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發展中,離不開和平與戰爭這兩個主題,這也是《三國演義》開篇就寫「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在明清這段歷史中,兩個朝代相交替的戰鬥中,可以看出軍隊戰鬥力對於一個政權的重要性。
清軍入關,憑藉的不僅僅是吳三桂給其帶來的運氣,還得益於清軍的王牌軍隊——滿洲八旗。可以很負責任的說,滿洲八旗是一支改寫了歷史的軍隊,其不僅制度先進,且戰鬥力驚人。
從稱霸遼東,到稱霸亞洲,不僅讓明朝軍隊汗顏,也讓新疆、蒙古等地的軍隊汗顏。正是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促成了清朝問鼎中國的歷史發展。
在清朝統治中國的過程中,未免與明朝一樣,產生了歷史的共性。因為清朝的政治制度大體沿用於明朝,所以與明朝一樣,產生了軍隊與官府的腐敗。以至於在清朝後期的歷史中,想要鎮壓地方叛亂,竟創造並使用上了團練制度。
可是在晚清的戰爭史中,團練制度曇花一現,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團練制度並不能長久發展呢?
團練制度的組成是怎樣的
在歷史的長河中,官與民的歷史互相對立,卻又互相結合。官要統治民,便需要使用權威;官要藉助民,又需要施加恩惠。所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白薯」等等,說得都是官與民的關係。
因此,在軍事力量的組成中,不僅有官府直接管轄的正規軍,還有各地百姓需要,自發組建而成的民兵。所謂的團練制度,就是把地方民兵,稍加以官府的管理與引導,以應對軍事力量的短缺。
團練制度的出現,其實是歷史的痛點。因為官府擁有精銳的軍隊,是不會使用民兵的軍事力量的。只有到迫不得已之時,才會打出這張底牌。在鹹豐年間,清朝統治的後期,國家政治及軍事凋敝,再加之動亂不斷,才使清朝不得不打出這張底牌。
團練在鎮壓「白蓮教」中所表現的優點
在清朝前期,滿洲八旗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勇徵四方,由此四海鹹平。而國家的穩定以及社會的和平,勢必會使軍隊的發展受限。在長期的和平安逸中,滿洲八旗的戰鬥力逐漸削弱,為了應對突發的戰事,清廷組建了綠營。雖然綠營建成,並吸納了大批漢人,但是軍備的廢弛卻已經成為了定局。由此在大型叛亂發生後,清朝又創造了團練制度。
團練制度最初的使用是為了應對「白蓮教」。這種新興的制度並沒有成為累贅,而是在恰當的時間與時機內,成為了應對白蓮教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因為團練制度的使用,使清朝快速清理了白蓮教勢力。
1、官府引導,全民參與
團練制度的前身其實是保甲制度,但是團練制度與保甲制度亦有區別。保甲制度也由地方管轄,並具有被動防禦的功能。而團練制度是由清廷及地方官府下令,實行主動防禦的戰略。所以說,團練制度的實效性更強。
面對白蓮教的突然反派,而且白蓮教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質與流賊性質。所以對反叛地區的百姓進行團練制度的管理,不僅可以有效斷絕當地百姓與白蓮教的勾結,還可以實現中央對於地方的把控。在中央及地方官府的調度下,團練制度使軍民之間相聯合,構成了一張圍剿流賊的大網。
因此白蓮教的反派起初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但是在中央與地方官府的合力出擊下,地方百姓牢牢被清廷所掌握,白蓮教的環境一下子處於被動狀態。再加上軍隊的出動與民兵的支援,最終消滅了白蓮教發展的勢力。
2、名望之士「動手操刀」
當團練制度由中央及地方官府提出後,便需要具體的實施與響應。那麼清朝是怎樣做到讓百姓聽從朝廷的號召的呢?這便與地方士紳有很大關聯。因為在清朝的地方上,地方有名的士紳往往成為了輿論的風向。
清朝地域遼闊,並不可能所有地方的土地和人口都交由皇帝一人管轄,而是需要官僚機構共同管轄。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文化教育的普及,地方士紳不僅是地方上的權貴,還間接影響著地方的發展。只憑中央及地方的一紙文書,而沒有相關人員去具體實施的話,相關政令便成為了空談。
所以「督同在籍幫辦團練之士紳實力奉行……一切經費均由紳民量力籌辦……」,士紳扛起了團練細化的重任,使團練制度得以有效施行。因此團練制度所取得的成就,還離不開眾多士紳百姓的努力。
3、應對賊寇的強力手段
面對白蓮教的反派,其問題不僅在於白蓮教的戰鬥力對軍隊造成了威脅,更在於難以區分白蓮教教徒。如果誤判,勢必會導致白蓮教繼續為亂地方統治,造成屢禁不止的局面。所以在團練制度實施後,「清查保甲,堅壁清野」的方針成為了打擊白蓮教的重拳。
團練制度的推行,使本善於遊擊作戰的白蓮教陷入了困境之中。其不僅失去了用普通百姓作為掩體的方法,還陷入了清朝官府對其的重重包圍之中。所以嘉慶年間成功治理白蓮教的反叛,團練制度成為了強有力的手段。由此,團練制度也成為清朝應對大規模賊寇的強有力手段。
太平天國運動對團練制度的衝擊
到了鹹豐年間,清朝的統治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隨著西方列強進入中國,並打算吞食清朝的財富,使清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地步。在洪秀全退出上帝教後,一場有組織的農民反叛運動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在應對賊亂危機的過程中,團練制度成為了清廷主要使用的軍事力量,可是最後的歷史卻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並不是團練制度。
1、敵人形象的轉變與升級
為何團練制度在應對白蓮教的反叛時有效,在應對太平天國的運動時便無效呢?首先要說的便是敵人形象的轉變與升級。正是因為白蓮教的反叛與太平天國的反叛,其兩種性質是不同的,所以團練制度並不能沿用到太平天國運動之中。
「其大小相制,臂使指應,統系分明,甚得馭眾之道」,這是對太平天國叛軍的積極評價。太平天國的叛軍雖與賊寇的性質相當,但是與白蓮教相比,其目的性、系統性更強。這也就直接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比白蓮教要強,因為白蓮教的反叛並沒有明確的目的,也沒有系統的組織。
太平天國運動
而太平天國在幾位優秀的將領領導下,很快發展成勢,並佔領了南京,吞併了東南地區,大有與清朝分庭抗禮的實力。所以要解決太平天國的反叛勢力,僅憑起輔助作用的團練,無異於火上澆油。
2、團練制度在地域上的局限性
雖然太平天國的勢力異常強大,連清朝都要為之一震,但是太平天國賊寇的性質並沒有就此脫離。清廷還是以流賊來看待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並決定以團練制度來應對。因此鹹豐二年十一月到鹹豐三年二月(1852-1853),鹹豐皇帝一連任命了十省共43位團練大臣,來應對太平天國的反叛。
面對賊亂的發生,使用團練制度固然不錯,其可以有效控制地方,並產生對賊寇的敵視。可是太平天國的發展勢頭,以及相應的運作細節,都不是一個簡單賊寇所能做到的。割據東南方,並積極向北面、西面拓展勢力,其目的有瓦解清朝統治的可能。
而團練制度主要局限於地方上,以區域之間的間隔,使賊寇脫離群眾,而易於制服。而太平天國在發展成勢後,有了補給以及後方的百姓支持,在政治視角上與地方政權無異。所以團練制度因為地域上的局限性,失去了應有的影響力。
3、民兵還是難敵「正規軍」
但是再退一步講,發展團練制度又是清朝不得不推行的政策。因為綠營及滿洲八旗的軍備廢弛,急需兵力來應對太平天國的危機。動用民兵的軍事力量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因此病急亂投醫,導致清朝的勢力一度陷入亂局之中。
而且從軍事力量的對抗上來看,民兵的力量是遠不及太平天國的「正規軍」的。清朝把民兵進行訓練,草草拉上戰場;太平天國叛軍則是通過戰火洗禮,且將領優秀的軍隊組織。因此民兵的投入無異於以卵擊石。
用兵之道,在於制度與精銳
在歷史的結局中,團練制度只是清朝戰爭史中一個簡單的名詞。因為其作用有限,且主要起輔助作用,所以沒有登上大雅之堂,成為軍事戰略。反而是曾國藩的先見之明,組建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的反叛。
曾國藩曾在奏摺中寫道:「天下之大患,蓋有兩端,一曰國用不足,二曰兵伍不精」,由此曾國藩組建新軍,成為了清朝後期軍事的新興力量,鞏固了清朝的統治。而團練制度無法長期發展的根本,就在於「兵伍不精」。一支優秀的軍隊,需要先進的制度,與精銳的力量組成。否則在政治的角逐中,國家軍事力量的缺失很有可能導致國家的滅亡。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戰天京》
《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