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時期,各省都在辦團練,為何只有湖南的湘軍能成功?

2021-01-11 左都御史

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晚清的政治舞臺上出現了以湖南人為主的湘軍主宰天下的格局,那麼有個問題就一直很被人關注,為何單單是湖南呢?事實上,當時的湖南並不富裕,大清的十八個行省中諸如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等地遠比湖南物產豐富,有錢。

有一個原因還是比較重要的,湖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漢族士紳養成了尚武的傳統,而且湖南人普遍有著強烈的向外尋求發展的意願,等等。不過這些都是客觀條件,我們如果再仔細想想的話,或許答案就會明朗,假如鹹豐二年的時候曾國藩的母親沒有去世,那麼他所創立的湘軍還會存在嗎?

1852年9月,曾國藩被授予江西鄉試的考官,走到半路的時候,聽聞母親去世的消息,於是便急忙回湖南老家奔喪。也就是在守孝期間,曾國藩得到了鹹豐的諭旨,讓他組織團練以對抗太平軍。

團練在鹹豐時期並不是新鮮事物,在嘉慶、道光時期也曾出現過團練,而且是遍地開花,哪個省都有。那麼既然各省都有建軍的條件,其他省份為何沒有出現類似湘軍的這樣一支隊伍呢?

說到底,就是因為別的省份沒有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出現曾國藩這樣一個人物。曾國藩使用了一種合適的方法,把湖南擁有的財力、人力、物力資源整合了起來,帶著自己的隊伍,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除了曾國藩,當時的湖南就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了嗎?要知道,要出現一個領袖式的人物是及其困難的,首先他要具備足夠的權威。說白一點,就是人們願意聽從他的指揮,他能調動一切有利的資源。我們把目光放在鹹豐三年左右時就會發現,要在湖南找到這樣一個人物,確實困難。

在湖南境內,能把團練組織成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的人不多,算起來有這麼幾個,江忠源、駱秉章、左宗棠、羅澤南、郭嵩燾、胡林翼等幾位,假設沒有曾國藩,那麼湘軍的領袖將在這幾人中誕生。

如果我們再仔細分析的話,就知道,這些人是沒有條件成為湘軍的領袖的。江忠源早死;駱秉章是湖南巡撫,他的本職是治理湖南,沒有精力去締造一支湘軍;左宗棠是舉人出身,當時的身份還是民間人士,他們沒有合適的身份,很難有所作為。

郭嵩燾雖是進士出身,但不能帶兵,學問雖好卻不能處理繁重的事務。湘軍剛建立的時候,胡林翼的資歷也不夠,他是從貴州帶著兵勇趕到湖南救急的。

再來看看曾國藩,當時他是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理兵部侍郎和工部侍郎,是二品大員和巡撫是一個級別。再有,鹹豐帝還給他了一道聖旨,要求他「幫辦團防查匪事務」,於是曾國藩便由了欽差的身份。

要想成為領袖式的人物絕對不是容易的,曾國藩因為學問好、休養好,在湖南籍的士人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出色地完成了整個湖南士人賦予他的歷史使命。直到今天,很多人還將曾國藩作為學習的對象。

曾國藩的一生,為人處事的特徵是堅韌、自律、踏實、這些性格與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當時湖南特有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湖南人整體的性格便是倔強、頑強,被人稱為「湖南騾子」,這在曾國藩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而這些優秀的性格基因,其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湘軍的領袖,對於湘軍的創建、發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縱觀中國近代史,曾國藩所起到的作用並非個別現象,有了李鴻章便有了淮軍集團,有了袁世凱便有了北洋集團,個人作用被極力放大,與中國近代社會仍然是專制社會、人治社會的狀況是分不開的。

所以我們說沒有曾國藩,也就沒有湘軍,沒有湘軍也就沒有那些湖南籍的著名將領,更沒有太平天國失敗後,出現晚清地方政局一邊倒的格局。

相關焦點

  • 湘軍的組建:從湖南民間團練到私人武裝,看曾國藩如何訓練湘軍
    所以到了1850年鹹豐年間,湖南湘鄉境內大批會黨舉行農民起義,署理知縣的朱孫就是靠著舉辦團練對付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軍,到了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緊靠廣西的湖南士紳十分緊張,於是朱孫詒擴大了團練的規模。1852年,太平軍攻入湖南境內,王鑫、羅澤南、易良幹帶著團練數百人和太平軍對抗。
  • 清王朝權力的下放,地方督撫的崛起,團練如何逆襲為國家正規軍?
    然而,隨著地方武裝力量的增強,清王朝開始越來越擔憂,迫切希望對地方武裝力量加以控制,於是任命各省在籍官僚負責辦理地方團練,加強對地方武裝力量的監督與管控,這就是團練大臣的由來。
  • 清廷任命的團練大臣有43人,為什麼只有曾國藩成功了?
    比如說明朝的李自成就是死於明朝地主組織的團練之手。每當國家有難,國家正規軍不中用的時候,統治階級就會拿出團練的法子。而曾國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走上歷史舞臺的。但是,並不是說團練誰都能辦好,其實在晚清辦團練上,也就是曾國藩成功了。其他42個團練都以失敗告終。而後期的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都有湘軍的根基。
  • 兩廣最能打湖南佬兩邊搶,江浙戰五渣!太平天國時期有這種地域觀
    在戰後僧格林沁對太平軍戰士採取了分別對待的措施,廣西廣東籍的太平洋戰士他絕不饒恕,認為這些人「罪不容誅」;湖南湖北的太平軍他就暫時扣押在軍營,認為這些人是不錯的兵源,放回去只能便宜太平軍;而河南、山東、河北的太平軍戰士他就全部放回家鄉,因為這些人回家後也會被地方官嚴加看管。這種對策十分對路,比其他同行全部斬殺的政策更能瓦解太平軍。
  • 曾國藩靠團練起家,團練有何工作內容?可不止帶兵打仗這麼簡單
    同時,鹹豐還命人把嘉慶年間的《築堡御賊疏》《堅壁清野議》重新刊印,連同一些指導性文件下發到各省基層,組織大家學習,加速落實團練制度。但這個團練制度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呢?我們先回憶一下嘉慶年間的情況。團練制度的精髓是堅壁清野、核查保甲。
  • 清朝後期的團練制度為何不能長久發展
    滿族能夠成功入關,除了得益於將領的英明指揮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滿洲貴族的軍事力量十分雄厚,而從滿族入關到清朝走向滅亡,清朝的兵制先後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滿族入關以前,八旗兵是滿洲貴族的主要軍事力量。滿族人生性好戰,一旦有戰事發生,全民皆兵,八旗兵在最鼎盛的時期兵力達到數十萬。
  • 曾國藩官至二品大員,為何突然要去辦團練?曾國藩:靠山倒了
    曾國藩在清朝歷史上,絕對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滿清生死存亡之際,是他力挽狂瀾,在地方辦團練,組建湘軍,並最終擊敗太平天國;但是,在回地方辦團練之前,曾國藩已經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朝堂之上手握實權的二品大員,而當時的曾國藩年僅39歲,絕對算是朝堂之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無量。
  • 曾國藩湘軍和太平天國敵對多年,為何湘軍一直不敗,還越戰越強?
    曾國藩的湘軍和太平天國戰鬥多年,為什麼湘軍能變強,真的是因為湘軍人人都能以一當十嗎?從金門戰役開始一直到天經淪陷,湘軍一直是太平軍跨不過去的一道坎。 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在西徵和進軍廬州的時候,曾經失敗過,卻被陳玉成和李秀成消滅,這兩次讓他們產生了嚴重損失。其他的時候,一直在勝利。
  • 統御江南,鄙視槍炮,稱霸晚清的湘軍實力到底怎麼樣?
    而要找到這種慢性死亡的源頭,就要追溯到30年前崛起的一支地主團練武裝,那就是太平天國之亂裡崛起的湘軍。 這支團練武裝由清末重臣曾國藩組建,以湖南本地的農民"鄉兵"為主。湘軍在戰爭磨鍊中走出來,人數最多時達到十幾萬,幾乎統御了大半個南方,是清朝當時的第一武裝力量。 那麼,湘軍最鼎盛時到底有多少人,它的裝備水平又如何呢?
  •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2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2萬湘軍?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持續長達13年,吸引了大量的貧苦百姓加入他們的隊伍,太平天國全盛時期兵力超過百萬之眾,那麼聲勢浩大的太平軍為何不敵曾國荃的2萬湘軍? 清軍在天京附近安營紮寨時,太平軍號稱百萬大軍,實際上有作戰能力的只有十幾萬。 此時,太平天國派三路軍隊分別北伐、西徵、東徵,洪秀全、楊秀清固守天京。結果北伐軍約兩萬多人全軍覆沒,林鳳祥、李開芳被殺。 西徵軍一路上比較順利,成功佔領安慶、江西、湖北等地,湘軍幾次戰敗,氣得曾國藩幾次跳河自盡。
  • 貓哥也在看|湖南為什麼不再出猛人?
    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湘軍剿滅了太平天國,所以1864年之後湘軍系在當時清政府聲勢一時無兩,巔峰時期全國18個行省有近一半的督撫出自湘軍系。 後來滿清中央朝廷為了打壓湘軍系勢力動用了各種手段,包括近代史上著名的楊乃武小白菜案件,張文祥刺馬案都有朝廷打壓湘軍系背景的用意在。
  • 湘軍崛起之戰:太平軍兩次殲滅八旗,給曾國藩做嫁衣
    為剿滅太平天國運動,鹹豐只能鼓勵地方辦團練,曾國藩湘軍在此背景下得以崛起。 所以,曾國藩興辦湘軍時,鹹豐談不上多支持,他只想讓湘軍充當炮灰,在長江中上遊與太平軍相互廝殺,攻克金陵之重任,則交給以八旗、綠營為主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湘軍是炮灰,而不是主力,更不可能是摘桃人。 沒有朝廷支持,曾國藩辦湘軍時處處碰壁。長沙訓練湘軍,惹惱綠營,若不是駱秉章出面求情,估計被湖南提督鮑起豹打死。
  • 官府引導的「秘密武器」團練制度,為何清朝後期登不上「大雅之堂」?
    所以在團練制度實施後,「清查保甲,堅壁清野」的方針成為了打擊白蓮教的重拳。團練制度的推行,使本善於遊擊作戰的白蓮教陷入了困境之中。其不僅失去了用普通百姓作為掩體的方法,還陷入了清朝官府對其的重重包圍之中。所以嘉慶年間成功治理白蓮教的反叛,團練制度成為了強有力的手段。由此,團練制度也成為清朝應對大規模賊寇的強有力手段。
  • 都屬地方團練,為什麼曾國藩湘軍被裁10多萬,李鴻章淮軍能倖免?
    導語:1864年天京事變之後,清政府三番五次暗示裁軍,最終只有曾國藩解散了大批「湘軍」,人數從15萬一下子降到了1萬人左右,但是李鴻章的「淮軍」基本上毫髮無傷,為什麼會這樣呢?曾國藩像背景介紹:1864年,曾國荃打進天京城以後,殺紅了眼,搶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然後偷偷摸摸轉移到自己的湖南老家
  • 湖南為什麼不再出猛人?
    鹹豐上臺後發現自己玩不過太平天國,八旗跟綠營被打得滿地找牙,就破罐子破摔,叫各省自己搞團練,團練就是地方武裝,自己籌經費,政府不發工資,一不留神就容易失去控制,鹹豐最早的諭旨裡,是有控制團練數量和「不得遠行徵調」的要求,怕下面這夥人拿了刀就造反,但曾國藩沒打算只把手頭武裝升級到團練水平,他一開始就想建立正規軍隊,上摺子說我在學戚繼光的練兵辦法,我也要輔助省城防禦
  • 曾國藩返回湖南,組建軍事力量對抗太平軍,升級已存在的團練部隊
    在湘鄉,他發現已有強有力的地方防禦措施,以生員王鑫和王的老師羅澤南(1808- -1856年)為首的地方名流在太平軍北伐時期已動員了數支鄉勇,這時正伺機要遠出迎戰。曾國藩本人此時已受命負責軍事,因為朝廷在1852年12月任命他為「團練大臣」以協助湖南巡撫。
  • 從1840到1949:太平天國
    這一場起義雖然最後被撲滅,但卻讓天下不安分的人都看到朝廷虛弱的本質,當初嘉慶皇帝為了撲滅叛亂,只好允許地方搞團練武裝,這在之前是被清王朝極力禁止的,作為異族統治著,最怕的是看到漢人自己拿起武器武裝自己,這才是真正能顛覆統治的大事。後來東北王張作霖就是開始當土匪,轉正成團練,最後一番折騰,成了割據關外的大軍閥,一度飲馬紫禁城,號令北洋群雄,可以算是個草頭天子。
  • 如果沒有發生內亂,太平天國能否滅亡清朝,統一全國?
    實話說,就算是太平天國內部沒有發生任何內亂,它也很難滅亡清朝,統一全國。 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上歷朝的農民起義,的確給當時的朝廷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它們幾乎都很難推翻朝廷,統一天下。
  • 清朝能打敗人數百萬的太平軍,為何擋不住幾千人的八國聯軍?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晚清軍隊在面對西方的軍隊時,每次都以慘敗而告終,便有人批評晚清當權者都是酒囊飯袋,軍隊更是不堪一擊連散勇團練都不如,當年太平天國百萬太平軍都被清朝軍隊剿滅,為何到了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時卻打不過幾千人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歸納晚清局勢之後,總結出三點原因,請大家品鑑。
  • 曾國藩最終能打敗太平天國的原因,原來是這樣的
    湘軍有個「彭打鐵」。讀太平天國洪秀全,讀湘軍曾國藩,始終在思考:曾得到那麼多人民擁戴的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國,為什麼最後讓曾國藩讓湘軍給打敗了?為什麼太平軍越打越少,越打越不能打?而湘軍越打越多,越打越能打?諸多因素中什麼才是最主要的?