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如果有人犯罪逃跑了,官府會發出國家逮捕令,給犯人畫像貼在各個城門上。然而,古代的繪畫技巧過於抽象,有時候很難讓人看懂畫的是誰。
比如《水滸傳》中,魯智深殺了關西鎮後,看到一群人圍著逮捕證指指點點。魯智深起初並不知道,就上去看了。剛擠進去,還沒看清楚寫的是什麼,就被老金拖走了。他甚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可見,那種畫像,兩個犯人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更別說別人了。真的能這樣抓人嗎? 除了畫像,逮捕令通常還包含犯人的基本信息,如年齡、出生地等。眾所周知,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口音。如果一個人貿然逃到其他地方,很容易被人察覺。因為當時人口流動性不大,一個外地人很顯眼。另外口音不一樣,違法者有罪,容易被懷疑。
其次,在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也不可能通過身份證來驗證身份,但是有一種東西像是生身份證,叫路引或者叫度牒。一個人要進入一個城,需要出示身份證明。特別是有搜查令的時候,大門口的警衛會仔細排查,所有可疑的人都會被抓起來仔細審問。
最後是因為通緝令上的最後一句話。古代官府為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幾乎每一張通緝令最後一句都寫了懸賞金額。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的誘惑是巨大的。因此,為了獲得賞金,很多人專門幫助政府抓捕逃犯,獲得賞金。
一般獎勵至少兩千銀子,古代窮人家只要有二兩銀子就能活一年。如果你有一千兩銀子,省著點花,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一輩子。所以很多人特別注重拿到政府的銀獎。任何可疑的人都會向官府報告。也許他們真的抓到了通緝犯,他們會無憂無慮的吃喝。
因此,在古代,雖然沒有攝影技術,肖像是抽象的,但基本的特徵已經存在。再加上獎勵,犯人根本跑不掉。除非這個人沒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