後走上悲劇的人為何發生在你身邊。

電影含蓄深刻的「死亡」之吻

(1)、

電影的前後場景都在咖啡廳,似乎呼應書裡的前言與後記,做了另一個乍看之下是現實,隔離出故事本身之外的時空。

導演荒戶源次郎並沒有強調書裡本來藉由第三人撿到手記來闡述故事,而是用線性的時間軸,從腳色的童年開始,小孩皮笑肉不笑的模樣埋下陰鬱的基調,也在一開始看出主角出身家境富裕的大戶人家,悠遊在女人堆裡怡然自得,到了中學時期,竹一是第一個識破他的人,不改日本志怪色彩,竹一的出現突兀並令人發噱,後來大喊妖怪那一段也令人莞爾。

就拿前半部分來說,小說裡平淡如實地描寫,在電影裡的畫面與節奏掌控都還滿恰當並引人入勝。讓人忽然想到村上的《挪威的森林》。

《人間失格》的電影版讓我覺得整體風格是一致的。

畫面很舒服,雖然還是免不了有些片段的剪輯太過跳躍或是直接,反而少了書裡每一手記那種繁瑣、心情記事的觸感,太過蒙太奇且隔離,演員也很難表現出原本角色那些掙扎或是內心的情緒反應,不過就整體來說,這部電影還算能讓我沉浸在太宰治所創作的世界裡。

大概是因為影像比文字來得令人有記憶點的緣故,我覺得影片似乎比較著重主角「我」與不同女人周旋的畫面,當然書裡的絕大篇幅也幾乎在寫這一部分。

就像竹一所說:「你絕對是個會讓女人迷戀的人!」

這樣一句庸俗不堪的話語,卻像預言一般纏著主角葉藏的一生。

但是電影裡大量進出茶室與銀川酒樓的橋段,讓我感覺情節有點直白不經修飾,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藥店老闆娘那一段情愫,帶著一點病態、互相需要的愛,其他部分讓我沒那麼有共鳴。

另外,述說擁有處女之心的妻子被人侵犯,也讓我覺得有點隔靴搔癢。

文字的樸實與簡略可以讓我們去思考,然而電影或者舞臺劇就會讓我們更期待他的戲劇手法,倒也不是多誇張化或是改編,而是期待導演的獨特手法是否會帶給我更多樣的感受。

有學者曾說過:

「被搬演過那麼多次的經典文本,為什麼從古到今還是會有人想一看再看,那就是因為觀眾期待導演有新的刺激,任何一個藝術創作一定都包含著創作者有想說「什麼」的衝動,而那個「什麼」被著重放大,或是以另一種意想不到的形式來傳達他在作品裡所感受的。」

對我而言,《人間失格》讓我有種恰到好處的觀後感,不多也不少,恰如其分,空間、氣氛的掌握都很不錯,重點提要,最後以一張主角從年輕到蒼白了頭的憔悴照片來呼應原著所提及——怪誕的死相,沉靜的結局畫下句點。

日本的民族性造就了他們的書寫或是電影總是有著含蓄、蘊藉的情感,看似平淡,如小說中將「死亡」輕如鴻毛地被提及,然而文字可以這樣地描寫。

也正是因為在一本書裡作者建立了那樣的世界觀,所以讀者可以去相信裡面的不寫實。但電影以寫實畫面呈現,尤其又面對文本本身劇情線並不起伏有致,相比我更期待導演能更風格化。

或許可以用人物特寫的定格,像照片的形式留下角色心內音的拍子;與電影《挪威的森林》相比,我不太確定由主角的旁白持續交代著前情提要,是不是讓人有一邊聽小說原生的錯覺。該怎麼處理異國這個背景,如何抓住精隨與整體氛圍,是值得探討的點。

(2)、

其實任何一個藝術創作一定都包含著創作者有想說「不知所云」的那種衝動。

在《人間失格》裡,即是太宰治不斷現身述說的自我檢視。

雖然小說本身出現前言跟後記,特別製造出並不是作者本人的錯覺,但是「手記」的形式本來就是繁瑣而口語,讀者容易認同,且又跟太宰治的生命經驗幾乎不謀而合,因此我理所當然將之視為太宰治自己反覆檢視人生的自傳性小說。

跟電影最不同的地方,導演荒戶源次郎的拍攝視角,站在第三人稱的觀點,小說的「我」的想法不見了,抽離出來與觀眾一起觀察,然而細節不夠細緻,導致很多「我」在小說中提到有趣的點反而可惜了。

像是文中不斷出現「搞笑」的因素,可以推論主角外顯的人格特質反而是常出糗、討人歡心的模樣,那種故作姿態的笑即假裝使得他這樣的人形成矛盾的形容詞,時而被看穿的銳利眼神會刺痛他,讓他戰戰兢兢,但是世人卻總是喜歡他這樣的面貌,爾後「世人」的概念又被他摒棄,反覆後設地撻伐。

在電影裡主角完全只能「演出」他內在的心理狀態,就是一個鬱鬱寡歡的憂鬱少年,這是有點可惜了,讓角色少了層次,似乎也不那麼像「人」,手記有趣的形式即是在於我們可以從文字看出其思考脈絡,又如他與崛木交往,明明心目中是那麼樣藐視且不以為然,將之視為凡人一般沒有掛在心上。

然而最後卻成了他的手下敗將,像這樣有趣的「人的自我價值崩解」也是很難在電影裡所看到的。

臺灣編劇紀蔚然曾提過:「現在的你們要抑制住在劇本中後設的衝動,因為你們還不夠格,真正的後設是徹底了解後,反覆檢討並提出反擊,不是打了就跑。」

太宰治在作品中不斷提到人之所以為人,所謂世上做人的真理等等,藉由這樣反覆論證、思辯的過程,他想理出生命的意義,自己存在的理由,卻更暴露自己的脆弱,面對那些地獄般的人間無可奈何。冷靜分析的做每件事的理由。

「我和一個年長於我的有夫之婦相約殉情,這件事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

開始從遠因拓展到近因,極有意識地自我檢視,面對自身不堪毫不隱藏,似乎就差快要跳出來說:「看哪!我多麼喪失作為人的資格!」而這樣譁眾取寵的叫囂,顯露了他所說:所謂「廢人」是個喜劇名詞,他的一生都在取悅別人,當然包括了這本書的讀者。

或者進一步說,意識到了空泛,其實也是對生命的後設。

但是遠離了當下,人處在沒有奮不顧身的狀態下就會不安,我們無法後設,因為人都需要苟且偷生的一個意義。這麼想或許很悲觀,就像太宰治總是調侃自己身處地獄,然而當我們這麼想的同時,或許會發現所謂語言、文字也是我們對於當下的模擬與詰問,那些也是不可靠的信仰,頓時你發現沒有什麼是值得相信的了。

於是我們重新說服自己,這一切的模擬是有意義的,或許我們依靠的工具不可靠,但是相信自己正在奮不顧身投入什麼,然後我們的確正在投入;相信著某種空泛,然後保持著這樣的空泛繼續行走下去。

悲劇從何而來?

「相互欺騙,卻又神奇地不受到任何傷害,就好像沒察覺到彼此在欺騙似地。這種明顯的、問心無愧而又豁達地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類生活中比比皆是。」

太宰治在此想問的便是:為何人總是不能坦然地作為自己呢?

當然,這也是讀者和觀眾想問的。

葉藏的悲劇在於他從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社會、人心潛藏著陳腐、虛偽的一面。

而這種狀況,即便他很會逗人笑,也無法改變。

成人後,當他需要幫助而去求助朋友時,他才發現常常找自己出去遊玩的朋友,原來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只是想藉機利用自己的錢財請他花天酒地。

但即便朋友被他看穿了,他也沒勇氣責罵,因為葉藏很喪氣地認為就算自己戳穿朋友的真面目,朋友大概也只會毫不愧疚地表示他對自己的輕蔑。

《人間失格》最悲慟的地方在於,太宰治從來不直接描寫主角的絕望。

他只是不停地描寫葉藏天真單純的疑問還有一直不段否定自己的想法、想辦法討好人與逃避人的行為,最後是他對人們行為的想法(通常十分負面),並承認他人對自己負面的評價。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看著一個人在你面前拿著刀不停地自殘自己,血流了滿地,他卻一直笑,嘴上叨念著自己各種匪夷所思、連惡作劇都稱不上的罪行,然後說上一句「這沒什麼!」而眼角不時淌下一滴滴不容易被見到的淚水。

我也時常這樣想,這個人真的是一個神經病。就像很多人對《人間失格》中主角的想法一樣。

然後拋下這本小說,去尋找更有益的書籍。但也可以往另外一個方向想,究竟是被自己的絕望折磨到多慘的地步,一個人才會有這樣的行為?由此,會更能體會何謂《人間失格》的狀態吧!

在故事結尾的後記,曾經認識葉藏、喜歡葉藏的人在看過這些手稿之後說:

「我並不認識寫下這份手札的瘋子」、「人要是變成那樣就沒救了。」

其實很耐人尋味的是,太宰治的另一部小說《小丑之花》在某種程度上和《人間失格》大相庭徑。

兩部著作主角同名,都叫做大庭葉藏。也因此有人說這本小說是《人間失格》的雛形或是寫作原點。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小丑之花》並不像《人間失格》有著那麼沉重、負面的氛圍,反而整篇小說常常流露輕鬆、自然快活的氣息。

但是在這些流暢、自然甚至讓人好笑的描述裡,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各種隱密、潛藏的陰影,轉徊在這些人物的內心與動作的細節裡。

殉情在太宰治的文學裡一直具有一種特別的地位。

在這裡,小說透過對愛意的暗示、猶豫,表現了一種至深的寂寞,還有人們想要透過殉情獲得救贖的渴望。

米蘭·昆德拉曾說:

「認識是小說唯一的道德...而小說的精神是複雜的精神。每一部小說都在對他的讀者說——事情遠比你想像得還要複雜。」

換言之,小說的精神是為了讓人認識一種複雜。太宰的文字雖然十分直白,甚至俗氣,卻充滿細膩的心思。《人間失格》與其說是在描寫一場悲劇的萌芽,但他更像是在帶領我們認識一種想要拋棄世俗,鳳凰涅槃的重生之感。

《人間失格》真的是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強烈推薦。

相關焦點

  • 人間失格|葉藏:失去為人資格的我活在人間,亦身處地獄
    我是顏小二,帶你用不一樣視角看世界。顏小二述哲文《人間失格》誠然是一部帶著憂傷氣息的作品,但作品中深入心底的憂鬱氣息往往比浮於表面的歡愉更讓人印象深刻。《人間失格》雖然憂鬱,可這本小說裡對人性的思考卻十分深刻,而書中第三手札下半部分葉藏信賴能力和憂鬱能力的喪失亦是發人深省。
  • 電影《人間失格》:生而為人,對不起!
    同樣說了,"生而為人對不起"的松子(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她的扮演滑稽和一生追尋是為了得到父愛和別人的愛,她自始至終沒有得到,但是她從頭到尾都在奮力的追愛,毫無保留的投入。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大庭葉藏則是因為"這妖怪就是我",所以排拒愛。
  • 人間失格:經典新看,豆瓣8.5分,動漫版著名小說家太宰治的一生
    人間失格:經典新看,豆瓣8.5分,動漫版著名小說家太宰治的一生說起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這個小說應該很多人都曾聽過並看過。太宰治是日本的著名小說家,在完成《人間失格》這部自傳體小說後,自己也跳玉川上水自盡。
  • 蜷川實花將拍攝《人間失格》電影 小慄旬減重飾演太宰治
    蜷川實花將拍攝《人間失格》電影 小慄旬減重飾演太宰治時間:2018-12-04 13:3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蜷川實花將拍攝《人間失格》電影 小慄旬減重飾演太宰治 日本女導演蜷川實花(《狼狽》《花魁》)將拍攝電影《人間失格》,小慄旬飾演太宰治。
  • 太宰治《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圖片來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平時比較喜歡讀書,一年大概讀個100本左右,今天跟大家推薦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人間失格》可能很多朋友都聽過《人間失格》,這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最著名的作品這部遺作,被認為是太宰治一生遭遇與心路歷程的映射,所以也被認為是他的半自傳體小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太宰治曾引用的名句,《人間失格》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所代表的意義。人間失格的意思是「喪失做人資格的人」。
  • 《人間失格》妻被欺,讓葉臧重陷深淵,太宰治的文筆也太細膩了
    說到《人間失格》,讀者也很難繞開它的作者太宰治。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是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他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一起並列為戰後文學的巔峰人物。不過說來可惜,這三大人物沒有一個能壽終正寢,同時這也是日本文學的一大特色。現實中的太宰治和他書中的主人公葉臧都選擇了年輕時離開世界。太宰治的離去至今是文學界的謎題,二十世紀日本作家頻繁赴死,令人難解。
  • 《人間失格》再拍電影版 小慄旬版太宰治造型曝光
    《人間失格》再拍電影版 小慄旬版太宰治造型曝光 時間:2018-12-03 17:02:14
  • 小慄旬*蜷川實花《人間失格》:喪到極致的一生
    這次上映的電影題材是根據太宰治先生的生平改編而來的,具體講述的是太宰治創作《人間失格》的過程,同時還將涉及太宰治和深愛他的三個女人。電影在事實的基礎上加以虛構的形式來描繪。太宰治說到《人間失格》,先科普作者太宰治。他的一生真真是極致到絢爛的喪。殉情、妓女和酒。
  • 成長中的彩色丟掉了,葉藏的生活是灰暗的,讀《人間失格》小說
    葉藏的家庭人口很多,有男男女女的僕人,老的,少的,不過在他心裡都不是好人。葉藏的父親是做官的,這在葉藏心裡毫無感覺。 摘自《人間失格》太宰治著
  • 人間失格劇情介紹講的什麼 小慄旬飾演太宰治為戲瘋狂
    《人間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說,通過三張照片和手記展現主角葉藏是如何在人間一步步成為異類的故事。葉藏的一生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中,葉藏的一生是個大寫的悲劇,而悲劇的源頭是整個社會。葉藏知道人間的虛偽,人間的欺騙,也深深體會過箇中滋味。  他知道人間的黑暗,所以對人間產生了牴觸感。
  • 電影《人間失格》中葉藏的顏值究竟有幾分?
    今天繼續《人間失格》中三張照片背後的故事,照片中男主公到底長什麼樣子?作者評價青年時期的葉藏有著令人驚愕般天壤之別的轉變。總而言之,就是個翩翩美少年。截至當時,我還從未看過哪個青年有著如此怪異的美貌。涉及綜藝節目,舞臺劇,音樂劇,電視劇等2010年2月,主演根據作家太宰治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片《人間失格》,之後該小說開始以生田鬥真形象作為封面版發行。因該作品銷售量突破超過10萬部,生田鬥真的形象登上了角川文庫所有太宰治作品的封面。劇照這部影片,整體都在水準之上,尤其攝影。
  • 《人間失格》翻拍電影後,為何慘得6.1分?
    就在去年,《人間失格》同名電影在日本上映。但縱觀豆瓣評分,原著每一個翻譯的版本均在8分以上,甚至高達8.9分。而改拍後的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和3個女人》卻慘遭滑鐵盧,豆瓣評分只有6.1分,評論區更是不忍直視。
  • 《人間失格》:人間不值得,不如隨心而欲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發表於1948年,這是一部關於太宰治青年時代的自傳小說。太宰治用細膩的筆觸,告白了自己前半生。在《人間失格》發表後的數月,太宰治便自殺身亡。這本充滿極致頹廢氣息的作品,卻大受年輕人追捧,直到今天。說句實話,讀完《人間失格》後,陷入一種壓抑狀態是通常反應。
  • 生田鬥真《人間失格》電影版:喪到極致,看完絕望
    日本的小說家中,太宰治是在中國最有名的之一,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也是國內最被人所熟知的日本小說之一,2010年,為了紀念太宰治誕辰100周年,這部小說曾被拍成過電影,由生田鬥真主演,今天部屋君來安利這部電影。
  • 二次元的《人間失格》
    九月小慄旬有部電影是《人間失格:太宰治和3個女人們》,雖然是講的太宰治的生平經歷,但也是對太宰治故事的再一次還原。這個月,有一部科幻動畫也在致敬太宰治,今年是他誕生 110 周年,這部動畫的名字是《HUMAN LOST 人間失格》,這周末會在日本上映。
  • 太宰治:人間失格|所謂世間,不就是你嗎?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在自己的住屋牆上寫了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裡非常訝異:這個人,把做人的資格看得非常的莊重,同時又多麼地憎恨自己。很快,我就知道這句話的原作者是日本作家太宰治。1948年,太宰治的遺書裡寫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然後太宰治自殺身亡了。這已經是太宰治第五次自殺了,他終於成功地殺死自己了。
  • 電影《人間失格》青年時期的葉藏繼續小丑的表演,處處細節
    葉藏想到的辦法:一,24小時監視竹一,看他是否告訴其他人他假裝搞笑。二,討好竹一,成為他的獨一無二至交。三,祈禱竹一死去,但是沒有想過殺死他。不言而喻,意料之中,葉藏選擇了第二種方法,討好竹一,籠絡人心。在和竹一的交往中,借竹一之口,說出來二大預言。「你啊,一定會迷死那些女生的。」
  • 《人間失格》行為的可恥,未必能夠完全掩蓋內心的善良
    或許,讀完第三遍《人間失格》之後,你會不自覺地為葉藏辯護。看多了催人奮進的心靈雞湯,才明白:葉藏鴕鳥式的生活才是自己內心真正的嚮往。或許,可以為自己亦或是為葉藏找一個別人不會認同的理由:行為的可恥,未必能夠完全掩蓋內心的善良。
  • 好書推薦 |《人間失格》,書裡藏著每個人的自我
    所以,江湖上一直有一個傳說:無論差異多大的兩個人,如果恰巧發現對方也在看《人間失格》,立馬就有了幾分惺惺相惜的味道,可以列入知己備選欄。《人間失格》仿佛一種暗號,在一屆又一屆的年輕人中傳遞。從小到大,我始終擺脫不了孤獨和傷感,我始終渴望愛與被愛,卻始終事與願違,深淵般的迷惘和絕望,漸漸將我吞噬,我一次又一次傷害了我愛和愛我的人,我自暴、自棄、自虐,直至喪失了做人的資格……我是葉藏,這是我的真實故事。願這些苦痛掙扎,成為你的良藥,去愛這世間萬物。
  • 以電影詮釋最高的孤獨:蜷川實花的《人間失格》究竟會講述什麼
    2018年的12月,蜷川實花導演的電影《人間失格》殺青,該部電影由小慄旬主演,飾演日本無賴派代表作家太宰治。和之前2010年的《人間失格》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並非改編演繹小說中大庭葉藏的一生,而是演繹太宰治的生活,《人間失格》小說誕生背後的秘密,以及他與他生命中三位女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