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動漫愛好者,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刷完了,今年同題材的《姜子牙》怎會錯過;很多人都有類似心態吧。宣傳彩蛋裡壞痞的哪吒和端莊的敖丙都在,還有胖嘟嘟的太乙真人;其實有哪吒在劇中承包笑點,這部劇就夠了。
持續按捺著沒去影院,想先通過看看風評和網絡打分再去。在觀望和等待中,新聞聯播有了它的消息,微信端、微博端,其他新媒體都接二連三的推送了;也許是因為在意,所以「此花一時明亮起來」。(王陽明心學的小故事:「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大致意思是你沒有在意的時候,花兒本是如此豔麗的景象,因為你的在意,使花兒在你心中提高了美感,在眼中也就變得更加豔麗。)
中年男人的姜子牙還挺另類的,於是就去刷完了電影。給我的感覺是:不能劇透,但是值得去看的一部電影。對於年輕人,具有堅定心中信念的效果,帶著疑惑去看,比如姜子牙為什麼沒有被封神?兒時就有過這個想法,他的功勞應該是最大的,還親自主持了封神,自己為何沒有撈到一官半職?
對於中年人,《姜子牙》的劇情與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刀鋒》等名作有著相同的觀點。中年人也會迷惘啊,誰道不惑之年必然是穩定的生活?任性、倔強這些在年輕人身上才能看到的標籤,因為步入中年失了庇佑,這些標籤也不見了。生活的結果沒人來扛了,最後都是自己頂著,工作中、生活中都謹小慎微。唯有借著酒後放飛一會兒,還要靠攢私房錢來換取這麼點機會。看著劇中的頹廢、落魄、眼中無光的姜子牙,這不就是當代許多中年人的處境嘛!
坐著大屏幕前,一直找對標影評所說的內容,劇中卻沒有能對號入座的情節;也許是每個人的經歷與閱歷不盡相同,能共鳴的地方也少吧。
如何不老套的講故事,要刺激觀眾來換取票房成績,現在的電影完全靠劇情靠IP其實也挺難的。《姜子牙》還是採用了「善惡是非對錯」這一套,但它卻說「惡」也是「善」的一種,只是「不善」的一種表現,所以世上無人有權評定所謂的「惡」。劇情大概就是這麼個觀點吧。
姜子牙一把年紀了,有些事情過了四十歲也沒給整明白,於是帶著疑惑拉著一個小姑娘就上路了。沒整明白就對了,都沒禿頭謝頂,說明壓力還不夠。於是為了真相的姜子牙就把他師傅給捅了,誰讓師尊口中說著天下蒼生為重,行為卻待蒼生萬物為芻狗呢!推倒了站在頂點評判對錯的神之後,三界及人間才有了真正的太平。沒有了戰火,那花兒多香啊!那天兒多藍啊!那水兒多清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劇中的姜子牙給整明白了!
封神項目是師尊的,眾弟子都是項目的執行者和受益者,推翻商紂得到了相關封賞,最後壓軸的眾神之長是封給姜子牙的,結果師尊非得弄一個儀式,帶著中年人謝頂之前最後的倔強,姜子牙連帶著把項目最終也給攪黃了,好在之前的人都封賞完畢,已經位列仙班盡數履職去了,最後就剩他自己沒成功封神。無所謂啊!心中無憾事,人間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