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祖宗的技藝在兩岸弘揚
1月13日,陳金旺在窯谷工作室。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1月13日,陳金旺在窯谷工作室粉碎紅土,為製作陶器準備原料。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1月13日,陳金旺在窯谷工作室製作陶器茶具。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1月13日,陳金旺在窯谷工作室製作陶器茶具。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1月13日,陳金旺在窯谷工作室點燃柴燒窯,燒制陶器茶具。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1月13日,陳金旺在窯谷工作室柴燒窯擺放待燒制的陶器茶具。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1月13日,陳金旺在窯谷工作室為陶器上釉。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他當過拳擊手、當過記者,10年前卻投身柴燒陶器創作,57歲的臺灣陶藝家陳金旺用「不走回頭路」定義自己的多彩人生。燒制過璀璨奪目的天目盞、返璞歸真的「鐵定」系列茶壺,如今他將精力更多投注到兩岸陶藝交流中,希望將老祖宗留下的陶藝技術傳承到兩岸各地。
「兩岸之間的陶藝交流我已經做了八九年了。」在臺中市沙鹿區的窯谷工坊裡,陳金旺告訴記者,「我走過南方,比如海南;也到過東北,那個地方叫遼陽。」
2019年他兩赴遼寧遼陽,5月參加遼陽市冮官窯博物館開幕展演後,7月又在當地開展柴燒講習和實地教學。
「大陸南方的陶瓷行業比較發達,東北從事這樣工作的人比較少,所以他們對陶藝的認知相對較低。」陳金旺說,現階段他在東北主要教的是如何燒窯,從基礎技術教起,下一步則準備將老祖宗傳承下來的許多釉色的燒法教給他們。
「祖先的智慧從陶藝興盛的宋朝一直傳承下來,我現在使用的技法和對在地材料的選擇使用也是傳承。」陳金旺指著窯谷所在地大肚山的紅土告訴記者。過去,臺中大肚山巖礦紅土被視為低溫土,主要用來製作紅磚。陳金旺打破「低溫不能為器」的限制,嘗試以它為漿釉和化妝土製作柴燒茶器,這也成為他柴燒作品的一大特色。
陳金旺表示,大陸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陶藝通過取材不同的土質、採用不同的燒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內涵豐富的傳統茶文化也為不同材質的茶具提供了廣闊舞臺。「宜興紫砂享譽國際,用紫砂壺喝起茶來真的非常好。大肚山的紅土也是自有特色,因為透氣性好、石英砂含量高,適合泡發酵茶、老茶。」
2018年初,陳金旺曾將臺中大肚山紅土和海南陶土融合在一起,經過4天3夜1300攝氏度的高溫燒制後,呈現出如同太陽光芒般的釉色。
今年3月,他將再次前往大陸教學,希望從觀念、技術及在地文化推廣等方面提升東北陶藝水平,將先輩留下的陶藝技術更好地傳承下去。
一隻茶碗融兩岸
陶藝師陳金旺在工作室進行陶藝創作。
臺灣臺中市陶藝師陳金旺近年來採用當地獨特的陶瓷所需原料大肚山紅土作釉料,並採用柴燒工藝技術,製成天然精美的陶工藝作品,為陶藝世界吹來藝術新風。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一隻茶碗上,來自臺灣中部的紅土,與來自海南的陶土融合在一起,經過4天3夜1300攝氏度的高溫燒制後,呈現出如同太陽四射光芒般的釉色。
被譽為柴燒「魔法師」的臺灣陶藝家陳金旺手捧不久前燒制出的這件作品說:「我常常去大陸交流,接觸到大陸的藝術家、大陸的土,我想用兩岸的土做一個嘗試,在我自己的窯中燒出不同的表現。」
「人親,土親,兩岸一家親,希望兩岸的土融合在一起,能放射出像太陽一樣燦爛的光芒。」陳金旺說。
在陳金旺位於臺中市沙鹿區大肚山的窯谷工坊裡,他用當地的紅土燒制的各種茶器粗獷古樸,別具一格,茶器上的釉色有的如星光熠熠生輝,有的如瀑布傾瀉而下,或藍、或白、或黃、或綠……
1963年生於臺中梧棲小鎮的陳金旺曾做過拳擊手和記者。他從小愛玩泥砂、塗鴉,並顯露出美術的天賦。大約10年前,他從一名業餘陶藝文化人轉為全身心投入柴燒茶器的藝術創作。2010年陳金旺在大肚山高處成立窯谷工坊,開始鑽研柴燒大肚山紅礦泥漿釉。
他發現大肚山不同地層的泥土,耐火的溫度有所不同。「大肚山的紅土原來是燒磚用的,這裡的土比一般陶土含有更多的鐵元素。鐵是釉料最重要的成分,可以產生色彩。」
經過鑽研,他將紅土製成泥釉,經柴燒高溫熔融,使得紅土變成彩色,為茶器穿上了彩衣,也打破了過去人們通常認為低溫土不能成器的觀念。
陶藝師陳金旺在工作室進行陶藝製作。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因紅土有豐富的微量金屬元素及石英矽砂,在4天3夜1300攝氏度高溫柴燒中,木灰經由高溫熔融於壺坯形成天然釉彩。」陳金旺介紹說。
如此形成的釉彩表現出藍色星空般的效果,在業內贏得了「藍星天目」的美稱。而陳金旺嘗試將紅礦土與青瓷釉融合的「藍瀑青瓷」,則猶如狂瀉的藍色瀑布而得名。
「窯溫與窯內氣氛都是『藍瀑』形成的關鍵,但是燒制的失敗率相當高。」陳金旺說。
他還使用取自臺灣南部由地底層冒出的火山泥燒制出黃色結晶斑點與白色毫絲,仿佛「螢光流瀑」。
由於天氣乾濕不同,窯內複雜的氣氛難以控制等因素,陳金旺燒制出的作品每一個都不一樣。
陶藝師陳金旺在工作室查看新出窯的陶藝作品。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由於我採取的都是礦物釉,燒制出來的陶器不如化工釉穩定,只能依靠經驗燒制,每一次都沒有辦法預測燒出來是什麼樣,常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最令人感動的。」陳金旺說。
越難表現的,陳金旺越喜歡。但有時也會損失慘重,有一次他使用了含鹽分過高的木柴來燒,連續燒了四窯都失敗了,釉流了一灘,陶器的蓋子都黏住了。「即便是特別成功的作品,再重複的成功率也只有五成,人力難以控制,這就是柴窯的特別。」陳金旺說,這種不確定性讓他樂在其中。
在燒過大肚山的土、日月潭魚池鄉的土、高雄田寮的火山泥等臺灣各處的土後,陳金旺最近又從福建帶回釉礦,準備做新的嘗試。他還建了一座可以急速升溫、更加環保的新窯,嘗試雙面燒法。
陳金旺熱衷與大陸陶藝界開展交流,作品六成銷往大陸,包括北京、福建、遼寧、海南等地。2017年11月他還應福建博物院邀請舉辦「天然泥的釉惑」茶器展,推動兩岸紅土燒制盞器的交流研究。
兩岸「釉惑」裡的收穫
陳金旺與其柴燒螺絲側把金螺壺。(圖文/中時電子報 陳惠珍)
臺灣陶藝師陳金旺取出來自臺中大肚山的紅土,福建陶藝師陳艗取出來自建陽水吉的紅土。兩人交換紅土後,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共同製成一個茶器胚胎。
「天然泥的釉惑——陳金旺柴燒茶器展」18日在福州舉行。閩臺兩位陶藝師認為,兩岸紅土的交換交融是一種美好的象徵和期許。「人親,土親,一家親」。
「做陶瓷的人不去建陽,是種很大的遺憾。」陳金旺在辦展前特地跑了一趟福建建陽。
中國陶器有幾千年歷史,其中,釉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是一項特殊的成就。兩宋時期,福建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燒制的黑釉瓷器「建盞」受到追捧,盛極一時。
作為建陽區建盞非遺文化傳承人,陳艗帶著陳金旺探訪了建陽水吉宋代古窯址,觀摩了龍窯建盞工藝。「我們討論泥料配方、分享燒窯技藝,一見如故,有說不完的話題。」陳艗說。
「建陽水吉土好、木材好,燒制建盞得天獨厚。」陳金旺感慨,建陽水吉紅土含鐵量達到8%至10%,而臺中大肚山紅土含鐵量只有約6%。另外,建陽用松枝助燃,這也是臺灣沒有的。
雖然大肚山先天條件不如建陽,但令陳金旺引以為豪的是,他自己取材大肚山紅土,利用獨特的窯燒技術,也闖出了一片天地。
過去,臺中大肚山巖礦紅土被視為低溫土,主要用來製作紅磚。陳金旺打破「低溫不能為器」的魔咒,嘗試以它為漿釉製作柴燒茶器。
「建盞講究兔毫、油滴、鷓鴣斑等釉色紋樣,而我的柴燒作品比較在乎色彩。」陳金旺說,臺中的紅土沒有建陽的好,只能靠窯變改變色彩,此次展覽自己帶來約百件柴燒茶器,釉色各具特點。
傳統制陶過程中,陶藝師會使用匣缽防止草木灰等物質汙染胚體和釉面。但陳金旺不用匣缽,而是利用草木灰含量和落灰方式的不同,讓釉面產生一定的玻化現象,燒制出別具特色的茶器。
陳金旺說,這些茶器在臺灣獲得認可,最高峰時,一窯茶器賣了上百萬新臺幣。但他注意到,購買自己作品的臺灣消費者比較有限,「大陸市場很大,我必須走出去。」他說。
陳金旺頻繁往來大陸。2015年,他成為遼陽職業技術學院美術系客座教授。學院一位80後大陸老師專門到陳金旺的臺中工作室學習了2個多月,後來成為遼陽知名的陶藝師。
今年,陳金旺到海南和天津進行兩岸陶藝交流,現在是海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和天津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他希望為更多年輕人傳授傳統技藝。
這也是陳艗孜孜努力的事情。從事建盞技藝10多年,他希望兩岸攜手讓傳統文化「傳下去、傳出去」。如今,這方面已初見成效,在福建商學院金融系任教的「80後」臺中女子廖文如,得空就從福州趕到建陽,已經跟陳艗學了半年多制陶技藝。
此次親見閩臺兩位「陳老師」交流制陶技藝,廖文如格外開心。她認為,建盞文化要更多交流,發展創新思維。「閩臺血濃於水,親上加親,可作為堅實的第一步。」她說。
特寫:一位臺灣「土人」的陶藝世界
陶藝師陳金旺在工作室整理陶藝作品。臺灣臺中市陶藝師陳金旺研究制陶工藝20年。近年來,陳金旺就地取材,採用當地大肚山巖礦紅土作釉料,並採用柴燒工藝,製成別具一格的陶工藝作品。新華社記者劉軍喜 攝
陶藝師陳金旺在工作室檢查陶藝作品。新華社記者劉軍喜 攝
54歲的陳金旺是個「土人」。7年前,他舉家搬到臺灣沙鹿鎮的大肚山,就開始悉心研究起這裡的土。
用鋤頭挖出一鏟鏟的土,再攪拌、過濾、沉澱,這是陳金旺在大肚山的日常。
處於臺中盆地沿線的大肚山主要出產紅土。這裡的紅土因耐火溫度低,是臺灣紅磚塊的主要礦源,也被許多陶藝師用來做油滴釉料。但對於像陳金旺一樣的陶藝師,大肚山紅土不耐高溫,很難用來燒制陶器。
不過,經過反覆嘗試,陳金旺發現了大肚山紅土的獨特個性——富含鐵質等金屬元素。這讓他想到了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南平地區的水吉紅土。
水吉紅土以含鐵量高而聞名。用水吉紅土為胎底,以及同樣高鐵質的釉料為著色劑,經高溫燒制的茶碗釉色黝黑,俗稱建盞。
建盞是宋朝皇室的御用茶具,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以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的釉面風格為人所知。
「水吉紅土的含鐵量為8%至9%,而我們大肚山的紅土含鐵量也高達6%,用它燒制的茶器甚至可以吸住磁鐵。」陳金旺說。
經過無數次嘗試,陳金旺發現不同地層的紅土耐火溫度並不同。於是,他開始用大肚山紅土進行柴燒,成為臺灣目前唯一一位不混土、用大肚山全紅土燒制茶器的陶藝家。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在沒有煤炭、煤氣或電等資源之前,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
陳金旺用大肚山紅土柴燒的茶器風格獨樹一幟,純礦物釉燒制的釉彩效果更是變幻莫測。尤其他在過去建盞油滴效果的基礎上,燒制出仿佛藍色星空一樣璀璨的釉質壺身,被冠以「藍星天目」之美稱。
「古時,釉的來源取自含有金屬氧化物的泥礦及植物灰,但隨著科技進步,天然泥釉幾乎被化工釉取代,難以控制溫度的柴燒也被電窯所代替。」陳金旺說。
「用電窯和化學釉可以保證一整批產品統一的效果,但缺點是比較制式化,沒有礦物釉柴燒開窯的驚喜感。」陳金旺說,「不過,柴燒由於有各種不可預知的因素,失敗率高,有時失落感也很大。」
在制陶之餘,陳金旺經常往返大陸與臺灣,致力於推動兩岸在陶藝方面的交流。
今年1月,他把自己的作品帶到海南,參加「瓊臺陶藝交流展覽會」,得到很高的評價。而下半年,他將再次受邀赴瓊,幫助當地的黎族改進位陶的技藝。
「海南黎陶已有6000年的歷史,但他們制陶仍然沿用露天燒制的方式。我們一般窯燒的溫度都高於1200度,而露天燒制最多只有800度,燒出來的壺根本沒辦法用。」陳金旺說。
為了更好地改進當地制陶工藝,陳金旺已著手研究海南陶土的特性,並將其與大肚山的土混合,看看能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希望能將自己柴燒的經驗與當地陶土特質結合,對黎族傳統制陶技藝進行優化和改進,從而讓這一門古老手藝繼續傳承,並煥發新生。
作品展示
引金入甕
罡龕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柴燒作品
柴燒作品
柴燒羅漢
木馬老爹
神聽
守護神
慈光普照
智慧之光
好運到
(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