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都那麼醜,為何還能捉到犯人,官府:那是電視劇騙了你

2020-12-25 騰訊網

看過古代的電視劇的人,總會看到一個場景就是,官府要是捉拿一個人的時候,都會讓官差們拿著一個畫像去捉拿犯人,或者張貼一個告示,上面畫著人頭,然後就是在底下寫出這個人的年齡,和相貌特徵,可是每當我們看上面畫的人,都會覺得這人都畫的這麼抽象了,你確定你能捉到人?其實也對,我們現在攝像頭這麼高清,捉個人都費事,你畫這麼抽象,有啥作用啊。

其實我們冤枉古人了,有的時候,不是官府畫的抽象,而是電視劇的道具過於簡陋,隨便找個一塊錢畫五張的業餘選手就給拿來當道具了,自然你覺得畫的不像了,當年戰國時期的伍子胥過昭關,由於畫像太過逼真,楚國到處是抓伍子胥的人,急的伍子胥一夜之間白髮都出來了,所以說古人這畫像技術其實還是很高的。

當然這古人也不是光靠著一個手段來捉拿犯人的,他們還有其他的技術手段,其一就是保甲制度。

這項制度就是把一個地方劃分為好幾塊,然後把每一塊的人劃分為一保甲,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區,如果又犯人逃到這個地方來,而一保甲的人都沒有揭發的話,那麼這個地區的人都會受到牽連,這就是當時的「保甲連坐制度」,所以一旦有犯人出現在陌生地方的話,很快就能讓村民認出來,舉報,所以罪犯還是不容易藏匿的。

在一個就是有捕快和線人,當時古代的人基本是沒有啥電話和監控器啥的,所以專門有專業的捕快和線人,這些人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只要看過一面犯人,基本上再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會認出你來,這個群體在古代的時候是很龐大的,而線人也會四處的秘密打探消息,比方說茶館和酒樓,還有旅店這些容易出現犯人的地方,一旦出現情況,就會立即通知官府。

再一個就是路引。這個玩意兒就是現在的身份證,這個東西在秦朝的時候就出現了,這玩意還是商鞅發明的,拿著這個過關卡,住店。至於這個東西上面寫的是啥,無非就是你戶籍地方,屬於哪個甲,然後就是你的大體外貌,一旦你犯了罪,你的相貌住址就被暴露了,大夥也就知道了,你拿著這個路引就很容易被發現,至於有人說假冒,路引上有官府的印章,這個東西古人還是很難複製的。

相關焦點

  • 古代通緝令這麼醜,怎麼還能捉到犯人,官府:因為電視劇在騙你
    所以如果要符合現實的話這句話應該是這麼說的,某某我賞你幾千兩銀子你趕車過來拉一下。另外就是如果裡面出現嫌犯畫像,一般都畫得比較醜,更離奇的是這樣居然都能抓到?對於這個疑問,當時的官府會告訴你:因為電視劇把你給騙了!
  • 古代通緝令的畫像那麼抽象,如何抓到罪犯?你看最後一句寫了啥
    看過古代電視劇的朋友們,相信大家都看到過這一場景,就是官府在捉拿犯人的時候,都會讓衙役們拿著一張畫像去捉拿犯人,並且將這張畫像張貼在牆上,讓群眾們都看一下,利於抓到犯人。但是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通緝令都是又醜又抽象,那麼官府又是如何捉到犯人的?
  •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你知道嗎?
    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格的,如果你觸犯了法律,很難能逃脫法網。平常了解歷史,除了能從相關書籍中獲知,影視作品也是可以體現的。喜歡看古裝戲的小夥伴可以經常看見,古代想要抓捕犯人,通常都是當地衙門派人手在大街上通過張貼罪犯"畫像"找人,這就是所謂的"通緝令"。
  • 古代通緝令很抽象,為何還能抓到逃犯?擦亮眼睛看上面13字寫的啥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從千古名句中就能看出來,古代對罪犯的逮捕能力很強,一旦有人犯了罪,古人就會張榜發出「通緝令」,最後總能逮捕到犯人。
  • 古代沒有照相機,僅憑通緝令上的畫像,官府該如何追捕逃犯?
    不過,就算有畫像,以中國古代的畫像技術,要把通緝像畫得像是不可能的,因為通輯像不可能坐在哪裡等你慢慢畫,只能是找見過通緝犯的人來口述長相,畫師畫起來完全是憑感覺的。所以,古代的通緝令上的畫像一般都不靠譜。甚至於在宋代以前,由於印刷術並不普及,通緝令一般都沒有畫像的,主要靠文字描述,常說的「海捕文書」之類的就是現在的通緝令了。
  • 古代「通緝令」大多人看不懂,且畫得很籠統,真能抓住犯人?
    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罪犯的身份一旦被確定,警方就會將他的姓名,年齡,性別,長相等基本信息通過網絡發布,在網上迅速傳播,警方就可以迅速追蹤到逃犯的蹤跡。可是,在什麼技術都不具備,什麼東西都沒有的古代,該怎麼去追蹤抓捕犯人呢?並且,雖說那時也有通緝令,可古代「通緝令」很多人看不懂,且畫得很籠統,真的能抓住犯人嗎?
  • 通緝令在古代中的有用嗎?官府:看最後一句,誰也跑不掉
    如果有人犯罪逃跑了,官府會發出國家逮捕令,給犯人畫像貼在各個城門上。然而,古代的繪畫技巧過於抽象,有時候很難讓人看懂畫的是誰。比如《水滸傳》中,魯智深殺了關西鎮後,看到一群人圍著逮捕證指指點點。魯智深起初並不知道,就上去看了。剛擠進去,還沒看清楚寫的是什麼,就被老金拖走了。他甚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可見,那種畫像,兩個犯人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更別說別人了。
  •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丨古代通緝畫像如此簡陋,為何還能抓到犯人?
    通緝令,本意指公安機關為依法通緝抓捕罪犯所製作的法律文書,它適用於抓捕在逃人員、越獄人員、犯罪嫌疑人等。現代公安機關更是憑藉著清晰的通緝畫像,精準抓捕犯罪人員。然而令我好奇的是,古代衙門一沒有現代先進的監控技術,二沒有大量從事抓捕犯人的捕快,那麼古代衙門又是怎樣抓捕犯人的呢?別擔心,古人的智慧可不小,他們為此特地製作出了「通緝令」,相傳古代第一份通緝令還與伍子胥有關。
  • 古代「通緝令」緣何百試百靈?你看上面寫的13個字,誰都跑不掉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通緝令究竟有什麼特別,為何它就能成為一個抓捕犯人的最有效方法? 第一我們要知道的是,古代繪製通緝令的畫師都是有兩把刷子的,儘管我們平時從影視作品中了解到的通緝令讓人哭笑不得
  • 古代通緝令真的可以抓到人?官差:你看看最後那句話,跑不掉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都奉行一個行事準則,那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過還是有一部分人會以身試法,並且還妄圖逃脫法律的制裁,這些人自然也就是我們口中的逃犯,官方也會專門發布通緝令,來逮捕這些犯人。
  • 古代通緝令如此抽象,為何能讓犯人插翅難逃?你仔細看上面13個字
    在許多人的認知之中,古代的司法機構缺乏現代這樣系統性的查案人員,以及直接有效的證據鏈,因此認罪之人極少。而逃犯的話,也很容易在古代這種情況下逃脫。因為古代一沒有監控,二畫像也基本畫的都不像,這樣的情況下基本是抓不住逃犯的,是這樣嗎?
  • 古代通緝令畫像壓根不像,如何抓罪犯?官差:你看最後那句寫的啥
    古代不像現代那麼發達,有網絡作為技術支持管理國家,那麼作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還能維持2000多年,說明統治者所用的管理制度,一定不簡單。所以古代的統治者都是怎麼管理自己的國家的呢?當有罪犯的時候,衙門都是怎麼找到他們的呢?
  • 古代在衙門當捕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為什麼會受到百姓的厭煩?
    前言:一提到捕快,我們就會想到電視劇中那些威風八面的衙門捕快,帶刀前行,四處捉捕犯人,讓犯人聞風喪膽。捕快的起源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大概在奴隸社會的前期,就出現了擁有類似捕快職能的人,他們的工作任務也是追捕犯人,調查證據等等,是最初捕快的雛形。
  • 古代押送發配邊疆犯人的官差千裡跋涉,為什麼還認為是個美差?
    古代經常會有一些重犯或死刑犯會被發配到邊關地區,這些人大多是一些達官貴人,功臣等等,犯了罪後而受到懲罰。發配邊疆也顯示皇恩浩大,對他們的一種恩澤。這些被發配的犯人需要經歷長途跋涉、條件惡劣的環境,有的吃不了苦會死在半道上,即使有幸到達了目的地,也很難在惡劣的環境裡生存,基本都是有去無回。古代犯人被發配邊關,衙役是必須要押送的。首先,被發配的犯人必須有人看管,防止逃跑。
  • 古代如果有女犯人被流放人間煉獄寧古塔,為何衙役都搶著押送呢?
    在古代,如果有大臣犯了重罪,那他的親屬也是逃不了干係的,這叫牽連九族。但由於九族牽連的人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被斬但是會被千裡流放,別以為流放可以逃過死刑,其實千裡流放更是讓人生不如死。千裡流放都會選哪些地方呢?流放就是為了折磨那些犯了罪的犯人,讓他們在路上一定會感到後悔 。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1、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在古代,1天=12個時辰,1個時辰=2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這12時辰又劃為100刻。
  • 古代「通緝令」畫像,難怪官府一直都抓不到人,你們認得出哪個?
    小燕子紫薇他們幾個亡命天涯的時候,官差四處緝拿時的畫像,除了眉毛,這臉型也真是一言難盡,怪不得那麼久一直都抓不到,網友:站在面前都認不出!通緝令上的畫像和本人的相似度還是蠻高的~ 《金玉良緣》賈青客串的楚楚,一個風華絕代的青樓花魁,舉手投足之間,一顰一笑之際,迷倒了由霍建華飾演的金元寶。
  • 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專家: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古代的斷案中,一旦犯人招供後,就會立即讓他籤字畫押按手印。有人就要問了,古人也有指紋識別系統嗎?今天就要告訴你,早在很多年前,我國的古人就已經掌握了這項黑科技,只是方法略有不同。最早時指紋用於看手相指紋也叫手印,因為每個人的指紋各不相同,甚至一個人每個手指的指紋都不盡相同。
  • 這種古代刑罰,女犯人寧死也不願受罰,而男犯人想受罰還得花錢!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古代,罪犯受到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在古代的眾多刑罰種,以「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最為著名,
  •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在古代,一天被劃為12個時辰,也就是說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這12時辰又劃為100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