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發配的犯人,為什麼路上不跑?

2020-12-23 自說文史

我們看水滸會發現,一些好漢在被逼上梁山前,都曾被發配到遠地方。比如林衝、朱仝、盧俊義、宋江、武松、楊志等,發配之地,近的也有五百裡,遠的有幾千裡路,甚至是幾乎沒有生存希望,號稱死亡之地的沙門島。一路上,他們吃盡苦頭,甚至還有被奸臣、衙役害死的風險。

我們看古裝劇也會發現,很多人哪怕被發配到令人聞風喪膽的寧古塔,也依舊是遵命前去,從沒想過反抗或者跑掉。

明明知道前途無望,甚至面臨生命危險,為什麼這些被發配的犯人,中途不跑呢?為什麼都沒嘗試跑,或者說根本沒想過跑掉呢?是他們太笨了想不到嗎?

永遠不要覺得古人笨,被發配的犯人之所以半路上不跑,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他們不能跑,當然他們也不敢偷跑。

首先,犯人不能偷跑

我們看影視劇會發現,犯人被發配時,可不是吃飽喝足,全身自由的狀態,相反,他們不僅要帶著枷,有時候還得戴鎖住雙手的鎖,甚至還要戴腳鐐。

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刑具枷,起初很長很長,可以長達「一丈六尺」,足有三四米長。後來唐朝改小了,但依然有一米六七左右,跟身高差不多,戴上之後,行動很不方面。最關鍵的是,這種枷很沉重的。

根據《宋刑統》記載,「諸枷大闢重二十五斤,流、徒二十斤,杖罪十五斤」。由此可知,死囚犯戴二十五斤的枷,流刑(就是發配)等罪犯戴二十斤的枷,而被杖的犯人,也要戴十五斤的枷。即使後來宋徽宗增加了一種輕枷,是宋代最輕的枷,但是仍然有十斤重。

十斤,看起來不重,但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戴一下試試。別說堅持半天,就是兩小時,人都受不了。如果再加十斤呢?如果每天都要戴呢?其痛苦可想而知。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別急,還有呢。

被發配之前,監獄會給你洗漱打扮嗎?會讓你吃飽喝足嗎?會給你加油鼓勁嗎?都不會,他們只會給你一種東西——打板子。

沒錯,發配之前,犯人還要被被打板子,或者叫杖刑。輕者十下二十下,多的話四十下或者更多。幾十下看起來也不多,但是,下重手的話可能三下就青紫出血,十下就皮開肉綻,打二十下重杖,甚至可以要了你的命。

不信你看看水滸,鐵一般的硬漢也吃不住。

武松被張都監陷害後,挨了幾十下板子,違心招供了;魯智深行刺賀太守被抓,直接說不要打壞他;宋江寫了反詩,想裝瘋賣傻,打一頓之後老老實實說實話了。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當然不是。

想想你進了監獄就能審判、判刑然後發配嗎?不可能的。起碼也得呆上一陣子,享受一下監獄單間牢房(或者多人牢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精神狀態不好的話早就崩潰了。一段時間後,哪怕就是180斤小胖子,等發配時也得掉幾十斤肉。如果不幸,你可能還會染上重病。

這下差不多了,想像一下此時犯人的狀態:被折磨了很久,又挨了板子,然後再帶著枷鎖上路。這種狀態,別說普通人,就是施瓦辛格估計也得掉半條命吧?

其次,犯人不敢跑

在發配的過程中,並不是只有犯人自己,而是有幾位公差一路跟隨,他們手執水火棍,高興的時候對你也許只是打打罵罵,不高興可能直接把水火棍往犯人身上招呼了。這可不是說謊,因為古代押送犯人很累。

今天押送犯人,可能還會坐著車。但是,古代沒這種待遇,都是靠走路去,哪怕發配到三千裡路外的沙門島、寧古塔,也都是步行。

而且古代的路可不像今天的公路那麼好,想想山路崎嶇、叢林險惡,甚至還有熊虎等猛獸,身後還跟著幾個虎視眈眈的公差,犯人怎麼敢跑?

退一步說,即便跑掉了,又能去哪裡呢?一旦逃跑就會被通緝,過關要憑證,進城又沒錢,怎麼生存都是問題,除非躲在深山老林裡?可是,正常人又豈能在山野中活下去?

進城看到有人罵林衝,說他應該帶著老婆逃跑,去隱居,這樣才能躲避高俅的迫害。實際上,這種情況不可能的,不要覺得隱居舒服,陶淵明在山裡種地的苦日子,誰都知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結果還是「草盛豆苗稀」。

相關焦點

  • 古代被發配的人為什麼中途不跑?
    現代古惑仔打架要蹲監獄,宋代也不例外,而且狄青的處罰更嚴重,被除去民籍,發配充軍,這就屬於流放了。至於為什麼是充軍,而不是流放。因為當時正在和西夏對峙,大有一副:「西北大舞臺,能打你就來」的招聘狂潮。而狄青臉上的刺青,就是被發配充軍的時候,刻在臉上的,宋代名為「打金印」,為的就是避免犯人逃跑,跑了也是沒有用的。
  • 古代押送發配邊疆犯人的官差千裡跋涉,為什麼還認為是個美差?
    古代經常會有一些重犯或死刑犯會被發配到邊關地區,這些人大多是一些達官貴人,功臣等等,犯了罪後而受到懲罰。發配邊疆也顯示皇恩浩大,對他們的一種恩澤。這些被發配的犯人需要經歷長途跋涉、條件惡劣的環境,有的吃不了苦會死在半道上,即使有幸到達了目的地,也很難在惡劣的環境裡生存,基本都是有去無回。古代犯人被發配邊關,衙役是必須要押送的。首先,被發配的犯人必須有人看管,防止逃跑。
  • 古代發配女囚犯,來回幾千裡,為何衙役要「搶著」去押送?
    古代的時候有一種刑罰叫做「流刑」,也就是把犯事的人給發配到最為艱苦的地方,或者是讓他們去充軍打仗,或者是讓他們到邊疆種地。總之,哪裡艱苦哪裡有戰事就會被把這些罪犯發配到哪裡去改造。秦漢的時候,一般罪犯都是被發配到蜀漢,也就是今天的四川。
  • 害怕死刑 其實古時候的發配邊疆才是極刑啊
    經常聽到電視上古代皇帝說的一句話:死罪可免,活罪難赦。那不判死罪,犯人會被怎麼處理呢,可以說,這個處理是比死還難受。那就是超越生死的刑罰--發配邊疆。相信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什麼不就近蓋個監獄,非得讓兩個公人押著犯人到千裡之外去,三個人一路上吃喝拉撒得花多少錢啊。
  • 古代犯罪被流放的人,為什麼沒有偷溜,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而且他的妻子是長公主,兩個兒子年輕有為,為什麼沒有想辦法將他救走。但真實的結果並不是他不願意逃,而是沒有辦法逃。簡單來說,你所能想到的事情,大臣和皇帝早就已經想清楚了,為了避免這些逃犯中途逃跑,也制定出對策。在古時候有一段時期,那些被流放的犯人都會佩戴枷鎖。身上帶了非常重的手拷和腳鐐,再加上如此沉重的枷鎖,在這樣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能力將枷鎖掙開,或者帶著枷鎖逃跑,根本不可能。畢竟這時的生活不是武俠劇,也沒有人會有內功。
  • 古代的犯人被流放,押解衙役也要同行幾千裡嗎?原來地位這麼低!
    中國古代有很多刑罰,我們經常能在現在的影視作品裡看到秋後問斬、株連九族、流放三千裡之類的刑罰
  • 古代衙役為啥喜歡搶著押送女囚犯去邊疆,不嫌勞累?原因不簡單
    在古代,懲罰犯人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絞刑,斬首等等,往往手段殘忍,令人後怕。
  • 發配「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就是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放到一個放心的地方。清朝的刑法相較古代已經文明許多,諸如車LIE、剝PI、凌CHI之類早已推出歷史舞臺,罪大惡極的就直接給個痛快——砍TOU。但如果罪不至死的怎麼辦?那就「流放」。 講講被流放的美食大咖蘇先生: 「流放」當然不是讓犯人去享福,必須要送去不毛之地,讓他體驗極端的惡劣環境。
  • 古代如果有女犯人被流放人間煉獄寧古塔,為何衙役都搶著押送呢?
    在古代,如果有大臣犯了重罪,那他的親屬也是逃不了干係的,這叫牽連九族。但由於九族牽連的人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被斬但是會被千裡流放,別以為流放可以逃過死刑,其實千裡流放更是讓人生不如死。千裡流放都會選哪些地方呢?流放就是為了折磨那些犯了罪的犯人,讓他們在路上一定會感到後悔 。
  • 為什麼說犯人都不願意去?真相更容易讓人接受
    但如果讓犯人在「處斬」於「流放」之間做選擇,出於求生本能,多數人還是會嘗試活下去的機會。在古代,被流放之人多數是從犯,或是受主犯牽連。以謀反為例,一般主犯會被滅三族,而那些並沒參與其中的族人、親信則會被流放處置。當然,也有一些罪不致死的主犯也會被流放。而且流放不代表就是死路一條,反而翻身的機會還很大。
  • 古代重犯為何不判死刑而發配邊疆?究其原因竟是如此,古人套路深
    從很多的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重犯被發配邊疆的場景,他們的罪名大都非常的中,但為何判死刑而發配邊疆呢?這樣的情況在明朝非常的普遍。他們經常把一些重犯送到很是遠的地方,讓他們在那兒那裡勞動。宋朝更甚,他們直接會把重犯給關到一個島上,讓他們在那裡勞作,可是朝廷為何要如許做呢?
  • 「人間地獄」寧古塔,清朝女犯人寧願自盡也不願前去,到底多可怕
    引言: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對"流放"這個詞絕對不陌生,雖始於秦漢時期,但直到清朝才開始流行起來,而且被規範化、細節化,雖然不是死刑,卻比死刑更加可怕,流放首先意味著長途跋涉,最低在半年以上,一路艱難坎坷,很多人都直接死在流放的路上,連目的地都沒有到。
  • 「人間地獄」寧古塔,這個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究竟有多像煉獄?
    流放是古代處置犯人的一種手段,被流放到荒涼邊疆的犯人往往會因為缺乏食物和遭遇野獸而喪生,命運極為悲慘,因此很多犯人寧願被斬首也不遠被流放。畢竟斬首之後就沒有了痛苦的折磨,但是流放要經歷長途跋涉。在沒有交通工具的古代,光是到達流放之地就要歷時很長時間,路上的艱辛不言而喻。到了流放之地等待他們的還是沒有盡頭的關押和折磨,真的是生不如。在清朝有一個專門流放女囚犯的地方——寧古塔,據說被流放至此的犯人九死一生,很少有能活下來的。
  • 為什麼一聽到流放寧古塔,有些人直接就嚇得腿軟?
    然而就算是如此,很多的滿人自己都不願意去寧古塔,為什麼?就因為這裡極端的天氣。在《吉林通史》之中是這樣記載寧古塔的:「是時寧古塔,號荒徼,人跡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嶺,萬木排立,仰不見天。亂石斷冰,與老樹根相蟠互,不受馬蹄。
  • 通緝令在古代中的有用嗎?官府:看最後一句,誰也跑不掉
    如果有人犯罪逃跑了,官府會發出國家逮捕令,給犯人畫像貼在各個城門上。然而,古代的繪畫技巧過於抽象,有時候很難讓人看懂畫的是誰。比如《水滸傳》中,魯智深殺了關西鎮後,看到一群人圍著逮捕證指指點點。魯智深起初並不知道,就上去看了。剛擠進去,還沒看清楚寫的是什麼,就被老金拖走了。他甚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可見,那種畫像,兩個犯人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更別說別人了。
  • 這種古代刑罰,女犯人寧死也不願受罰,而男犯人想受罰還得花錢!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古代,罪犯受到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在古代的眾多刑罰種,以「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最為著名,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寧古塔是什麼塔,為什麼很多人寧死都不願去
    寧古塔不是一座塔,也沒有塔。清朝也經常發配犯人和犯人家屬到寧古塔當差或為奴穩定邊疆。 流放寧古塔是一種流刑,古代五大酷刑之一。就是把犯人發配到寧古塔做奴隸。清朝前大多流放到南方苦熱蠻荒之地。清朝主要流放北方像寧古塔這種苦寒之地。據說很多被流放的人路上就被豺狼虎豹吃掉了。好不容易到了寧古塔卻不是苦難的結束,而是開始。
  • 警察開車抓犯人為什麼要鳴笛,不害怕犯人逃跑嗎?
    為了打擊違法之人,古代地方都專門設有衙役,捕快主要負責將他們捉拿歸案,到了現代社會,警察局取代了衙役,而警察就充當著捕快的角色。很多影視作品都會涉及到警察的題材,他們起著維護社會正常運作的作用,在打擊罪犯時猶如天降神兵,尤其是大量警察駕駛警車外出執行任務時,就會伴隨著熟悉的警笛聲,在人們日常出行的通道上飛馳而過,觀眾們看得那叫一個熱血。
  • 為啥監獄裡沒有獄警,犯人卻都不敢逃跑呢?犯人:你跑給我看
    說到監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所熟知的監獄,通常日子過得都是十分苦的,通過一些做「苦力」的方式,讓這些曾經犯下過罪行的人改過自新。不過在世界上,有許多非常奇葩的監獄,讓許多看到甚至聽聞這些監獄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