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二年,太平天國運動正搞得轟轟烈烈,戰火蔓延半個中國。
清政府的「王牌軍」:八旗兵和綠營軍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
太平軍以摧枯拉朽的速度,從廣西殺入湖南,接連攻下道州、郴州等多座城池。
無奈之下,清政府號召各地組織團練,頒布獎勵政策,試圖用地方武裝力量,遏制太平軍瘋狂發展的勢頭。
11月,因喪母丁憂在家的曾國藩,接到了朝廷命令,讓他和湖南巡撫張亮基組織團練。
01團練的工作內容
我們的概念裡,可能認為,團練就是組織民兵保護地方安全。
其實團練還有許多重要工作,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堅壁清野、核查保甲。
堅壁,就是修築防禦工事,加固增高城牆,加深城外壕溝。
清野,一是不給敵人留下一粒糧,二是要把城牆之外的建築拆除,避免留給攻城敵人可乘之機。
核查保甲,目的是加強的百姓的管理,通過層層落實,避免信息外漏或裡應外合的民匪勾結。
把這兩項做好,才能保障團練工作的可攻可守,退入城內能穩妥防守,打出城外無後顧之憂。
曾國藩的臨危受命
曾國藩接到的聖旨中有這樣一句話:「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
這句話中「幫同」充滿了懸疑,不是「接手」,也不是「協助」,看字面好想誰都有權利,但卻沒有說明指揮權歸誰。
曾國藩沒有指揮權,就是說團練隊伍中沒有一兵一卒是歸他管的。
這樣一個模稜兩可的聖旨,落實起來很有困難。既不給權力,還要求出力,怎麼幫?幫到什麼程度?完全沒有概念。
這樣的權責不清,造成的結果是:有功都想搶,有錯都要推。
這是鹹豐玩的套路嗎?他使用這種「一鍋粥」的管理模式,目的是防止兵權集中?還是為了預防漢人擁兵自重?
其實,鹹豐並沒有那麼多思考,因為團練制度在嘉慶年間發揮過很大作用,所以鹹豐完全是情急之下,臨時啟用團練政策,細節還沒來得及多考慮。
02團練制度和白蓮教
嘉慶是鹹豐的爺爺,他當政期間,在豫、川、陝、鄂幾個省的交接地區,一個地下民間組織逐步發展壯大,開始和政府叫板,這就是:白蓮教。
到嘉慶四年,清兵已經展開過多次圍剿,但白蓮教起義卻愈演愈烈,打著正規部隊旗號的綠營兵屢吃敗仗,情況對清廷十分不利。
危機之中,改良版的保甲制度發揮了作用,這是在人員管理的基礎上,融合經濟和軍事的新制度,就是團練制度。
三年的時間,依靠團練制度,清廷就把白蓮教消滅了,當年這麼行之有效的方法,鹹豐當然要拿它對付太平天國了。
團練制度在鹹豐二年十一月開始施行,短短三四個月的時間,鹹豐就認命了43位團練大臣,覆蓋10個省。
同時,鹹豐還命人把嘉慶年間的《築堡御賊疏》《堅壁清野議》重新刊印,連同一些指導性文件下發到各省基層,組織大家學習,加速落實團練制度。
但這個團練制度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呢?我們先回憶一下嘉慶年間的情況。
團練制度的精髓是堅壁清野、核查保甲。
把這八個字能夠做到,能夠讓城鎮各自為戰,不給白蓮教落腳之地,讓他們只能做流寇。
清兵以逸待勞,敵來我守、敵退我追,打的白蓮教無路可走,只能往山裡鑽。
可一旦在山裡建立根據地,清兵就組織大規模的圍剿。一旦被包圍,糧草就會成大問題,於是白蓮教人心惶惶,不站自潰。
散落在各地的白蓮教分支,大多是在團練制度下被逐步消耗,最後被消滅的。
在皇帝眼裡,太平軍和白蓮教都是鬧事的暴民,但實際上太平天國和白蓮教完全是兩種類型。
03太平天國和白蓮教的區別
它們主要有三點區別:
1、白蓮教有反抗意識,但缺乏明確綱領,甘願當流寇,有飯吃就行。太平天國則是有明確的政治訴求,把建立人間小天堂當做最終目標。
2、白蓮教分支眾多,之間有溝通但缺乏統一指揮,甚至是誰也不聽誰的,大家各玩各的。但太平天國不一樣,金田起義之前,拜上帝會就是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體。洪秀全有絕對的領導地位,各級組織健全,分工明確。
3、更重要的區別是,白蓮教沒有自己的地盤,走哪打哪,流動作戰。而太平天國有自己的大本營,而且是有重要軍事地位的南京,坐擁長江,可攻可守。
從這三個方面看,這兩個組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所以同樣的團練制度,能消滅白蓮教,可不一定對太平軍起作用。
但執拗的鹹豐認為可行,堅定的讓基層落實這項制度。實際的作用可想而知,非常打鹹豐的臉。
鹹豐三年,洪秀全席捲武昌後,棄城沿江東進,20多天就拿下南京城。
這一步極具戰略意義,讓洪秀全從居無定所的流寇,升級為割據一方的「敵國」。
04太平天國的北伐和西徵
進入南京後,洪秀全建國改元,把南京易名天京。經過一路的搜刮和收編,現在的太平天國是兵強馬壯,已經不滿足於割地稱王,而是想逐鹿中原了。
所以,洪秀全很快派出了兩隻部隊,北伐和西徵,這種主動出擊打的清兵措手不及。
雖然北伐過程中高歌猛進,打的威風漂亮,但這次出徵缺少長期戰略的支撐,打的也很隨性,所以很像一直遊擊部隊對敵人的奇襲和騷擾。
在清王朝統治下,北方地區已經享受了200多年的平靜,所以這支北伐軍確實有奇襲的效果,不僅把北方地區弄得雞飛狗跳,甚至拿下了清廷的王牌軍:僧格林沁。
這個時候的太平天國,無論政治還是軍事,都已經遠超白蓮教。所以團練制度,根本無法對其造成致命打擊。
另一個直接影響團練制度落實的現實是:太平天國更受老百姓擁護。
05太平軍有多受歡迎?
在太平天國的統治地域,太平軍的威信不僅超過綠營,甚至比淮軍和湘軍還要高一些。當然這只是一個推論,並沒有準確的民意調查。我們能從一些歷史資料中,找到證據。
胡林翼做湖北巡撫的時候,曾經感慨過:清兵到湖北,刁民們就裝作老百姓;反賊一來,他們立刻加入反賊隊伍。
左宗棠也說:「江西士民以畏賊之故媚賊,且為賊效死以捍援師,居然別一天地矣。」《答王璞山》(鹹豐六年),《左集·書信》。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明顯感覺到清兵在江西、湖北等地,地位明顯不如太平軍。
在清兵和太平軍幾次著名的對戰中,老百姓也明顯站在太平軍一邊。
比如石達開在洪山民眾的幫助下,裡應外合,擊敗了湘軍,大將羅澤南,就是在那一仗中戰死。因為這事,胡林翼在擊退太平軍後,險些屠城。
曾國藩在戰事不順的時候,也發現老百姓在明裡暗裡的幫助太平軍,對這種行為非常惱怒,氣的他給屬下指令:「斬刈草菅,使民之畏我遠過於畏賊」。
石達開、李秀成更是親民愛民,不論走到哪裡,都能體恤和安撫民心,群眾基礎非常好。
中下層將領裡,也有許多得民心的典範,比如宋關佑、曾天爵。
《與王璞山》中說,鎮守崇陽的曾天爵是「賊中之循吏」。《左集·書信》中說,鎮守廣濟的宋關佑是「賊中之孝子」,「民心頗向之」。
06總結
綜合各方面情況,太平天國體質健全,民心所向,綜合實力不弱於清廷,如果認真組織一次討伐,還真有可能問鼎天下。
太平天國的實力遠遠超過白蓮教,所以單純靠一個團練制度,只能是隔靴搔癢。
更何況,團練不是正規部隊,它們散布於各城鎮。不僅武器糧草上都有短缺,彼此更缺少溝通協作,很容易被太平軍各個擊破。
所以,團練制度推行多年,卻沒有一點成效。曾國藩在奏摺中也說過這樣的話:
「從未見有團練能專打一股、專守一城者」《派宋夢蘭辦理皖南團練片》(鹹豐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曾集·奏稿》(二)
鹹豐皇帝對團練的執著,源自於固有經驗,但他沒有清醒的認識到對手的不同,沒有想過對團練制度調整升級,只是呆板的套用。
不過,曾國藩名為「幫同」團練,實為訓練湘勇,給鹹豐玩了一招偷梁換柱,對團練制度進行了一次完美升級。
參考文獻:《左集·書信》,《曾集·奏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