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晚清的政治舞臺上出現了以湖南人為主的湘軍主宰天下的格局,那麼有個問題就一直很被人關注,為何單單是湖南呢?事實上,當時的湖南並不富裕,大清的十八個行省中諸如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等地遠比湖南物產豐富,有錢。
有一個原因還是比較重要的,湖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漢族士紳養成了尚武的傳統,而且湖南人普遍有著強烈的向外尋求發展的意願,等等。不過這些都是客觀條件,我們如果再仔細想想的話,或許答案就會明朗,假如鹹豐二年的時候曾國藩的母親沒有去世,那麼他所創立的湘軍還會存在嗎?
1852年9月,曾國藩被授予江西鄉試的考官,走到半路的時候,聽聞母親去世的消息,於是便急忙回湖南老家奔喪。也就是在守孝期間,曾國藩得到了鹹豐的諭旨,讓他組織團練以對抗太平軍。
團練在鹹豐時期並不是新鮮事物,在嘉慶、道光時期也曾出現過團練,而且是遍地開花,哪個省都有。那麼既然各省都有建軍的條件,其他省份為何沒有出現類似湘軍的這樣一支隊伍呢?
說到底,就是因為別的省份沒有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出現曾國藩這樣一個人物。曾國藩使用了一種合適的方法,把湖南擁有的財力、人力、物力資源整合了起來,帶著自己的隊伍,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除了曾國藩,當時的湖南就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了嗎?要知道,要出現一個領袖式的人物是及其困難的,首先他要具備足夠的權威。說白一點,就是人們願意聽從他的指揮,他能調動一切有利的資源。我們把目光放在鹹豐三年左右時就會發現,要在湖南找到這樣一個人物,確實困難。
在湖南境內,能把團練組織成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的人不多,算起來有這麼幾個,江忠源、駱秉章、左宗棠、羅澤南、郭嵩燾、胡林翼等幾位,假設沒有曾國藩,那麼湘軍的領袖將在這幾人中誕生。
如果我們再仔細分析的話,就知道,這些人是沒有條件成為湘軍的領袖的。江忠源早死;駱秉章是湖南巡撫,他的本職是治理湖南,沒有精力去締造一支湘軍;左宗棠是舉人出身,當時的身份還是民間人士,他們沒有合適的身份,很難有所作為。
郭嵩燾雖是進士出身,但不能帶兵,學問雖好卻不能處理繁重的事務。湘軍剛建立的時候,胡林翼的資歷也不夠,他是從貴州帶著兵勇趕到湖南救急的。
再來看看曾國藩,當時他是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理兵部侍郎和工部侍郎,是二品大員和巡撫是一個級別。再有,鹹豐帝還給他了一道聖旨,要求他「幫辦團防查匪事務」,於是曾國藩便由了欽差的身份。
要想成為領袖式的人物絕對不是容易的,曾國藩因為學問好、休養好,在湖南籍的士人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出色地完成了整個湖南士人賦予他的歷史使命。直到今天,很多人還將曾國藩作為學習的對象。
曾國藩的一生,為人處事的特徵是堅韌、自律、踏實、這些性格與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當時湖南特有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湖南人整體的性格便是倔強、頑強,被人稱為「湖南騾子」,這在曾國藩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而這些優秀的性格基因,其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湘軍的領袖,對於湘軍的創建、發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縱觀中國近代史,曾國藩所起到的作用並非個別現象,有了李鴻章便有了淮軍集團,有了袁世凱便有了北洋集團,個人作用被極力放大,與中國近代社會仍然是專制社會、人治社會的狀況是分不開的。
所以我們說沒有曾國藩,也就沒有湘軍,沒有湘軍也就沒有那些湖南籍的著名將領,更沒有太平天國失敗後,出現晚清地方政局一邊倒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