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如此抽象,為何能讓犯人插翅難逃?你仔細看上面13個字

2020-12-23 琅琊講武堂

在許多人的認知之中,古代的司法機構缺乏現代這樣系統性的查案人員,以及直接有效的證據鏈,因此認罪之人極少。而逃犯的話,也很容易在古代這種情況下逃脫。因為古代一沒有監控,二畫像也基本畫的都不像,這樣的情況下基本是抓不住逃犯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不是的,畢竟我們不能夠拿古代的情況與現代相比。古時候交通並不發達,且人口稀少。大多數人若是沒有特殊情況,如趕考與戰亂這種情況。一輩子基本上都不會離開自己所在的這一畝三分地。官府為了能夠會更好的管理,也是明令禁止民眾自由遷徙。

而古人也是有自己的「身份證」的,在春秋時期商鞅變法後,中國就開始有了戶籍制度以連坐制度。一個人若是要離開自己戶籍所在地的話,普通百姓需要去官府開設路引,說清楚自己去哪兒,去幹什麼。

而讀書人則是需要學籍證明,而官員也要憑藉告身才被允許出門。而若是一個異鄉人沒有以上這些戶籍證明的話就出現在外地,很容易就會暴露。官府也會以身份不明的原因,將其抓入大牢。

所以說在這樣的制度之下,罪犯一般都無處可逃。再一個,罪犯若真的逃了,也會有官府針對其樣貌特點畫出一幅畫像,製作成「通緝令」。雖說在工筆畫還未曾流行之前,畫像上的罪犯著實與真人不像。但官府應該也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除此之外還是有各種手段的。

首先在公文上都是還會詳細的描繪罪犯的面貌特徵,比如說最早甘露二年(前52年)的那副《甘露二年丞相御史書》這份通緝令,就有關於罪犯的特徵描述:

為人:中狀,黃色,小頭,黑髮,隋(橢)面,拘頤,常戚額,如顓狀,身小長,託瘦少言。

所以個城門出入口的官兵們,只要發現有通緝令上那些特徵的人就可以向上檢舉了。且通緝令上基本都另有13個字,基本為「詔天下有能告殺人者,賞錢X萬」,而其中這個X就是根據罪犯的重要程度了,但以萬為單位,必定是不少的。

這種懸賞通緝的制度自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發展到明朝時期甚至還可以因此而授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天下百姓見到如此重賞能有幾個不用心的呢?所以即使畫像不準,但摸排的範圍還是很廣的。

當然了,畫像不準這種東西也確實是一個比較致命的錯漏。歷史上因此錯判誤判的案子還是有很多,就比如說南宋末期文天祥被蒙古通緝,福州一秀才林附祖在前往無錫讀書的路上,就被幾個蒙古兵抓住,非說他是文相公。

林附祖不服,自辨身份,但蒙古兵卻不為所動,對其說到:

「你門(們)年四十,頭戴笠,身著袍,腳穿黑靴,文書上載了你門,如何不是?」

隨後便不顧林附祖的辯解,將其帶上了京口。直到到了京口有認識文天祥的人上前辨認,才發現這竟真的不是南宋丞相文天祥。於是又將這書生給放了,而林附祖在被釋放之後,還跑到了都督府去找了真的文天祥,將此事說給他聽。而文天祥聽後不禁感嘆,為其賦詩一首:

「畫影圖形正捕風,書生薄命入置中。胡兒一似冬烘眼,錯認顏標作魯公。」

綜上所述,古代的「通緝令」弊端也依舊還是很多。錯判誤判的現象也是會發生的,但是它搭配上古代的相應制度,也是為古代的司法完備貢獻了很大的作用。對罪犯也是實行了有效的打擊,也正是因為如此。"通緝令"這一制度,直至今日也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你知道嗎?
    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格的,如果你觸犯了法律,很難能逃脫法網。平常了解歷史,除了能從相關書籍中獲知,影視作品也是可以體現的。喜歡看古裝戲的小夥伴可以經常看見,古代想要抓捕犯人,通常都是當地衙門派人手在大街上通過張貼罪犯"畫像"找人,這就是所謂的"通緝令"。
  • 古代通緝令很抽象,為何還能抓到逃犯?擦亮眼睛看上面13字寫的啥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從千古名句中就能看出來,古代對罪犯的逮捕能力很強,一旦有人犯了罪,古人就會張榜發出「通緝令」,最後總能逮捕到犯人。
  • 古代通緝令真的可以抓到人?官差:你看看最後那句話,跑不掉
    相信很多朋友都曾經看過現在網上的一些通緝令,在現代科技之下,這些逃犯的形象都會以照片的形式發送到網上,有不少的犯人為了逃脫追捕,甚至專門前去整容。 相比於現代的各種通緝令來說,中國古代的通緝令上的圖像就要更加的抽象了,甚至很多人看了這些通緝令會不由自主的笑出聲,那麼古代通緝令如此抽象真能抓到犯人嗎?
  • 古代「通緝令」緣何百試百靈?你看上面寫的13個字,誰都跑不掉
    然而真正的古代畫師畫人像的技術可是十分高超的,被畫上去的人通常都有無法磨滅的形象特徵,只要犯人出現在人群裡面很快就會被認出來。 不過通緝令會發揮作用還是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百姓會幫助官府抓犯人的原因,拋開替天行道這四個字的話
  • 古代通緝令的畫像那麼抽象,如何抓到罪犯?你看最後一句寫了啥
    看過古代電視劇的朋友們,相信大家都看到過這一場景,就是官府在捉拿犯人的時候,都會讓衙役們拿著一張畫像去捉拿犯人,並且將這張畫像張貼在牆上,讓群眾們都看一下,利於抓到犯人。但是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通緝令都是又醜又抽象,那麼官府又是如何捉到犯人的?
  • 古代通緝令都那麼醜,為何還能捉到犯人,官府:那是電視劇騙了你
    看過古代的電視劇的人,總會看到一個場景就是,官府要是捉拿一個人的時候,都會讓官差們拿著一個畫像去捉拿犯人,或者張貼一個告示,上面畫著人頭,然後就是在底下寫出這個人的年齡,和相貌特徵,可是每當我們看上面畫的人,都會覺得這人都畫的這麼抽象了,你確定你能捉到人?
  • 為何古代劊子手一聽「刀下留人」就停手?原因就在這13個字當中
    古代社會法律體系之類的還不完善,所以古人的刑罰,都是比較嚴重的,死刑是常有的事情,在一些古裝劇中,也有不少砍頭的畫面,在影視劇中,經常會有這麼一個場景,那就是劊子手在砍頭的時候,聽到有人說刀下留人,就基本上會停止動作。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根據考古資料來看,古代的人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分別是子時(23時-01時)、丑時(01時-03時)、寅時(03時-05時)、卯時(05時-07時)、辰時(07時-09時)、巳時(09時-11時)、午時(11時-13時)、未時(13時-15時)、申時(15時-17時)、酉時(17時-19時)、戌時(19時-21時)、亥時(21時-23時)。
  • 古代「通緝令」大多人看不懂,且畫得很籠統,真能抓住犯人?
    可是,在什麼技術都不具備,什麼東西都沒有的古代,該怎麼去追蹤抓捕犯人呢?並且,雖說那時也有通緝令,可古代「通緝令」很多人看不懂,且畫得很籠統,真的能抓住犯人嗎?雖然記載得很詳細,但沒有配圖,這說明古代早期的「通緝令」還沒有實行配圖的方法,是到了後期,配圖「通緝令」才開始大量使用。儘管「通緝令」上描述犯人的特徵越來越詳細,但依然存在許多弊端。第一,「通緝令」的時效性太差。從衙門開始著手製作「通緝令」,再到「通緝令」的發布,以及到四處張貼完畢,事情可能已經發生大半個月了。
  •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丨古代通緝畫像如此簡陋,為何還能抓到犯人?
    然而令我好奇的是,古代衙門一沒有現代先進的監控技術,二沒有大量從事抓捕犯人的捕快,那麼古代衙門又是怎樣抓捕犯人的呢?別擔心,古人的智慧可不小,他們為此特地製作出了「通緝令」,相傳古代第一份通緝令還與伍子胥有關。不過有一說一,古代的「通緝令」屬實令人著迷,寥寥幾筆,大部分還是黑白的,有些通緝令上的畫像簡直就不是人,這樣的通緝令真能幫助捕快抓到罪犯嗎?
  • 古代如果有女犯人被流放人間煉獄寧古塔,為何衙役都搶著押送呢?
    在古代,如果有大臣犯了重罪,那他的親屬也是逃不了干係的,這叫牽連九族。但由於九族牽連的人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被斬但是會被千裡流放,別以為流放可以逃過死刑,其實千裡流放更是讓人生不如死。千裡流放都會選哪些地方呢?流放就是為了折磨那些犯了罪的犯人,讓他們在路上一定會感到後悔 。
  • 讓古代女犯人生不如死的酷刑「鐵蓮花」
    即將在4月中旬上映的全球首部3D情色電影《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的劇照提前爆光:女主角鐵玉香所坐的木馬內藏特別裝置,名叫「鐵蓮花」。當她坐的上去時,獄卒拉動木馬尾部的一個機關,「鐵蓮花」便會一開一合地在她的下體內不停旋轉,讓她頓時痛疼難忍,大有生不如死之感。那麼,「鐵蓮花」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殘酷的刑具,為何會讓古代女人望而生畏、聽之膽寒、坐之魂飛魄散?
  • 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為何立馬停手?看這13個字,你也沒膽下刀
    那麼問題來了,監斬官已經下令斬首,劊子手理應執行任務,為何他連來人是誰都不看,聽到「刀下留人」就得停手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法律說起。 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法律出現的時間也是非常早,自夏朝以來,我國便有了自己的法律制度,人們稱其為「禹刑」,接下來的商代和周代繼續沿用了這種法律制度,並且逐漸完善。
  • 古代四大霸王戰車:最後一種最霸道,地毯式燒殺,令敵插翅難逃
    戰車,是古代作戰用車,有多種類型,有的用於守城,有的用於攻城,有的用於野戰。下面說說古代四大霸王戰車,非常厲害。一種可撞開城門,一種能搞塌城牆,一種撞敵非死即傷,最後一種最霸道,地毯式燒殺,令敵插翅難逃。撞車。
  • 《插翅難逃》經典語錄
    插翅難逃《插翅難逃》本片以世紀賊王張子強為原型,詳盡描述了驚世駭俗的犯罪及偵破過程。1、因為我太愛你了,所以,必須離開你。2、不想談什麼狗屁愛情,只想搞錢。3、我們幹的是高危險的行業,不允許有任何錯誤。4、光羨慕別人有什麼用,我們應該行動起來,變得比他們更有錢。
  • 古代「通緝令」為何百試百靈?您看上面寫13個字,是你也跑不掉
    可您看過的也應該知道,古代通緝令的畫像,那叫一個抽象啊!可能這個逃犯稍作外貌的改變,把自己掩飾的好一點,即使他站在你面前,很有可能你都認不出來。您想想啊,是不是在古裝劇中您曾看到過這樣一個場景,就是這個被通緝的犯人,帶個帽子或者貼個鬍子,就站在了這通緝令的前面,並且是和圍觀群眾站在一起,但周圍的百姓卻全然沒有發現。
  • 通緝令在古代中的有用嗎?官府:看最後一句,誰也跑不掉
    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如果有人犯罪逃跑了,官府會發出國家逮捕令,給犯人畫像貼在各個城門上。然而,古代的繪畫技巧過於抽象,有時候很難讓人看懂畫的是誰。比如《水滸傳》中,魯智深殺了關西鎮後,看到一群人圍著逮捕證指指點點。
  • 古代最早的牢房沒有人看守,犯人為何不逃跑?專家:聰明人才留下!
    監獄是人間的地獄,這句話如果放在古代一定有很多親身經歷過的人深以為然,在史料的記載中,有過無數的人在監獄中被不堪折磨自盡者,其中不乏一些受排擠陷害而被下獄的大官。可以說在古代只要進了牢獄,只怕就是不死也脫層皮了。
  • 這種古代刑罰,女犯人寧死也不願受罰,而男犯人想受罰還得花錢!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古代,罪犯受到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在古代的眾多刑罰種,以「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