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通緝令,本意指公安機關為依法通緝抓捕罪犯所製作的法律文書,它適用於抓捕在逃人員、越獄人員、犯罪嫌疑人等。現代公安機關更是憑藉著清晰的通緝畫像,精準抓捕犯罪人員。
然而令我好奇的是,古代衙門一沒有現代先進的監控技術,二沒有大量從事抓捕犯人的捕快,那麼古代衙門又是怎樣抓捕犯人的呢?別擔心,古人的智慧可不小,他們為此特地製作出了「通緝令」,相傳古代第一份通緝令還與伍子胥有關。
不過有一說一,古代的「通緝令」屬實令人著迷,寥寥幾筆,大部分還是黑白的,有些通緝令上的畫像簡直就不是人,這樣的通緝令真能幫助捕快抓到罪犯嗎?
您還別不信,古代衙門還真就靠著這一紙通緝令,抓住了眾多的罪犯,保證了百姓生活的安康。那麼古代通緝令到底長啥樣?又是怎麼成為了古代衙門抓捕罪犯的利器呢?
源起先秦,春秋大賢伍子胥的畫像,竟是最早的「通緝令」?
根據《國語》和《史記》記載,公元前552年,楚平王因為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內連群臣」,有意作亂,因此派人專門針對太子一黨,楚國大臣伍子胥因受牽連,家屬皆被殺盡,最後只能逃亡吳國。楚平王擔心這位能臣他日報復,於是特地命人畫出伍子胥的畫像,然後張貼在楚國各地,並懸賞捉拿。
就這樣,通緝令第一次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伍子胥的畫像在因緣際會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通緝畫像,當代法制史研究大師蒲堅教授清楚地認為「伍子胥的畫像,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通緝」。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辯證的分析。
197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地區出土了兩萬多枚「居延漢簡」,這其中就包括了一份《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這應該是迄今為止,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通緝令」。
這一份律令是西漢丞相和御史府共同籤署的文書,具有極高的真實性和研究價值,其主要內容是記述了漢宣帝甘露二年張掖地區的官員奉命通緝要犯的故事,這一份出土文獻向世人證明了古代真的存在通緝令。
時間往後推移,來到了東漢時期,漢靈帝年間,為了緝捕張儉而製作的「通緝令」成為了通緝畫像的代表。東漢時期,除了光武帝劉秀外,其他的東漢皇帝都深受外戚和宦官勢力的威脅,朝廷上也經常爆發雙方大戰,張儉的這次被通緝,同樣離不開兩方奪權的影子。
東漢恆帝年間,張儉因不滿大宦官侯覽的醜惡嘴臉,因此上書皇帝,試圖揭發侯覽的罪行,但是很不巧,奏摺落到了侯覽的手中,雙方因此結怨。
不久後,侯覽上書誣告張儉,並脅迫漢靈帝通緝張儉,漢靈帝無奈答應,然後侯覽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張貼畫像通緝張儉,通緝畫像上寫清了張儉的年齡以及所有體貌特徵,面對這般場景,張儉只能東躲西藏,最後還是在好友李篤的幫助下,遠遁塞外,才得以逃脫通緝。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通緝令的運用可不少,雖說通緝令起源於伍子胥的觀點有所爭論,但是這並不妨礙古代衙門藉助通緝畫像依法辦案的腳步。
換湯不換藥,歷朝歷代通緝制度大不同,但唯獨通緝令沒變
通緝令自漢朝正式出現以後,歷朝歷代都有運用,雖然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通緝方式,但是「通緝令」的名字從始至終都未變過,可以說是只換湯不換藥,還是那個原汁原味的通緝令。
唐代玄奘法師違法出關,遭遇通緝根據已有文獻記載,唐朝政府規定,禁止國民出關,違者重罰,可是歷史上卻有一位高僧違背了這一規定,他就是玄奘法師,玄奘法師為了求取真經,私自出關,導致朝廷不得不在沿路關卡張貼通緝令,緝拿玄奘。
明太祖朱元璋遭遇元朝「海捕」通緝令歷經發展,在元明清時期應用更加廣泛,製作單位也由原來的中央司法機關,擴大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還是沿用以前的「畫影圖形」的通緝方式。
元末時期,天下大亂,無數仁人志士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統治者,而此時的明太祖朱元璋正在躲避朝廷通緝,因為他在沒有起兵之前,就因為犯事遭到了元朝地方政府的通緝,各城市內都張貼了關於他的通緝畫像。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四處藏匿,以至於後來為了躲避追捕,出家當了和尚。
清朝「文字獄」背景下的通緝清朝時期,朝廷上大興文字獄,無數仁人志士被殘害。清政府為了「斬草除根」,命緝拿捕快說出罪犯的體貌特徵,再由畫師精心描繪,製作成逼真的圖像,張貼在全國各個城市,再輔以高額的懸賞金,讓百姓積極舉報。
值得一提的是《紅樓夢》也在乾隆年間列為禁書,除了當時已經去世的曹雪芹,朝廷上將所有刊印、撰寫、收藏過紅樓夢的人都視為通緝對象,並派畫師專門描繪罪犯相貌,廣而告之。之所以大力禁止《紅樓夢》,是因為紅樓夢中所表達的內容不符合清朝政府的統治需求。
為何古代通緝令畫的很「抽象」,還是能抓到犯人呢?
古代通緝令自面世以來,逐漸成為了衙門抓捕在外潛逃罪犯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通緝令上聊聊幾筆描繪的罪犯,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但是衙門卻還是能靠著手中的通緝令抓到犯人,這是為何呢?原來這一切都是和古代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規有關。
中國古代就曾以法定形式鼓勵百姓積極配合政府緝拿罪犯,並且還明文規定了不同情況下的獎賞標準。戰國時期出現的《法經》,就有關於追捕罪犯的詳細介紹,戰國時期的政府,鼓勵民眾積極告發罪犯,甚至是抓捕罪犯,從而獲得獎賞。
秦國商鞅變法,對於舉報罪犯,抓捕罪犯更是出臺了法規。三國時期,政府開始推行區域協作的制度,協助衙門抓捕罪犯。
唐代,隨著經濟繁榮,文化興盛,人們對於人體畫像的深刻認知,為唐代通緝令的創作提供了先天優勢。一旦遇到在外潛逃的罪犯,官府即可開具「海捕文書」,聘請畫師,進行罪犯信息的登記,上至年齡籍貫,下至相貌特徵,一應齊全。
此後火速將通緝令張貼於全國各地,這種帶有明顯圖畫形式的通緝方式,即是「畫影圖形」,這種通緝畫像在極大程度上幫助了朝廷解決抓捕問題。
《唐律疏議》,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議其中的《捕亡律》更是集戰國時期以來衙門追捕逃亡者經驗之大成,其內容明確了追捕者、看守者的法律責任以及對於各類罪犯的刑罰方式。
宋明兩代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懸賞的價格,根據《續資治通鑑》記載,但凡有能夠檢舉告發殺人犯的,一律給予五萬銅錢的獎賞。明代初期,由於時代特殊環境以及朱元璋的個人原因,制定了嚴酷的法律,對於那些違反犯罪的,一律給予沉痛的打擊,明朝的嚴峻刑法深刻影響著後世立法。
除此之外,古代的連坐制度,也在某種意義上起到了打擊罪犯的效果,這種制度下的人們不可能容忍所在區域內的家庭有窩藏罪犯的行為,畢竟一經發現,連坐所有家庭。
結語
通緝令,作為我國古代政府抓捕罪犯必不可少的好夥伴,它一路走來,見證著中國古代的法制進程,它的出現,極大程度上遏制住了犯罪事件的發生,現代司法體系中的通緝原則,也在很多大程度吸收了古代通緝法律。
參考文獻:
《唐律疏議》
《史記》
《法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