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先進火炮,人口是日本11倍,清朝還是打不過日本

2020-12-23 古今風雲幾何許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王朝延續了二百七十多年。出現過赫赫有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大有作為的皇帝。而我們周圍的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如此強大的清朝晚期卻打不過日本呢?

甲午戰爭

工農業對比

有句老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時候的任何一場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水平和農業水平的強弱。經濟發展好,老百姓生活富足,那前線的戰士便無後顧之憂,把全部心思放在前線,可以安心打仗。不用在打仗過程中還擔心家裡的父母妻兒是否吃飽穿暖。農業水平的強弱可以直接決定老百姓能否吃飽飯的問題。」民以食為天「,連飯都吃不飽,戰鬥力肯定就會下降一個檔次。我們就先來看看當時的清朝和日本之間經濟農業水平的強弱。

先說清朝,在甲午戰爭發動的時候,清政府的財政體系還是封建時期的老一套,從稅收制度來看。清朝的稅收制為「攤丁入畝「,大概意思是,朝廷不會直接向老百姓收稅,朝廷只向地主收稅,而老百姓向地主交稅。這個做法聽起來挺合理的,可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弊端。

地主欺壓農民

打個比方:你是生活在清朝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肯定得以種地為生。你不是地主就沒有土地,你想要種地的話首先得要向地主租地,當時的主流地租是50%,你辛辛苦苦勞作一年,這一年收成的50%都要交給地主作為地租。而朝廷向地主收稅的稅率卻僅僅是5%,所以這期間就有45%的差價落入了地主的囊中(這中間商可真是暴利)。而且由於地主有錢,自然跟當地官府的關係就會搞得很好,偷稅漏稅的事情那是家常便飯。在這種稅收制度下,你是農民,你會沒有意見?這肯定是不可能的。時間拖得越久,貧富差距就越大,老百姓心中的怨言也就越大。所以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才會鬧得那麼沸沸揚揚,清政府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鎮壓下去。

日本明治維新前的稅收制度和中國差不多,但在明治維新後改了稅制。實行的是「地價地租「,在這樣的制度下,地主就很難偷稅逃稅,也避免了貧富差距的極端化,同時也維持了政府的收入一直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

明治維新

基礎稅收差,自然發展工業的資金就不足。據不完全統計,清朝當時鐵路有400公裡左右,輪船26艘,機器棉紡廠4家,鐵錠13萬。而日本鐵路有2700多公裡,輪船680艘,機器紗廠40家,鐵錠38萬。這差距可不是一點點。

軍事實力對比

打仗除了打資源,另一個就是拼硬實力。畢竟就算你再有錢,如果不把錢花在軍事軍備上,打起仗來還是不中用。

大清朝的人口在巔峰時期達到了4億多,而當時全世界的總人口也就才10億左右,人口數將近全世界的一半。而當時日本的總人口也就4000萬左右。大清的人數是日本的10多倍。另外當時清朝的軍事綜合實力為世界第八,清軍人數大概100萬左右。日本軍人數大概為24萬左右,差不多是清軍的五分之一。

中國歷代人口發展趨勢

論軍事裝備,當時清軍的王牌部隊淮軍裝備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連發步槍,加特林機槍,火炮等等而其他軍隊裝備較差,有裝備進口槍炮的,也有老式火槍的。而日軍的裝備則是清一色的國產單發步槍和75毫米火炮在海軍上,清軍有鐵甲艦2艘,巡洋艦11艘,魚雷艇12艘,加上炮艦等總噸位為41200噸,日軍有鐵甲半鐵甲艦3艘,巡洋艦19艘,魚雷艇37艘,加上炮艦等宗噸位為59000噸。

總的來說,論陸軍,清朝和日本之間差距不會很多,清朝稍強一些。論海軍,日本稍強。要輕言勝敗還不好說,還要看看指揮水平,畢竟從古至今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數不勝數的。

清朝戰艦

指揮水平對比

清政府當時經歷了洋務運動,當時洋務運動的核心是「用洋人的武器來打洋人「,所以當時清政府購買了大量了國外先進武器,當時淮軍的大量先進武器就是在這個時候購買的。除了購買先進武器外,清政府還聘請了大量德國軍官來中國做顧問,學習德國的戰法戰術。

德國顧問來到中國後建議把中國的軍官組織起來,搞一個速成班,而當時的清軍將領很排斥德國顧問。覺得洋鬼子的戰法戰術並沒有什麼好學的,只要有洋人的武器就可以對抗洋人。所以,當時的部分清軍雖然裝備了一些先進的武器但在戰術,戰法上都還是封建古老的那一套,並沒有學習先進的現代化戰鬥經驗,而且很有可能有很多淮軍連武器都不會使用。

德國教官和北洋教官

洋務運動對清政府的政治制度並沒有什麼改變,清朝還是那種傳統的封建統治制度。當權者依舊沉迷在「天朝上國」的夢裡,毫無自知自明。慈禧太后的奢靡生活依舊如初,過大壽時甚至挪用本來該用於水師添置戰船的軍費幾十萬兩來修建頤和園。

和日本正面交火的是當時費了不少精力組建的北洋水師。北洋水師的制度系統更是可笑至極。北洋海軍有個習慣,艦隊航行,無論白天夜裡,旗語還是燈光信號聯繫。總艦發出信號之後,接受的船隻不會馬上回答,得三番兩次的催促之後才會答應。就這樣一個破毛病卻一直改不掉,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說了。比如每一艘艦船長官都帶著可以支配的大量公費,一是為了購買機油,二是為了修護保養。而很多艦管居然將這些公費全部私吞,害的軍艦上的大炮生鏽,機器零件壽命縮短,打起仗來自然是不行。

而反觀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全面地學習了西方的現代化指揮制度。令下,艦行,炮打。貪汙受賄的情況極少,軍艦每日清潔,維護時,我們北洋水師的大炮上卻是用來晾衣服。在指揮水平上完勝清政府。

日本全面引入新式教育

所以清朝的戰敗是自然的。也說明,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擺擺架子,做做表面工作最終一定會經受慘痛的教訓。

相關焦點

  • 清朝軍隊普遍裝備威力巨大的克虜伯大炮,為何清軍還屢戰屢敗
    而學習洋人特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直接從國外引進先進武器,壯大清兵的軍事力量。19世紀中葉,俾斯麥曾用克虜伯大炮,連續打敗了奧地利和法國,使這款火炮在西方列強中如雷貫耳。按考察團拿到的克虜伯大炮資料記載,大炮重達44噸,炮管長11.2米,炮口直徑280毫米,仰射角達到30度,最遠20千米的有效殺傷射程,3千米之內能洞穿70毫米的鋼板。在當時來說,這些數據遠遠領先於其它火炮。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說到了二戰時期各國裝備火炮裝備,首先要必須介紹兩個國家火炮,那就是瑞典和捷克這兩個國家是火炮裝備雖然在二戰中性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卻是裝備在各國裝備中火炮中最廣泛和實用的,瑞典的福博斯火炮,曾經在二戰中一共裝備了超過50個國家,其中包括福克斯75毫米步兵炮35倍徑和40毫米的福克斯通用高射炮
  • 炮兵學校被迫北遷,因禍得福漫山遍野撿武器,火炮數量增加20倍
    由於北滿地區曾是蘇軍和日本關東軍激戰的主要戰場,因此隨處可見日寇遺棄的裝備,包括坦克、大炮和汽車等重裝備。炮校師生們隨即被漫山遍野地分散出去,在地方政府和群眾配合下到處「撿洋落」,大規模收集武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凡是日本關東軍曾經駐守過的地方,無論是人煙稀少的山溝密林,還是冰天雪地的荒郊野外,甚至土匪出沒的險山惡嶺,都留下了炮校師生們的足跡。
  • 二戰後期日本最後掙扎量產重型百式100噸坦克計劃日本的終極武器
    日本最初的重型坦克開始研製日期是1925年,第一款重型坦克91式坦克經過五年的研究拼裝終於研發成功,91式坦克成為日本歷史上誕生的第一輛重型坦克,但日本稱之為重型坦克,但其實連後來輕型坦克都比不上,其外形仿造蘇聯T28坦克採用多炮塔設計,其正面最厚裝甲才20毫米唯一亮眼之處在於該型坦克主炮採用的是70毫米18倍徑火炮,採用類似於步兵炮改裝而來的坦克炮,雖然說不是真正意義上坦克炮,但口徑達到70毫米18
  • 東北軍的火炮有多牛?不僅數量多而且有不少稀罕貨
    文/寂寞的紅酒東北軍,是我國民國時期一支強悍的地方武裝,素以裝備好、火力猛著稱。東北軍的裝備中,最出名的要屬他們的火炮。東北軍的火炮獨步全國,不僅數量多,而且有不少稀罕貨,有的連日軍都垂涎三尺。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幾款東北軍火炮中的硬貨。遼造十三式75mm野戰炮。
  • 二戰日本99式88毫米高射炮,中國戰場意外得到的德國技術
    88毫米高射炮是二戰德軍的大殺器,有海軍和陸軍版本兩種,為了防止技術外洩,以及提高自身的防空火力密度,德軍對88毫米炮很重視,尤其是更先進的陸軍54倍徑88炮基本沒有出口,只有45倍徑的海軍版本被少量出售到他國。
  • 美軍終於迎來新火炮,最大射程僅40公裡,遠遠落後中俄同類裝備
    比如在當年的"十字軍"履帶式自行榴彈炮項目取消後,其炮兵部隊裝備中已服役多年的M109系列履帶式自行榴彈炮,雖歷經多次升級改進,但總體而論,在許多性能指標上早就與目前世界先進同類型裝備相比有了很大的差距了。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
    該炮在明治44年(1911年)製造完成並配發至當時日本各師團之山炮中隊(等同西方連級編制),成為當時日本師級部隊火炮支援主力。 不過以日本參謀本部的立場,重量過重的九十式野炮機動力下滑有所質疑,因此一度建議停止開發轉研發性能較差但是機動性較好的野炮;不過因為關東軍第2師團炮兵部隊的使用意見認為九十式的射程優勢足以彌補機動性的不足,最後高層接受前線的意見繼續進行九十式野炮的生產。
  • 東北軍的三大王牌火炮:口徑100毫米以上,連日軍都垂涎三尺
    依託東北強大的工業和號稱「亞洲第一」的東三省兵工廠,東北軍裝備先進,火力強大,是抗戰前武器裝備最好的部隊。當時東北軍的裝備在各大軍閥部隊中內數一數二,尤其手裡的火炮,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硬貨,連中央軍都垂涎三尺。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下東北軍的三大王牌火炮。150毫米重迫擊炮。作為東北軍的王牌武器,150毫米迫擊炮在當時絕對屬於重火力,比75毫米山炮火力都猛,屬於比較強大的戰場火力支援武器。
  • 二戰十大差評武器,德國日本最多
    第九名「機槍雙廢」之大正十一機槍 大正十一式機槍是日本二戰時期陸軍裝備的制式機槍,因於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而得名。因其槍託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在裝備大正十一式機槍之前日本從未設計過一款機槍,因此在設計自己的第一款機槍時極為慎重。
  •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內穿透鋼板,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正是靠花錢,晚清時期的清政府部隊裝備還是十分精良的,什麼西式步槍和迫擊炮,清軍其實都配備。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般,手拿長槍大刀,靠肉身和敵人拼搏的形象。  這也是為何革命軍的裝備不如清軍,但辛亥革命還是成功了的原因。  還有一個十分生動的案例,當年,有錢的清政府甚至還進口了幾款克虜伯大炮,這個大炮是同時代最厲害的大炮,號稱「世界火炮之王」。該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家族生產,炮管長達11.2米,重達49多噸。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迫擊炮|炮彈|陸軍|擲彈筒_網易...
    九十式野炮  九十式野炮為日本陸軍在1930年採購法國技術支援下開發的榴彈炮,也是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陸軍最先進的一款75毫米火炮。該炮全重一千六百公斤,口徑為75毫米,最大射程可達13890米。不過以日本參謀本部的立場,重量過重的九十式野炮機動力下滑有所質疑,因此一度建議停止開發轉研發性能較差但是機動性較好的野炮;不過因為關東軍第2師團炮兵部隊的使用意見認為九十式的射程優勢足以彌補機動性的不足,最後高層接受前線的意見繼續進行九十式野炮的生產。
  • 日本能成為世界列強絕非偶然,為此日本努力了300多年,幾人知曉
    除此之外,當明朝朝廷拒絕了徐光啟的「洋務運動」,清朝拒絕了「立憲救國」時,日本早在明朝就開始專心研究西方的工業和科學了(蘭學)。而且,即便在明朝時,日本在冶金和火炮方面的技術也已經超過了我們,這當然是教育和國際交流的功勞。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甲午風雲》電影,我第一次看還是在甲午戰爭110年紀念日,當時跟著父親一起看,在看到鄧世昌敕令致遠艦上的海軍將彈頭拔下後,從炮彈裡面倒出來的全部是沙子時,我父親非常的憤怒,而我也被他帶動了情緒,於是也開始變得憤怒,並且迎合我父親,但那時年少的我還沒有學過歷史,只知道是清朝因為沒有炮彈打了敗仗。
  • 日本投降,七十萬關東軍的武器裝備去哪兒了?
    摘要:日本關東軍是二戰時期,日本陸軍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認戰鬥力最強,武器裝備最好的一支部隊。那麼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七十萬關東軍的武器裝備都去哪裡了?1904年日俄戰爭後,根據《樸次茅斯條約》,俄國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切特權都落到了日本手裡。
  • 清軍、義和團為什麼讓八國聯軍打得滿地找牙?告訴你真實歷史
    美國南北戰爭中,北軍因為嫌貴不敢裝配,左宗棠大手一揮,將訂單全部拿下,後面裝備的加特林機關槍比美國軍隊還早,此外還有大量投入使用的後膛野戰炮。我們都知道,紅軍西路軍怎樣在河西走廊兵敗。而當時清軍主力部隊裝備遠超幾十年後的紅軍。無論曾國藩,左宗棠還是李鴻章,都是"唯武器論者",世界上,只要有先進武器展出,這幾個土豪是一定會出手。
  • 為何說從明清兩朝日本就不再是亞洲小國了?先看日本都做了什麼
    擁有37.8萬平方公裡,1.26億人口的日本體積確實不大(對比96萬),但作者可以很肯定地是說,從明清兩朝開始日本就已經不屬於亞洲小國了,而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大國了。日本真的是小國嗎?明朝和清朝都受到了來自日本上百年的侵擾,這兩個帝國不但沒有攻入日本,最後反而被日本給拖垮了。
  • 為何說從明清兩朝時日本就已經不算小國了?先看日本都做出的努力
    擁有37.8萬平方公裡,1.26億人口的日本體積確實不大(對比96萬),但作者可以很肯定地是說,從明清兩朝開始日本就已經不屬於亞洲小國了,而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大國了。 日本真的是小國嗎?明朝和清朝都受到了來自日本上百年的侵擾,這兩個帝國不但沒有攻入日本,最後反而被日本給拖垮了。
  • 雅克薩之戰時就嘗到了燧發槍的厲害,但清朝為何沒有大規模裝備?
    雅克薩之戰給清朝的震動並不大,因為戰爭勉強打贏了。雅克薩之戰一共兩次,第一次俄國人少槍少,而且主要是火繩槍,裝備上跟清軍沒差別,清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加之還有火炮優勢,俄軍難以抵擋,所以打不過就跑了。清軍撤回後不久,俄軍捲土重來,再佔雅克薩。
  • 還是人的問題……
    提起鴉片戰爭,我們就想到揮舞著大刀長矛的清軍,會想到西方列強的堅船厲炮,甚至我們都會假設,如果我們能夠有先進的武器,我們不會輸。我 們不至一次的抱怨清政府的腐朽和愚昧,乃至影視劇中都有一些情節,比如黃飛鴻,甚至近代的英雄人物,如《精武門》中的陳真,向世人解釋「功夫打不過火槍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