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圖賴何以產生?官府無法滿足需求,百姓為生計耍無賴

2021-01-10 騰訊網

古代生活場景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廣泛存在著利用無賴行為獲取利益的圖賴行為,且這類案件的處理較為複雜。各朝代設有專門規定禁止圖賴的律例條文,隨著朝代的更替,社會的進步,條例與社會相調適,使得關於制止「圖賴」現象發生的立法旨趣逐漸趨於具體化。從「利益」視角去究其原因,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

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圖賴現象

古代社會更替頻繁,社會發展迅速,人口數量也在急劇增長,這就導致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惡劣的社會問題。因此,「圖賴現象」越來越多。直至今日,這種依賴現象依然存在。

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根源,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圖賴。小編通過搜集大量文獻,基本上意思如下:圖賴是故意圖謀賴人,用死亡威逼或詐騙來獲得某種利益,或者通過屍體來進行洩憤的行為。這類人大多都是為圖謀得財或有的人以此來維持生計,以自己或他人的屍體為本錢進行的。總而言之,一切都是圍繞「利益」展開

《元史·刑法志》最早規定說明了「圖賴」這個行為:「諸奴故殺其子女,以誣其主者,杖一百七。諸因爭,以妻前夫男女溺死,誣賴人者,以故殺論;諸故殺無罪子孫,以誣賴仇人者,以故殺常人論。」

元代出現有關與圖賴行為類似的誣賴處罰規定,但這僅限於親屬間圖賴誣告行為。至於元代為何出現圖賴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元代施行的「燒埋銀」制度有關。

「燒埋銀」制度是元朝規定不法致人死亡的,殺人者在接受刑罰之外,還須賠給死者家屬一定數額的賠償,作為燒埋屍體的費用。這裡不難看出,「燒埋銀」制度的出現,讓更多百姓因為「利益」去進行圖賴。在元代以後,明清便又出現了更多更具體的關於圖賴的說明。

百姓

出現圖賴現象的原因

1、百姓自尋出路解決地權佃權爭奪問題

中國古代社會,在儒家中庸思想的指導下,法律成為百姓懲惡除奸的工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複雜化,民間的社會秩序逐漸發生了變化。明中葉以後,特別是清初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定額租的普及,農作物商品化程度的加強,地主階層和農民階層之間以至農民階層自身,對地權及佃權的爭奪和競爭加劇了。因此越來越多的百姓進行「上訴」,通過官府來解決這些問題。

然而官府對百姓的「上訴」有些力不從心,他們無法處理這樣的事情與承受更多民間訴訟的壓力。同時,解決這些問題又是民眾的迫切需求。因此,百姓需求日益增多,而官方卻無法滿足時,為維持生計,民眾便不得不自尋出路,於是出現了胡攪蠻纏的圖賴,以獲得現實的利益或引起官府的幹涉。而當這種圖賴的方式一旦出現,就被廣泛仿效。這才導致老賴現象日益增多。

農民

2、通過威逼圖賴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租佃契約,是一種田主將自己無力或沒有耕種的土地,交給承包的佃戶耕種而產生的土地關係,通常不計期限。但如果有佃戶欠租或田主需要自耕以及將土地出賣、出典等事由,中止原來契約的事情就會發生。於是,在當時土地資源緊張的社會背景下,佃戶一旦失去土地的租佃權或改變租佃條件,就受到生存的威脅。

同樣,佃戶欠租或其他原因,業主對土地所有權也會受到威脅。於是「圖賴」出現了。圖賴現象所依賴的是赤裸裸的生存主張。業主為了保護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他們往往會對欠租拖租的佃戶進行「威逼」。承包了土地的佃戶在受到「威逼」的情況下,選擇採取一種「適當的手段」,也就是圖賴。通過這種方式來得到自己滿意的效果。

佃戶

3、訴訟師故意挑起事端從中獲利

訴訟師也叫訟師,相當於現在的律師。訟師在古代本身並不是官方認可的職業,他們通過介入事件,挑起訴訟,從中獲取收入。而一般民眾在打官司時訟師又是不可缺的。對不識字的百姓來說,要了解和運用法律中威逼人致死,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這樣的條文,沒有訟師的幫助是十分困難的。

普通百姓無權無勢,想要維護自己利益,只能選擇上報官府。但是又害怕那些有權有勢的地方實力階層威脅,再加上普通民間百姓具有傳統的畏訟心理,因此更願意將糾紛導入民間調節。而在這時,訟師挺身相助,甚至不惜捏辭構訟,來教唆普通百姓進行圖賴。被告一方因為害怕吃官司,擔心自己家族名譽問題,一般都會選擇用「金錢」解決問題。

訟師

正如《紅樓夢》第六十八回賈璉偷娶尤二姐事發,鳳姐大鬧寧國府尤氏、賈蓉等人,情急之下,賈蓉說「那張華不過是窮急,故舍了命才告。

咱們如今想了一個法兒,竟許他些銀子……他出來時再給他些個銀子就完了。」而原告一方維護了自己的權利,得到滿足。訴訟師便可兩邊獲利,原告為了平息事件進行「賄賂」,被告利益得到維護進行獎賞。因此,自古以來很多圖賴的發生,和訴訟師挑起事端有很大的關係。

古代官府對於圖賴現象採取的措施

官府一般會把田土這些民間糾紛視為「瑣事」,認為是民間的私事,與國家公事沒有根本的關聯。所以,官府往往認為它們無傷大雅而不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也不積極介入民間糾紛的處理。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鼓勵百姓「自行」調處息訟

官員

對於涉及人命地圖賴行為,官府一般會嚴格按照司法程序。但是根據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31寫道「官府一準驗屍,桌上擺案酒盤盞,各項各色甚多」,就可以知道古代社會司法體制的嚴重缺陷,以及司法的腐敗與黑暗。所以古代對於圖賴現象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

總結

古代社會更替頻繁,發展迅速,導致老賴現象的產生,從利益角度究其原因,發現不僅是產生矛盾的當事人雙方都有自己的「方法」訴訟師也在從中作梗。官方政府始終在不斷完善修改法律條令,遏制圖賴現象的產生,直到今天,我們的法律已經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圖賴。

參考文獻:

1、《清代民間社會圖賴現象之研究》段文豔

2、《從民習到官法——明代社會視野下的圖賴現象》

相關焦點

  • 古代在衙門當捕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為什麼會受到百姓的厭煩?
    那在古代社會中,捕快的社會地位如何呢?捕快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首先說一下古代的捕快的社會地位,捕快屬於是衙役中的人員,是地方各衙門中辦事的勤雜人員,基層數量龐大的衙役對於朝廷的重要性來說不可言喻,但是這幫衙役的地位卻非常低,地方官府基層的吏員好歹也是屬於官方人員,雖然沒有品級,但是衙役的地位比吏員還要低,沒有編制,沒有官方身份,只能算是為衙門服務的。
  • 為何安於現狀的百姓如此受到古代君王的「青睞」?
    如此看來,荒唐的"半死不活"之語竟然有些許道理,只顧溫飽並且滿足了可以溫飽需求的人們自然不會形成反抗與躁動;然而,這般駕馭之術又蘊含著多少對於人性的抹殺與戕害?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深思。忙於生存,溫飽至上"半死不活"與"食不果腹"的區別是:前者終於脫離了飢之憂,嘗到了"溫飽"的幸福感與滿足感;而後者永遠在"挨餓"的生理之苦中無法自救,當這直接的生命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他們於是考慮到反正都是一死,終於揭竿而起,單單為了"活命"。
  • 官府造句和解釋_官府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4、封建官府對百姓的榨取真是誅求無已。5、山上的盜匪,因官府無力圍剿而日益坐大。6、他們把殺人放火視為兒戲,官府又拿不著人。7、官府是有來過,但這裡山區偏僻,離縣城又遠,俗話說山高皇帝遠。8、甚至賄通官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紳,閭左之脂膏盡竭。9、舊社會,地方上的豪紳經常與官府中的壞人狼狽為奸,欺壓百姓。10、劇中描寫了善良的女子竇娥,遭到壞人陷害,被官府關進監獄,最終含冤被殺的故事。
  • 若李小璐生活在古代,她會有啥下場?百姓動用此私刑,官府也默許
    實際上被瞧不起是最輕的了,最起碼小命還在,歷史中敢在婚後偷吃的女子,大部分都會受到一種刑罰,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官府施行的。看似幸福美滿眾所周知,無論何時官府都不會允許百姓自己動私刑的,否則要朝廷做什麼。實際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默許百姓動一種私刑。這個懲罰便是「浸豬籠」,何為浸豬籠?
  • 在中國的古代,王朝們都是怎麼去壓迫,榨乾百姓們的油水的?
    在中國的古代,這些王朝都是怎麼去壓迫,榨乾百姓們的油水的?孟子在書中所描述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樣的理想生活,對於當時的農民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已。
  • 古代通緝令這麼醜,怎麼還能捉到犯人,官府:因為電視劇在騙你
    在所有電視劇中古裝電視劇是很受觀眾歡迎的,那些原本熟悉的演員在換了古裝扮相以後也是多了幾分新意,另一方面則是能夠滿足一下自己對古代人的想像,但是因為很多編劇和導演其實都不太了解歷史,所以很多東西都是不能深究的。
  •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探析古代百姓遷移的政策和原因
    下文就將從古人移民的原因、目的和方式來分析,探析古代的百姓為何要大費周章的離開自己的家鄉。 在中國古代移民有三種情況,分別是官方派遣不得不離開,經濟活動需要外出經商,以及戰亂時代的政治避難。尤其是中國在封建王朝後期,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引起很多戰爭和更嚴厲的閉關鎖國現象,讓很多百姓選擇了移民。
  • 古代「服妖」文化:衣服不是你想穿就能穿,穿不對就是「服妖」
    可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體系下,人與人不僅在工作、生活中都有嚴格的等級分明,就連穿衣也要遵照統治者的規定。如果在古代膽敢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穿著,則被視為「服妖」,其意思就是奇裝異服。別以為服妖只是社會上被人恥笑,在古代,身著奇裝異服可是要受到官府處罰的。今天我們就來理解古人的「服妖」文化,看看古人是如何界定「服妖」的?
  • 耍無賴,愛哭鬧,各種拆家……為什麼孩子會有「可怕」的2歲?
    「可怕的兩歲」這個概念光是聽著就足夠讓媽媽們聞風喪膽了,包括我自己在內,從寶寶1歲半開始,每天拆家不停,到現在2歲半,哭鬧、耍無賴,樣樣俱全,當媽的分分鐘給氣出病。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兩歲可怕,是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慢慢成長為一個小大人,他需要表達,需要獨立,但他又不能完全表達、完全獨立。那些可怕的事情,正是因為思想發育快於生理髮育所產生的差距和矛盾,也是他獨立意識的萌芽和這個世界、和父母的第一次衝突。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是很重要的。
  • 古代沒有照相機,僅憑通緝令上的畫像,官府該如何追捕逃犯?
    而古代的通緝令其實大同小異,但由於沒有照相機,其通緝令上的照片大都是畫像。不過,就算有畫像,以中國古代的畫像技術,要把通緝像畫得像是不可能的,因為通輯像不可能坐在哪裡等你慢慢畫,只能是找見過通緝犯的人來口述長相,畫師畫起來完全是憑感覺的。所以,古代的通緝令上的畫像一般都不靠譜。
  • 古代食鹽昂貴,若是買不起燒菜用什麼替代?看完還想穿越嗎
    通曉未來,擁有現代知識與能力,再加上穿越的劇情太快人心,這也導致人們越發的嚮往,對於古代皇權之下所存在的許多弊端,反倒視而不見了。但穿越不過是人們的幻想,古代的生活更是沒有我們看到的那麼好。就拿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來說,如果是在大戶人家,吃喝拉撒自然不成問題,然而如果身處平民百姓家,又或者家庭窮困潦倒,那麼就連看似最簡單的吃都滿足不了。
  • 官府引導的「秘密武器」團練制度,為何清朝後期登不上「大雅之堂」?
    在清朝統治中國的過程中,未免與明朝一樣,產生了歷史的共性。因為清朝的政治制度大體沿用於明朝,所以與明朝一樣,產生了軍隊與官府的腐敗。以至於在清朝後期的歷史中,想要鎮壓地方叛亂,竟創造並使用上了團練制度。可是在晚清的戰爭史中,團練制度曇花一現,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 康熙聲稱自己是劉備轉世,600年前官府百姓都「迷戀」關帝廟
    它和正陽門構成了有趣的組合:一個平凡,一個宏偉;一個矮小,一個高大;一個香火不斷,一個過客紛紜;一個寄託著信仰,一個代表著皇朝……相同之處是,它們都被百姓們視為京城的象徵。赫達·莫裡遜鏡頭裡的正陽門朱棣下令建造關帝廟京城自古寺廟很多,尤以關帝廟居冠。
  • 通緝令在古代中的有用嗎?官府:看最後一句,誰也跑不掉
    如果有人犯罪逃跑了,官府會發出國家逮捕令,給犯人畫像貼在各個城門上。然而,古代的繪畫技巧過於抽象,有時候很難讓人看懂畫的是誰。比如《水滸傳》中,魯智深殺了關西鎮後,看到一群人圍著逮捕證指指點點。魯智深起初並不知道,就上去看了。剛擠進去,還沒看清楚寫的是什麼,就被老金拖走了。他甚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可見,那種畫像,兩個犯人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更別說別人了。
  • 創始人張璐:Soul的誕生,與無法被滿足的社交需求有很大關係
    Soul於2016年11月上線,經過四年多的發展,原生的社區基因已經開始逐漸成長為獨特的社區氛圍。目前,Soul的日活近千萬,長期高居App Store... Soul於2016年11月上線,經過四年多的發展,原生的社區基因已經開始逐漸成長為獨特的社區氛圍。
  • 古代通緝令都那麼醜,為何還能捉到犯人,官府:那是電視劇騙了你
    看過古代的電視劇的人,總會看到一個場景就是,官府要是捉拿一個人的時候,都會讓官差們拿著一個畫像去捉拿犯人,或者張貼一個告示,上面畫著人頭,然後就是在底下寫出這個人的年齡,和相貌特徵,可是每當我們看上面畫的人,都會覺得這人都畫的這麼抽象了,你確定你能捉到人?
  • 古代官府的「內參」
    科學的報紙定義,是指刊載新聞為主的面向公眾發行的散頁型連續出版物,而據史料記述,我國自北宋起就有這種民間經營的以贏利為目的的印刷報紙。但抄報與此不同,有其嚴格控制的傳報範圍和組織系統,和公開發行的新聞印刷品是兩碼事。另一方面,抄報也不同於在朝廷與各級衙門之間流轉的官文公牘——官文公牘因公務需要而產生,沒有定期發送的規則,其內容也必定與收閱者及所在部門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 古代百姓連鹽都吃不起,為什麼還有鹽醃鹹魚?原來朝廷早想好對策
    如今我們只需花幾塊錢就可以買一包食鹽,但是在古代鹽對很多百姓來說是奢侈品。古時的鹽和現在的石油一樣都是高價值物品,官鹽的買賣必須由朝廷嚴格把控。一旦發現有販私鹽者當即捉拿,情節嚴重還可能被誅九族。有人對此提出疑問,在古代食鹽既然這麼昂貴,那普通人醃製鹹魚怎麼辦?總不能花費重金購買食鹽,再將魚加工低價賣出吧。
  • 古代人普通百姓都用碎銀,那知道古代錢怎麼算的嗎?
    這個場景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除非這些大俠一個個都身負巨款、無處可花。要知道在古代,白銀是貴重物,其購買力是十分巨大的。《紅樓夢》中賈寶玉一個月的零花錢才二兩銀子,這還是清代銀子貶值後的結果。而一戶普通人家一年花銷最多也就10兩左右,這種隨手就是一錠銀子的江湖俠士可真是太稀有了。在古代,即使是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的朝代,百姓們也多數以銅錢作為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