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江湖人稱星爺,是上世紀80,90年代炙手可熱的喜劇之星,後來轉行做導演,拍出來的影片大多也是精品,他的影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是很多00後也看過周星馳的經典代表作。他以喜劇在香港電影裡站穩腳跟,無釐頭的表演影響著鄧超為代表的許多演員。
但我們在看他的影片時,真的是看懂了嗎?星爺的片子經久不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你可以在每一部影片裡都能找到哲學內涵,他的影片要二刷三刷才有韻味。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電影是《食神》,這是一部他的高分代表作,在爆笑喜劇的外表下,誇張的服裝,另類的場景特效都構成了這個影片獨一無二的神話。
一般來說星爺開場就屬於底層小人物,最後在自身的努力下實現了自我價值的角色,與之相反,《食神》這部電影是一個明星隕落後東山再起的故事。用食物這樣最基礎的生理需求引入,實現角色最後的自我價值,但影片不是「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故事是圍繞食神這個稱謂展開的。
影片中的三樣美食:雜碎面、爆漿撒尿牛肉丸、黯然銷魂飯,也擔任了影片中構架主題的任務。首先我們來看看雜碎面,影片中,廚神做不好一碗雜碎面,這裡面的配料也是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寫照:他的廚藝並不精湛,人品不好,管理團隊能力不強,德不配位。
第二道美食牛肉丸出場時,角色已經走到職業生涯的低谷,於是牛肉丸是一個轉運的契機,這裡運用了誇張的特效:從牛肉丸裡迸濺出許多的肉汁,這時廚神也拾回了重新開始的勇氣。最後一碗銷魂飯,很明顯這裡是升華主題的關鍵性食材:在用心烹飪的過程中,找回自我。這也是影片對片名《食神》的定義。
做菜如此,廚神自然也明白了做菜的關鍵不是擁有多麼華麗的材料,完美的工具,只要用心烹飪,一碗叉燒飯也可以很美味。故事是常用的敘事結構,有起幅落幅,大家看過周星馳的其他電影也能猜出結局,但更需要每個人明白的是,片中出現的三道經典代表性的菜背後代表的不僅僅是史蒂芬·周在影片中的階段,它們影射的也是每個普通人必定會經歷的路程。
楊德昌說「電影的發明讓人類的生命延長了至少三倍。」我們在《食神》中看到的一分鐘可能是我們好幾年的縮影,看電影不是只看情節,而是我們看完之後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之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